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合作社

作品:《民国之纺织霸主

    “明年,我会去上海开这个机器纺纱厂!”

    这是杨邵文的回答,也是个最好的回答。机器设备,技术工人,当地的配套设施,这些条件如果上海不能满足,全国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地方了。他选择去上海开纺织厂,也是看重了上海是东西方信息汇集中心地点。在武进乡下呆得太久,他深感消息的闭塞,想获取点行业或技术方面的信息极不方便。

    其他人也点头承认,上海是个很好的选择,一举解决了许多的难题。

    杨邵文继续解释资金方面的问题。

    “至于投资资金,我们当然没实力如官方那样动辄上百万两的投资。投资额嘛,少点就少点。人家的纺织厂有好几万的锭子,咱们开个几千锭子的小厂,总是可以的。关键的一点,我们要将厂子开起来,得到经验,培养出技术工人,以后再去办大厂就容易多了。”

    大家想想也确实是这么个理,只要不贪大求全办如官府那样的大厂子,资金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大伙一想起公司以后会有自己的机器纺织厂,不由得有些兴奋与憧憬起来。唯有卢佟海一人沉默不语,有些心思不属的样子。

    “佟海,我去了上海,老家可就交给你了!前几天你爹和闵知县说要推荐我担任本地布业商会会长,我考虑到自己以后在本地时间可能不多,就推荐了你代表公司来做本地布业商会会长。”

    杨邵文的这个提议,闵知县也没什么意见。只要本地商会会长代表的是最具实力的商家,那就能保证商会有足够的影响力。卢广胜嘴上似乎不太同意,但心里对自己儿子来接任会长肯定也是乐意的。

    “噢,知道了!”卢佟海随口答道,似乎对这个商会会长的荣誉有些无所谓。

    “想什么呢,那么入神?”杨邵文问道。

    “没什么。只是觉得,公司如果自己要办纱厂,老公茂洋行怕是对我们更不待见了。我看这一个月的赊款期优惠真维持不了多久。”

    合作社?

    在座的人都有些迷糊,没人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杨邵文也知道这对他们是个新鲜事物,他从桌上捧起一叠资料,纷发给这些中层干部参阅。

    资料中关于合作社的内容不少,大伙看完需要一点时间,会议室于是便剩下一片沙沙的书页翻转声音。

    等在座的大多数人都粗略的看完后,杨邵文简要的总结道:“原先,当机械部研制出几件不错的手工纺织设备后,我就有开手工纺织工场的想法。只是最后各项成本测算的结果揭示,手工工场的生存环境也还是比较脆弱。因此,我便设想,能不能将工厂制与家庭副业的模式结合起来。于是,我便想到了合作社制度!”

    “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它既能保持家庭副业的一些优点,如投资成本少,人力成本低,用工灵活,能照顾到家务及农业生产等特点。同时它也具有手工工场制地点,比如能组织起农户进行一定程度的协作生产,借助合作社这个平台农户们也能用得起一些较昂贵的工具设备,在物资的采购与销售上也比单个人更有优势……”

    “合作社也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我铭家可能是个新鲜事,但西方国家其实已经有这种组织了。就我所知道的消息,早在1844年的英国罗奇代尔镇,当时的28个失业纺织工人就发起组织了一个‘公正先驱者消费合作社’,做得非常成功,目前听说社员人数已经近万,股金从几十英镑积累到了几十万英镑。所以,合作社不是什么理想主义的空想,而是有前人的实践基础的……”

    杨邵文开始一条一条的介绍合作社的优势以及建合作社的必要性,但相对的,底下的干部们疑问更多。

    “这不太容易推广吧?光是组织章程就有好几页呢。”

    “是啊,咱们自己组建股份公司,我到现在也还不能说完全理解透彻了。这合作社看起来比建股份公司简单不到哪里去,农民们能明白?”

    “就算是辛辛苦苦帮助农民建起来了,那我毛司图的是什么啊?”

    “我也感觉,公司似乎得不到太多的利益,起码不会比我们现在的利润高。这合作社不值得我们花大精力啊!”

    大伙的疑问与顾虑,杨邵文事先都有所准备,他耐着兴致一条条的给大家解释,足足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大伙看老板推行合作社惮度甚是坚定,加上他一贯来的英明与远见,慢慢的便也接受了杨邵文的这个“防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