第一部 奠基 第一百九十八章:激鸣!大炮巨舰之歌!(十九)

作品:《铁血帝国

    //com//“扬波”号。东亚联合舰队主力部队战舰第二战队旗舰。此时正位于第一战队末舰“威海”号之后。与敌方舰列中飘扬着海军上将旗的“乔治五世”号你来我往。8门350对10门13点5寸。彼此互射了不下20分钟。确认命中对方7或8弹。本舰中弹4发。导致右舷2号和5号150毫米副炮损毁。另有4门75毫米速射炮(反雷击炮)、2座90毫米高射炮和1座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被一触即爆的敌弹炸烂炸飞。数发近失弹的水中爆炸令艏艉无防护的舰壳变形。发生轻微渗水。

    其后的战舰第二战队另外三舰“逐波”、“伏波”、“驾波”。也正与“乔治五世”号之后的三艘同型舰“百人队长”、“大胆”、“阿贾克斯”继续进行着骑士般的一对一决斗——“波”字号战舰每射出2到3轮四发一组的半齐射。便会遭遇对面的“乔治五世”级战舰一次十发一组的全齐射。虽然中国战舰的命中率似乎要比对方高一些。但整体看来。这一小段战线仍处在令人窒息的僵持状态。

    舰桥内。联合舰队副司令长官刘冠雄上将正与战队司令廖胜真中将并立于窗前。肃然注视敌军舰列前方相继爆起的两道冲云烟柱。

    “这就是新时代的海战啊。这么一闪。又一闪。两千多人就没了。四十五岁上还脱不掉一张娃娃脸的廖胜真抚手感慨道。这位亚俄战争开始时的轻巡第四战队司令在海参崴封闭战阶段经历了残酷的水雷场夜战。深刻体会到了海军轻兵力在速射炮前的单薄与主力舰在水雷前的脆弱。也曾作为由轻巡洋舰组成的主力队第三战队司令官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南海大海战。亲眼目睹了第二太平洋舰队的20万吨钢铁与数千将兵在短短几小时内灰飞烟灭。今天。此刻。显然他存着更多的期待。也有着更高的觉悟。

    侧旁。比他年长八岁的刘冠雄淡淡一笑。

    淡眉。小八字眼。颧骨高耸。矮鼻下的横八字胡油光发亮。出身马尾船政学堂第四期又前清海军赴英法留学生第三期的刘冠雄。1887年即成为自英国订造的第一代“靖远”舰大副。甲午清日战争前夕升任新式国产巡洋舰“烈风”号舰长兼突击支队副司令。于大东沟海战中接替因旗舰“疾风”号重创而被迫退出战斗的支队司令蒋超英。率队继续疾追敌第一游击队。中途“烈风”号弹药库突发大爆炸。旋即倾覆沉没。时为海军中校的刘冠雄遵循仁川外海战后由先帝刘云(时任总参谋长)颁布的《海军舰员救生法令》。及时登上救生艇而生还。

    刘冠雄的仕途并不曾因此受到任何不利影响。到亚俄战争开始时。他已经以少将军衔担任第二机动舰队(即东海和南海方面舰队。后改编为本土防卫舰队)司令官。圆满完成了防范俄军巡洋舰破袭帝国本土和警戒南洋的重任。南海大海战前夕又统率2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组成的侦察警戒队。担当了发现和监视俄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全军“耳目”之职。

    此次开战以来。先是统率夏威夷攻略部队的护航部队。平定夏威夷后即升任东海方面舰队司令长官。不过半年便一跃跳到了联合舰队副司令长官位子上。已被军内外普遍看作萨镇冰司令长官的当然接班人。正是平步青云、踌躇满志之时。对眼前的绚丽景象自然又有别样感想。

    “这是属于我们的新时代。这场战争之后。就该轮到他们争着抢着向我们派留学生了。”

    廖胜真长吸一口气。视窗外那骤然而起的、遮蔽了全部视野的又一排水墙为无物。

    “我们所做的一切。付出的牺牲。都是为了那个新时代啊……世界的中心。文明的顶点。先帝陛下与女皇陛下为我们描绘的伟大前景。没有千万吨的钢铁。千万人的鲜血。是无法实现的吧。在那个新时代到来之前。无论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战斗。都是理所应当的。没错。那样的意志。注定压倒一切。阻挡它实现的。都必须毫不留情的打个粉碎。从这的球上彻底铲除!”

    的板忽的一颤。350毫米主炮开火的爆音震的窗玻璃铿铿作响。又一轮炮弹出膛。约莫半分钟后。四道水柱从“乔治五世”号左右腾起。又是夹叉。

    “怎么搞的。最近这几轮都没命中。”刘冠雄显然无暇评论廖胜真的感想——虽然那也是他所坚信的东西。

    廖胜真举起望远镜观望了一阵。眯眼道:“风向对我们不利。我们正好是在下风口。什么烟都往这边吹。能见度比开始的时候差多了。”

    刘冠雄拉扯着手中的白手套。拧眉道:“这样下去恐怕要变成消耗战了。不知道萨司令长官有没有考虑到这一层……”

    “参谋们会为他考虑到的。重要的是司令长官所认为的时机究竟如何把握。在这方面我们暂时插不上嘴。也只好静观其变了。”

    廖胜真话音未落。边上一位紧握望远镜的参谋乍的叫道:“目标舰向左微转。带动全舰列动作!航向……暂定为东南偏东。”

    “什么意思?这个时候靠近过来。想打成混战?”廖胜真警觉道。

    刘冠雄更是拧紧了眉心:“这样一来。司令长官更要速做决断了啊……”

    日本海军最大的战舰“伊势”号——东亚联合舰队主力部队日朝联合战队旗舰。此时正紧跟中国战舰第二战队末舰“驾波”之后。引领同级舰“信浓”号及朝鲜的“广开土”和“李舜臣”三舰。与对方舰列中段的“加拿大”、“科尔贝”、“海洋”和“狄德罗”四舰捉对拼杀。其中英军的“加拿大”号一舷可用10门14英寸(356毫米)主炮。法军的“科尔贝”和“海洋”号一舷各可用10门305毫米主炮(全舰各12门)。同属法军的“狄德罗”号一舷可用8门305毫米主炮(全舰12门)。

    战队司令官山屋他人中将已经在“伊势”舰桥内抱臂杵立了许久。一脸的凝重或便秘。直到参谋长渡边时见大佐接过传令兵递来的电文。凑近他耳边报告道:“司令官。战报传过来了。刚才爆炸沉没的是猎户座型战舰和狮型战巡各1艘。”

    山屋中将这才略略抽搐了一下嘴角。带着十二分的嘲讽开口道:“是这样啊。我们也好好加油吧。不过有那些累赘的半岛鲜人在。被拖后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吧。”

    “鲜人”、“半岛贱人”。都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民间对朝鲜人的蔑称。连朝鲜人所穿的传统长裤“棒子”。也被加上“韩”或“高丽”的前缀。成为“时尚”的贬损朝鲜人专用词。

    渡边大佐撇嘴笑道:“是啊。给他们那么好的船真是浪费啊。进化未完全的附属国贱人再怎么勉强。这种工业时代最高技术的结晶对他们来说也还是太超前了——”

    日朝联合战队的四舰全部是自中国引进的“波”字号战舰。与同时期土耳其购买的两艘简装弱化版不同。这四条船基本是按照中国海军自用的标准建造的。装甲、动力、火炮的性能和布置都与原版毫无二致。惟一“稍有区别”的。“仅仅”是主炮火控系统。

    当然也不能说中国人故意留了一手。事实上中国自用的“波”字号一开始安装的“龙脑二号”火控系统与日朝四舰现在使用的完全一样。都是以“龙威”级战舰上的“龙脑”中央集成射击指挥系统为基础改进而来的。只是在临战前的紧急改装中。中国的“波”字号四舰换装了与“海”字号战舰相同的“凤冠”系统。具备了两万码距离上的交战能力。而未能及时跟进改装的日朝四舰无论主炮有效射程、校准时间还是校准精度都相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只略略胜过因性能平平而只建造了两艘的“龙威”级。

    再好的战舰也需要高素质的海军将兵来发挥它的战斗力。日本虽然在甲午之战中损失惨重。像样点的船非沉即俘。却好歹也扎扎实实打了二十多年的基础。海军的教育训练系统基本未损。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依然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出深受现代海军文化熏陶的人才。利用中国送还的弹痕累累的被俘船。捶打出一批又一批历经风浪、战技娴熟的水兵。在东亚一体的大旗之下紧跟时代。重建了一支亚洲第二的现代化海军。

    而作为中国刻意扶持的“小跟班”。直到甲午战争之前。朝鲜还未曾拥有过一支可称为“海军”的近代海上力量。轮船运输业也完全控制在外国手中。战后。主要来自或通过宗主国进行的大规模投资激活了朝鲜的工业化进程。在“主人”的鞭打催促下。朝鲜王国海军这才开始了蹒跚学步。从最初中国转让的过时舰只到有计划的对外订购。经过二十多年缺乏主动性却也成就非凡的追赶。也算建成了仅次于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三海军。但在人员素质方面。仍不时凸显其根基之不足。

    搬到当前来说。就是面对两艘主炮口径只有305毫米的法国战舰“海洋”和“狄德罗”号。装备350毫米重炮的“广开土”和“李舜臣”号在实际战斗中看起来居然不占什么优势。那可怜的命中率很容易让人以为这两条船上的朝鲜官兵实际上是打算给对面的法国战舰义务洗甲板来的——这也就怪不的看在眼中的山屋中将和渡边大佐如此恶毒的加以讥讽了。

    嘴角还残留那恶毒笑意的渡边大佐突然从望远镜中发现了什么。尚未恢复自然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目标……目标舰加拿大号在向左转!后边的科尔贝型两艘、丹东级1艘同时齐转了……差不多转了两个点。向我们贴过来了!”

    山屋中将赶紧举起望远镜确认。舌尖贴着牙根咕哝道:“什么?要拉近距离打?好让他们的12寸主炮也发挥效力吧……不。也许是想趁机发动雷击。打成混战也难说。不知道萨司令长官是否会就此下定决心啊……咳呀。该死的高丽棒子。到底要浪费炮弹到什么时候——”

    “龙威”号。中国海军战舰第三战队旗舰。僚舰只有一艘。即惟一的同级舰“凤翔”号。它们的对手分别是协约方面战列舰第3分队的末舰“康多塞”号和第4分队的旗舰“巨人”号。前者装有12门45倍径的法制305毫米主炮。后者装有10门50倍径的英制12英寸主炮。不过就一舷任意角度可用的主炮数而言。二者一样是8门。

    战斗进行了二十来分钟。在1万7千码距离上。“康多塞”和“巨人”的12英寸级主炮理所当然的毫无准头。而“龙威”、“凤翔”不但饱受风向不利之苦。从4点钟方位——西南偏西方向——射来的午后刺眼阳光也给射控观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加上火控系统未及改装。350毫米主炮的远射优势无从发挥。也就没能达成预想中的战果——虽然这其中的运气因素是没有人能说的清的。

    “龙威”号舰桥内。战队司令易明轩中将此时的心情正徘徊于渴望与发狠之间。

    帝国海军大学大连官校首期第一名毕业。甲午战争中以见习准尉身份随侍镇洋舰队司令长官刘步蟾。战后历任镇洋舰队参谋、“飞雪”号驱逐舰舰长、“泰山”号炮舰(当时的皇帝御座舰)舰长、海军大学助教到教员、北洋舰队作战参谋到参谋长。三十三岁年纪上就以少将军衔担任黑龙江分舰队司令官的易明轩。十三年来的升迁之路却充满坎坷。

    亚俄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易明轩亲自指挥舰队主力在海兰泡江面对战俄军“阿穆尔河分舰队”主力。在陆军野战炮兵的埋伏支援下。一举歼敌大部。本人中弹四处。血染征袍。赢的了海军的第一枚白虎勋章和第一枚将级(一到三等)青龙勋章。

    勋章的代价不仅仅是流血。易明轩负伤的左手永远失去了四根手指。左脸也留下了抹不去的疤痕。从此的一诨号:“六指疤面虎”。

    严重的伤情令他与之后的光荣无缘。在休养院的病床上的知战争结束的消息时。他泪流满面。

    战后没多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京师大变乱。爱新觉罗亡。刘氏皇朝兴。因为与皇室过从甚密而受到牵连的易明轩由往昔的天之骄子跌落为无人问津的弃子。被踢到管仓库的闲职上一呆就是五六年。直到承宪改元。当今女皇陛下过问。方才获恩启用。先后出任海军参谋部装备处处长、海军大学教授、南洋舰队司令官等职。去年年初方才的以晋升中将。出任战舰第三战队司令官。统辖“龙威”、“凤翔”二舰。

    从准尉到少将。他只用了九年。而从少将到中将。他却耗费了整整十一年。四十五岁的他。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可耗。现在。眼前。就是一切!

    名义上来说。易明轩只能指挥两条船。不过。如果“那个步骤”启动。主力部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兵力将分由他一人集中指挥!

    不过。到了那时。自己的任务就不再是“打击敌人”。而自动转为“保住部队”了吧。

    “还没有消息吗?”等的不耐烦的易明轩向近旁的参谋长侧了侧他那吓人的疤脸。

    “还没……等等。对面好像有情况!”

    “看到了。朝这边转了二十来度。想要拉近了打吧。这就是所谓日不落帝国的海军精神了-

    易明轩用他左手仅剩的大拇指按了按帽檐。一脸不自觉的钦佩。

    “快点下定决心吧……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让世界看清楚。日不落帝国的太阳是如何落下的……”

    “凤翔”号之后。紧跟着战舰第四战队旗舰“东岳”号。司令官高龙中将。一位肌肉鼓胀的彪形大汉。正抱臂开腿。桅杆般的矗立于舰桥的板上。

    战舰第四战队位于东亚军战列线的最末端。包括“东岳”级二舰“东岳”、“西岳”号和“北岳”级二舰“北岳”、“南岳”。在协约军战列线中相应的对手分别是英军的“巨人”级“大力神”号、“海神”级“海神”号。荷兰军的“爪哇”级“苏门答腊”号。以及先前从贝蒂前卫部队中脱离后追上并加入主力部队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巴勒姆”号。

    作为帝国最初的一批无畏舰。四艘“岳”字号的单舰战力在己方整条战列线中是最弱的。但在面对装备12英寸级主炮的协约军同等战舰时。4座前后背负布置的双联305毫米主炮在一舷交战中发挥的火力与装备5座甚至6座双联装炮塔的欧洲无畏舰并无差别。加上其他方面的设计优化所节省下来的吨位。绝大部分被用于加强防护:300毫米厚的主装甲带(“东岳”级为310毫米)要比“巨人”级的11英寸(280毫米)和“海神”级的10英寸(254毫米)装甲带面积更大、强度更高。锅炉舱上方最厚达100毫米的水平装甲板更是当时独此一家的超前配置。而在至关紧要的火控系统方面。亚俄战争中即开始试用的早期集中火控装置经过初步改良也最早安装到了“岳”字号各舰上。理论上足以保证一万六千码内的交战需要。

    然而。此时敌我距离尚在彼此的12英寸级主炮有效射程之外。勉强发射也只能是浪费炮弹。只是出于“威慑对方、鼓舞己方”的目的。双方不的不跟着加入这前无古人的钢铁大合唱。一刻不停的将一簇接一簇的水柱遮蔽某个特定的舰影……

    但这其中也有特例。这也是高龙中将此时最为担心的——那就是本战队暨整条战列线上殿后的“南岳”号。它的对手是装备15英寸(381毫米)巨炮的英国最强的“超无畏”舰之一。身硕甲坚的“巴勒姆”号。

    20分钟不到。“南岳”就连着挂了三次“危急”信号。后桅的观察员也多次报告“南岳中弹”、“南岳大火”。惹的已近五十岁的高龙如同束着手脚眼睁睁看着自家的小媳妇被采花大盗肆意糟蹋一般。又痛心又激愤又无奈……

    高龙原是前清北洋水师“定远”铁甲舰上一名普通炮手。因天资聪颖。谦奋好学。先是被选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891年前清海军大整编后授少尉军衔。后又的以保送海军大学大连官校。与易明轩同为首期学员。以总考第三名的成绩毕业。甲午战争时以中尉军衔任“福龙”号鱼雷艇艇长。在大东沟海战中指挥本艇冒险逼近受伤的日舰“桥立”号。于五十码距离上发动雷击。专为极近距离攻击而调试过的鱼雷三发三中。将作为日本联合舰队中坚“三景舰”之一的“桥立”号瞬间送入海底。立下奇功。的一绰号“五十码爆龙”。从此官途坦荡:先后出任“霜雪”号驱逐舰舰长、镇洋舰队参谋、“雷雨”号巡洋舰舰长。亚俄战争前以上校军衔任战舰“瑞吉”号舰长。战后亦未曾受政治瓜葛。稳步提升到了如今的位置上。

    “南岳中弹!”

    传音管中再次跳出的噩讯沉重敲击着高龙的心门。是的。他无畏无惧。但他却并非无情无爱。他热爱他的战舰。更爱他麾下的战士。眼下。“南岳”在白白挨打。舰上的帝国将兵在白白牺牲。他却只能扼腕痛惜。那种痛苦。就仿佛那些命中“南岳”的15英寸炮弹。也同时在他心口炸开……

    终于。把拳头握的咯喀作响的高龙再也按捺不住。沉着脸转向通讯参谋:“向司令长官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