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商机闪现

作品:《民国之纺织霸主

    光绪二十年(1894)冬至将至,冬至在农村是个大节,被称为亚年。柳公盛糟坊给家不在县城的作坊伙计放了三天假期,让他们回去探亲。而杨邵文在柳公盛糟坊做学徒工已经一月有余,在回家前,他也从老板娘柳二的手中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钱。

    柳二给他发了一银元。

    杨邵文总共做了一个月零七天的学徒工,按照糟坊的规定,工钱按一个月算,多的几天零头要抹去。但柳二还是把多出这几天的工钱算给了杨邵文。倒不是因为柳二天生大方,而是柳二看上他了。

    柳二对杨邵文一个多月的表现非常满意。杨邵文勤快、能吃苦,学得快,而且眼力劲好,看见糟坊有什么活缺少人手,他总是积极上前帮忙。一个多月时间,糟坊什么样的活他几乎都能插得上手,算得上是个万金油。甚至是糟坊的账房事务,他也能帮得上忙。

    读书人到底还是比一般卖力气的农村汉有些优势的,起码脑瓜子要好使得多。

    柳二虽然对杨邵文考不上功名颇看不上眼,但肯在作坊做工的读书人却也不多,再加上杨邵文颇能吃苦,柳二便起了笼络之心。

    “邵文,你很不错。以后你就算是我们糟坊的正式伙计了,工钱都按每月一元算,你与糟坊的契约也一并签了,如何?”

    “谢东家抬爱!”

    杨邵文不卑不亢的回道。对于签契约一事,他心中另有计较。“至于签契约,既然当初说好是三两月,倒也不用着急,还是让东家多观察些日子。总得让东家将我的品性看通透了才好。”

    柳二微有失望,她给杨邵文加工钱,主要还是为了让杨邵文签这个“卖身契”,将他彻底绑在糟坊。当初没让杨邵文,柳二有些后悔。

    “随你吧。我是觉得,签了约,你们这些伙计各方面的利益就都有了官家的保障,主要还是为你们自己着想。”柳二神情慵懒,似乎说的就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随后又与杨邵文拉了些家常,问起了他的家庭情况。闻听杨邵文家中父母双亡,并留下四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后,也有些明白为何杨邵文一介弱质书生却能耐得如此苦累。

    临走前,柳二让杨邵文从糟坊中拿些酱油回去,以做家用,杨邵文也都表示感谢。

    “总共30来匹吧!”

    杨邵文感觉挺多的,他们家玉华,每次大约也就能织个6匹左右。他恭维道:“大婶手脚很快啊,这次应该卖了不少钱吧?”

    按照玉华给他说过的行情,每匹土布是以三角的价钱回收,这三十匹布能售得9银元,扣除买花的成本,纯收入在4元左右。

    那中年妇女解释道:“主要是积得久。这三十匹布,我们全家从响开始织,差不多有四个月时间了。平均每月赚个1元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杨邵文奇道:“都将近小半年了,干嘛积这么久啊?”

    货积这么久,家里日常用度的活钱就少了。他听玉华说,他们家的布积个两个月才卖,杨邵文已经觉得够久了,想不到还有积四个月的。

    中年妇女白了他一眼,觉得他问的问题可不怎么样:“谁不想早点卖布啊。可收货的花纱布店,都在几个大的乡镇,路可不近,坐船又花销大。我们农村人织的土布一般都是存个一两月,然后去乡镇卖,顺便带些生活用品回来。住的越偏僻的,存的越久。要不然,走一趟乡镇可不划算,是不是?”

    看杨邵文细皮的,应该是个不怎么过问油盐酱醋的读书人,中年妇人觉得她这是教年轻人生活常识了。杨邵文也点头称是,晚清不比现代,交通的不便,他也算是有深刻体会的。

    说到卖布,中年妇人又跟杨邵文抱怨起店家的蛮横:“那些黑心肠的店家,说是从明年起,土布的收货价格要再降一分。小伙子你可能不清楚,大婶还是个姑娘的时候,可是按照4角一匹的价格收的,现在都降到3角一匹了,他们竟然还要降。哎,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唠唠叨叨间,船已经到了中年妇人所在的凤鸣村。这个村子与杨浦村都在县城边角,但属于马泽乡管辖,而马泽乡不像杨浦村所在的南丫镇,那里是没有收土布的花纱布店的。所以,相比起杨浦村,这地方的村民售卖土布更加不便。

    妇人一下船,刘三福便驾舟径直往杨浦村行去。路上杨邵文与之闲聊,自然是少不了说些自己在县城做学徒工的事情,并打听些刘虎的近况。时不时的,刘三福会经常感叹自己老了,这船的营生是越来越干不动了。杨邵文总是笑笑,安慰刘伯是老当益壮,刘虎以后也会有大出息的。

    脑中,却是还在咀嚼那中年妇人的话语,隐隐约约间,似乎捕捉到了一丝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