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节 潜伏

作品:《五胡贼猛

    西晋咸宁年间,关陇地区的鲜卑族在大首领秃发树机能领导下起义。鲜卑骑兵十分凶悍,来去犹如狂风,在北方制造了无数的血案,朝廷异常震惊,屡次镇压均告失败。晋武帝深感忧虑,决定选拔得力胜任的将帅出征,一举消灭割据势力。西晋朝廷尚书仆射,上党(今山西东南部)人李憙劝武帝说:“陛下如果能够征发匈奴五部的兵力,授刘渊以一将军名号,令其西征平叛,凉州指日可定。”

    这是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打算的政治近视。晋武帝的小弟孔恂当即反驳说:“李公的话,还没有点破消除危患的道理。”

    这是挖苦,傻子都能听得懂。你丫的跟老子玩这个!吃羊肉的西北汉子没有好脾气,见不得别人的冷嘲热讽,李憙勃然大怒说:“以匈奴五部的强悍善战,刘渊的通晓用兵,再加上皇帝圣威,消除叛乱,还有什么可说的么!”

    这小子真缺德,把皇帝都抬出来了,不过,这竖家大事,你就是抬出玉皇大帝也得说道说道。孔恂根本不打算退缩,因为他掌握了真理,因此据理力争:“刘渊如果能够平定凉州,斩了秃发树机能,恐怕凉州才真正有危难罢了。那时蛟龙如得云雨,将遨游长空自由飞翔,不会再是池中之物了。”

    晋武帝是知人善任的明君,已经看透了刘渊,知道这是真正的人中龙凤,天生的领袖人才,不可能为别人打工。给他启动资金,他就能做大,然后就是自己的对头。他认为孔恂言之有理,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因此未采纳李憙的建议,但还在犹豫之中。后来,当时还是毛头小伙子的马隆跳出来,申请替领导出面砍人,于是彻底夺去了刘渊建功立业的机会。

    一次还将就,两次仕进受阻可就伤心了,刘渊深知其原委,心中愁肠百结,不是碍着面子早就大哭一场了。这一份冤屈憋在心里,头发都愁白了,后来东莱(今山东龙口)游侠王弥离开洛阳回乡里,刘渊在黄河九曲之滨与王弥饯行。酒喝多了,想一想自己的处境,眼泪哗哗的,不由得大吐苦水:“王浑、李憙与我同乡,对我的为人很了解,屡次向陛下称赞推荐,离间之谗言因此而生。这一切本不是我之所愿,却深受其害。我并不想为官仕进,这一点只有你清楚。恐怕今生只能死在洛阳,与你永别了。”发表了一番议论后慷慨长叹,唏嘘不已,纵酒长啸,声调激昂,在座者无不为他的遭遇凄然泪下。

    刘渊委屈的像新生婴儿,但他不知道,实际上,他已经赢了。借用宫本武藏《五轮书》中的名言:“战斗中,让对手畏缩,你就赢了。”他让统治者畏惧,而他还活着,他无疑是胜利者。一个人到了让统治者畏惧的地步,可谓是顶天立地的强宅根本没有掉眼泪的必要。

    当时,齐王司马攸闲着无事正在九曲遛弯儿,听到呼啸之声震撼长天,觉得非同一般,普通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底气,动了好奇的心思,因此驰马赶来探视究竟。

    在九曲之滨,司马攸看到刘渊满脸泪水慷慨激昂,知道此人心中有太多的愤懑,一旦发泄,必成大祸,于是深感忧虑。纵马赶到朝廷向晋武帝说:“陛下不除掉刘渊,臣下惟恐并州不得长久安宁。”

    刘渊是了不起的人才,既不能使用,为子孙计,那么杀掉还是可取的。曹就是经常这么干的,自己的爷爷就差点儿着了道儿,如果不是老爷子表演的十足十,司马氏的今天!想到这里,晋武帝动了杀心,倾向于处决刘渊了。得到了消息的王浑大吃一惊,顾不得喝酒唱歌,飞马赶来劝谏道:“刘渊为人忠信,臣下愿为他担保。再则朝廷刚刚宣称要以德招抚四方,殊俗共存,为什么要以没有根据的怀疑而杀匈奴的世子?这不是让天下以为,朝廷不能容人吗?”

    晋武帝思虑再三,因为别人更聪明就一定杀了,这不是武大郎开店,比自己高的都不要吗!这样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太缺德了!缺德事干多了对子孙的江山不利。因此无奈的说:“王浑的话是对的。”

    一代伟人的晋武帝犯了妇人之仁,没有为子孙后代剪除祸患,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以后的永嘉之乱让他的家族付出了血的代价,也让千万百姓承担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不过,刘渊既然是天命所归,有老天爷罩着,命中就应该是如此,也怪不得晋武帝。

    实际上,国家之间的战争,不一定是鲜血淋漓的,人才的争夺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美国人千方百计的在全世界网罗人才,才有了美利坚二百年的辉煌。同样,如果这个人才威胁了美国人的利益,中央情报局可不是吃素的,多少大师级的人才死在了美国人的口下,这至今都是一个问号。因此,杀掉对手或潜在对手的人才,是打击对手的最好办法。这就是政治,和文明不文明没有关系。

    因为晋武帝的一时心软,刘渊不死不活的在洛阳苦度春秋,但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天爷不会让他寂寞很久。不久,左部帅刘豹死后,匈奴左部没有了领头人,按照规矩,朝廷应该让人质回去。晋武帝找不出继续扣留刘渊的借口,因此命刘渊代为左部帅,返回家园任职。

    有了这一道圣旨,在异国他乡憋屈了很多年的刘渊,终于摆脱了寄人篱下的人质的地位。

    刘渊回到了并州,在自己所辖的部族和地区大展拳脚,广施教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其“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在匈奴历史上,这一时期至为关键,让匈奴五部贵族看到了他的领袖魅力,为他以后成为匈奴五部的最高统帅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虽然刘渊在洛阳郁郁不得志,但他的好名声却留下了,为他以后的仕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西晋朝廷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任命刘渊任北部都尉。司马炎死后,太傅杨骏辅政期间,为了收揽人心,巩固自己的外戚地位,又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正式承认了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领导地位。

    伟大的魏武帝曹,费尽心力拆开的匈奴五部,让短视的西晋朝廷重新合而为一了。分开的手指重新握成了拳头,这是整个中原汉人的悲哀。

    五部大都督刘渊的身价看涨,终于成为了整个民族的领袖。但是,祸福相依的道理,有它的科学性,不是能够否认的。或许是刘渊的苦难还没有结束,匈奴内部又弄出事儿了,最终连累了他。西晋元康末年,刘渊坐部人叛逃出塞,被朝廷免官,解除了党政军一切职务。刚刚有了一点儿新气象的刘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成了一介白丁。

    有能耐的人永远不会失业的,因为才能是最大的财富,那是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看到刘渊闲着没事干,觉得可惜。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表请任刘渊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命令其脱离五部,在邺城任官。

    成都王司马颖是朝廷,说的话自然是一言九鼎,一介白丁刘渊终于成为了朝廷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