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巨变 一

作品:《公元1282

    王德虽然不是正统的文人出身更容不进士大夫的圈子里,但是科举的重要性不会一无所之,强如皇帝都不敢和全天下的读书人对抗,奸臣如史弥远之流尚且知晓“学生运动”惹不起,王德不会不知晓,“国本”这就是“国本”。

    但是科举对王德来说始终只是个手段而已,治理流求的手段,当然随着人口的增多,官吏的选拔自然也要形成制度,从军中选人终究不是长久之道,王德也知晓这些来自三山五岳的好手们江湖拼搏也许是把好手,可是治理一方,为民请命那是万万不可的。

    皇城司的老人们搞探听暗杀是好手中的好手,栽赃陷害,炮制冤案也是第一流的手段,但是说到怎么造福一方那是无论如何都不成的。压根就是“专业不对口”。

    王德所虑于此已然点点头道“既然是好事情还有什么好说的,自然是允许,当然科举开,有文自然有武,军中也要有选拔有用之才之道。”

    许弘文忙道“那是自然,就用朝廷一直延传下来的制度即可。”

    许弘文接着道“陛下可有何意见?毕竟大宋号称为天子门生是为陛下选拔良才?”、

    王德淡淡的道“先生认为陛下能有什么良部不满弱冠的少年能怎样,唐太宗天纵之才尚且十六领兵,莫非咱们的陛下比李世民还厉害?这样小的年纪就能做得一个好皇帝?想流求虽然不大,可也不小,十数万军民可是一般,汉朝那些小皇帝又怎样的故事还少了?霍光终究是大英雄啊?”

    许弘锡闻脸色微变,许弘文熟读史书自然知晓霍光之名臣,却也知晓其死后之族灭,废帝之臣主上谁能容忍?元平元年,二十二岁的昭帝病死。因其无后,群臣推举武帝唯一尚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继位。史书上称刘胥好倡乐逸游动作无法度不为武帝所喜爱,亦不孚众望,所以有人提出广陵王刘胥不可以承宗庙的意见以后,霍光当即表示同意,遂以皇太后诏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入朝受皇帝玺后不久,霍光又以其行乱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为名,率群臣上奏皇太后将其废黜。霍光选择了武帝太子刘据之孙、十八岁的刘询继位,是为宣帝。刘据因巫蛊之祸死后,出生仅数月的刘询被送至民间收养,后遇赦回至皇宫,被称为皇曾孙,但其地位与平民无异,娶啬夫许广汉之女为妻。由于他自幼生长民间,左右无众多心腹,在中央亦无势力,霍光便以其躬行节俭,慈仁爱人为由,迎入未央宫,继皇帝位。宣帝深知霍光家族在朝中的势力尊盛日久,内不能善,所以在其继位之初,当霍光表示归政时,宣帝谦让不受霍光遂继续把持朝政,群臣凡事先请示霍光,然后再向宣帝报告。霍光每次入朝拜见时,宣帝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表面上却作出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的姿态。

    如此之人怎能为帝王家所容。

    许弘文为落地之书生,自然谈不上对大宋有何忠心,更何况是现在这般的大宋?王德为流求主其实一直是许弘文的心愿,但是王德始终是以大宋为前提在做事情,纵然谁都知晓,皇帝只是一个摆设,一个旗号而已。

    许弘文饶是见多沧桑对王德的话也不免一惊,自家大人想做霍光?可是要做就没有回头路,曹家,司马家纵然不篡位也会被帝王家所诛杀,大人想不有如此之命运就得永远不死,可是只要是人如何有不死之身,自然是要死的,否则只有做主子,做了主子自然也安全了。

    可是王德有这种心愿吗?还是王德只想做霍光辅政,让皇帝张大,还政于皇帝陛下?若是如此跟随王德嫡系之人未必有好下场,没有哪位做皇帝的能容忍自己还有一个太上皇,纵然是亲如父子也不成。

    许弘文眼中突然寒光一闪,暗暗打定了主意。

    许弘文点头道“大人说的是,只是要提防那陈宜中,此人在临安的时候就以内斗出名,此人自认为做过宰辅就高人一等,从来不把咱们的人看在眼中,却不想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若不是我们出手,流求能有今日?此人恐怕还在异国他乡做流量狗,此人为正统文人出身,想必要再此捞极大的好处?说不准想做主官,把一时俊杰都拉拢于其门下。”

    王德听罢,眼中一寒道“流求不可政出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