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陶侃

作品:《五胡贼猛

    陶侃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至今无数人追捧,他的个人经历是典型的从奴隶到将军。

    陶侃出自于南方少数民族,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相貌怪异,没有根基,属于自学成才的优秀人才。但是,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他的成长,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谋略绝非普通人可比,心眼多的就像马蜂窝一样。年轻时还是一个小吏的时候,有人就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才,担当拯救国家的大任。当时惹人一笑,穷小子吃饭都困难,还想出人头地,做梦吧!谁知道,风水换得快,后来果然应验,成为了东晋朝廷依靠的栋梁之才。

    陶侃如此出类拔萃,是和他有一个好母亲分不开的。在他还是小职员时,有一次,他将公家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尽管多年不知鱼的滋味,但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为官应洁身自好,不允许假公济私。

    陶侃的母亲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处处以身作则,提醒儿子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在陶侃家借宿一宿。当时天寒地冻,地上积雪很深,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剁碎喂马。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人都长着眼睛,虽然陶侃的母亲若无其事,但范逵看得清楚,心里异常感动,特别是和陶侃一夕交谈,感觉这是一个人才,如此埋没可惜了,因此向官府举荐。很快,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成为了国家公务员,继而又补为武冈县令,成为地方领导,随后逐渐升迁江夏、武昌太守。后因为受大将军王敦排挤,任广州刺史。

    陶侃在任广州刺史期间,事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部下们看见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样干?”陶侃回答说:“我正准备为国家恢复中原,过份的无所事事,恐怕将来无法承担重任,因此找活给自己干。”

    这个故事传得很远,因此后人称陶侃为运甓翁。

    陶侃如此有名,但不如他的后人。他的曾孙陶渊明,就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他一不留神穿越到桃花源去了,开创了穿越文学的先河。至今仍以田园派掌门人的身份享受世人的追捧,粉丝比莫言还多。

    对于敌人,陶侃是个急性子,他可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杀敌的谋略,刚刚扎稳大营,脸都没有洗一把,随后就命令部队进攻——打不下城市不给饭吃。

    在发石机猛烈的轰击下,坚固的江夏城出现了缺口。云梯竖立起来,在弩箭集束射击的掩护下,晋军敢死队呼啸着爬上了城墙缺口,击败了义军的抵抗,打开了江夏大门。晋军主力鱼贯而入,通过巷战消灭了起义军的残余武装,草头相国张昌被杀,假皇帝丘沈掉了脑袋,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归于失败。

    消灭了江汉间的张昌起义,西晋朝廷弹冠相庆,以为可以喘一口气了。谁知道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朝廷的麻烦总是没完没了,北方又有人闹事了。

    在秦雍六郡流民向益州乞讨就食的时候,有一部分流民没有随大流向益州流浪,而是独辟蹊径向宛城(河南南阳)进发,在那里寻找就业的机会。

    秦雍的流民已经像蝗虫一样讨厌,像吉普赛人一样到处流浪,走到哪里麻烦就到哪里,搞出的乱子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是可忍,孰不可忍,西晋朝廷决定不再惯着这一群暴民,诏令散处各地的流民一律归还乡里,否则军法论处。

    没有谁喜欢背井离乡,舍弃了美好家园成为流浪宅整天饿着肚子唱拉兹之歌,都是老天逼的,走投无路才离家出走。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好不容易在这里混一口饱饭,过几天安定的日子,这些流民当然不愿意回乡挨饿。因此向朝廷情愿,不用官府救济,只要给办一个临时户口,让他们就地扎根就成。

    现在,大晋朝廷的管辖区域,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还算平静,宛城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流民觊觎这里的白面馍馍,朝廷还指望这块土地的粮食养活朝廷一大家子人。流民在此扎根,必将让宛城陷于动乱,等于砸了朝廷的饭碗,这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西晋朝廷哪里肯答应流民的请求。

    流民不管朝廷是怎么想的,杀猪的时候从来就不问猪是怎么想的,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够活下去。不管朝廷愿意不愿意,反正他们就是不走了。朝廷眼见得流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于是,派出征南将军山简带兵押送流民,限定日期返回。

    朝廷的告示贴出去了,朝廷动真格的了。流民人心惶惶,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逐渐变成了不满,不满的情绪四处扩散,迅速发酵为对朝廷的仇恨。仇恨往往意味着暴力,是革命的先兆。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革命比为争取生存权的革命更为可怕,这种革命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血腥的气味。

    因为家乡沦于外敌之手,曾经做过晋朝武吏的京兆人王如失去了工作,也加入了逃难的队伍,但他忘不了欺男霸女的好日子。不客气的说,王如是一位唯恐天下不乱的野心家,他的闻到了空气中的仇恨和不满,暗中联合流民,鼓动大家起来造反。王如没有费力做思想工作,大家早就在气头上,只是缺一个带头的,一看他专业水平很脯曾经抓过小流氓,打群架自然有一套。跟着专业的领导有前途,当即表态跟着大哥干。

    王如得到了大家信任,不用掏钱贿赂就掌握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当即进行部署,组织流民夜袭晋军。晋军的将领以为这一次行动就是放牧,用鞭子赶就行了,根本就没想到会受到攻击,正在喝着小酒侃大山。

    听说过羊群能够作战的吗?一定是没有,绵羊是用来宰杀的,红烧煨汤都是好材料。和一群散兵游勇作战,用不着太费力,因此,王如的偷袭取得了成功,将西晋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初战开门红,搏了个满堂彩,王如是打蛇随棍上,挥动大军攻城略地,接着顺利攻占襄城(今河南许昌属县),获得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在乱世之中,人们藐视生命,因为不藐视也活不成,放胆去干,说不定还能过上几天好日子。一个社会到了这个关头,就噬市崩盘,人人都有杀人的想法。一看到有人带头造反,在四方的关中流民群起相应,纷纷要求加盟,王如军队实力达到了四五万人。

    空手套白狼的王如现在已经积累了原始资本,准备做大生意了。他搭设了草台班子,自称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他在封官许愿的同时,在军事上大做准备,积极招兵买马,四处攻略,准备实现解放全的伟大战略任务。

    王如大将军野心勃勃,信心高的摸不到边儿。但大将军忘了,一棵参天大树再腐朽,也不是一只蚂蚁能够推倒的,尽管这只蚂蚁号称大将军。不久,西晋大军前来征讨,王如起兵对抗。不出世人所料,在强大的中央军面前,王如的草头军队不堪一击,接连几仗都没有占到便宜,辛辛苦苦积累的家底迅速缩水。王如挨了嘴巴知道了疼,不得不率领军队逃跑。

    因为匈奴汉国的崛起牵制了朝廷的力量,朝廷的力量捉襟见肘,西晋军队没工夫搭理这个自称大将军的小流氓。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不久,王如借着混乱东山再起,人员获得补充,重新混得有些大发。但这小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闲着没事招惹匈奴汉国的镇东大将军石勒。石勒是什么人,一把菜刀砍人无数,打遍天下无敌手,眼睛里不容沙子。匈奴汉军的骑兵纵横驰骋,一顿弓箭乱射,然后马刀伺候。王如哪里见过这个,当即被打得大败,本钱赔得精光,光着屁股逃跑了。

    失去了军队的王如真的成了流寇,领着一伙流氓到处打游击,抢劫来往客商,也就混一个温饱。但这样的好日子也没有多久,很快撞到了西晋朝廷的口上。一场不算激烈的战斗过后,王如大将军彻底输掉了裤子,人马损伤殆尽,自己也兵败被杀,起义归于失败。

    尽管这些起义失败了,但是起义军兵锋所指,西晋地方政权纷纷瓦解,中原多年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严重动摇了西晋朝廷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