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风暴来了

作品:《民国之纺织霸主

    五天后,杨氏布业公司的机械部工场摆放了三台大纺车。

    三台大纺车分别能带动32锭,64锭和120锭。其中32锭的大纺车需要2人作,其中一人摇动纺轮,一人负责移动横木来拉伸抽长棉条;64锭的则有两条横木,需要三人作,其中两个人负责拉伸棉条;120锭的有三条横木,总共需4人合作作。

    杨邵文和袁氏父子三人共同参与研究,短短几天便研制出了能够棉纺的大纺车,几人对目前的成果都挺满意。目前,120锭的规模差不多已经是大纺车的极限了,再增加纺锭的话,一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带动纺轮。而且,120锭的大纺车长约60尺左右,将近20米的长度,已经很占地方,再大,连摆放都会有问题。

    卢佟海也在工场,看着几台制造完好的棉纺大纺车,不由啧啧称奇:“这就是你们研制的棉纺大纺车啊,虽然个大,看起来倒也挺简单的。没想到用于纺麻纺丝的大纺车,稍微一改进就能用来纺棉了!”

    他生在江南,以前倒是看到过有手工工场用大纺车来纺麻纺丝,却不知它还能用来纺棉纱。

    他奇道:“也就是加了条横木,不复杂啊,怎么以前就没人去往这方面研究呢?”

    杨邵文答道:“应该是研制的动力不足吧!”

    这棉纺大纺车需要多人协作,很明显不适用与家庭副业使用。使用受到局限,大家也就没了往这方面研究的心思。

    袁宝山道:“一般的农家倒是不会用这大机器的,不过邵文如果用它来开棉纺手工工场,还是有可为之处的。”

    “开手工工场?”卢佟海还不知道杨邵文有这个打算,“这些机器效率怎么样?如今的机纱便宜的很,质量也比土纱要好许多,这大纺车如果没有点大能耐,手工工场也不一定能盈利。”

    “我是有开手工工场的意向,能不能成,当然还是看这几台机器的表现!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实还有点勉强。”

    “嗯,你这个判断是没错的!”杨邵文也点头同意。如今进口的机纱大量涌入,本地棉花的出路越来越不好,价格的走低是一个长期趋势。

    “另外,进口机纱的价格这几年也在缓慢的上升中。前几年,洋纱上海的价格每担最低时只有17两关银,今年已经升到20两左右了!虽然我不知道原因,但这个趋势这几年是存在的。”

    杨邵锡说洋纱的到岸价最低时只有每担17两关银,不禁感到有些心惊肉跳。每担17两,差不多就是每百斤23元左右,1斤机纱大约需要3斤籽棉,这样一算,那就和几年前本地的棉花价格差不多持平了。怪不得土纱会处境如此艰难。

    “开棉纺工场的事情,我还是要再考虑考虑!”

    杨邵文一时间也不敢妄下决定。虽然市场上有花贱纱贵的这种趋势,他也不敢将希望完全放在这个上面。说到底,还是手工棉纺工场的利润空间太小,让他缺少了点底气。

    要是能有个办法,将家庭副业的模式与手工大工场的形态想结合就好了。既能吸收家庭副业灵活机动,人工成本低廉的优点,又能兼有手工工场能利用先进机器设备,协作生产的优势。这样一来,土纱的生存环境就会宽松许多。

    杨邵文并没有将大纺车贸然推出,棉纺手工工场的计划也被他暂时搁置。

    他需要时间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

    不过一条消息传来,让他寻找商业模式的努力只能暂时放下。

    新土布的价格在陡然暴增的数量面前终于顶不住了,开始出现了松动,随后,就呈现一种雪崩的架势。进而,引发了一场遍及整个苏南的土布骚动。

    原先就有预计的这场风暴终于来临!

    尽管杨邵文已经事先有所准备,但他还是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