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重炮时代 五

作品:《残寇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一次次炮技术的革新,欧洲列强逐渐巨舰重炮时代,将东西方距离大幅拉开,更使得被打得一次比一次惨痛。

    在火炮发言的时代,克虏伯火炮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从俾斯麦时代起,克虏伯家族就逐渐成为了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柱石,受到国家最高当局的垂青。恪守时间、遵从纪律、执行命令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克虏伯家族的奠基人正是周晓峰现在的座上客——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他生产的大炮曾帮助俾斯麦先后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这就是著名的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成名之作口径达二百八十毫米。炮管长十余米、重四十四吨,仰角可达三十度,有效射程近两万米,炮弹三千米内可穿透两尺厚的钢板,每分钟可发射一至两发炮弹。

    克虏伯大炮的名声在世界近代史上几乎是尽人皆知,而在的名声尤大。钢铁大炮伴随克虏伯这个外来词后,沿袭以往对火炮命名的方法,人给了这种火炮一个非常威武的名字——克虏伯,字面上看起来级别要高于以往的XX大将军。对于这个词翻译之妙,实在可以在翻译史上大书一笔。

    克虏伯在的出名主要当然不是它妙之又妙的译名,而是那一尊尊钢铁后膛大炮。曾几何时,克虏伯大炮几乎就是海防的代名词。

    位于埃森的克虏伯公司最初不过是个小小碟匠铺,干些打铁之类不起眼的小买卖,传到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手里时,只有三间茅草屋而已,几年前他创造出了“罐钢”,并在前年的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扬名。

    为了进一步证明铸钢的性能,克虏伯才又用这种性能极好的钢造起了后膛钢炮。可惜的是,他生产的火炮并没有象铸钢那么受到欢迎。

    直到十多年后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奠定了在欧洲的强国地位,也为普鲁士建立统一的德国铺平了道路。也因为这场战争,克虏伯一战成名。

    七十年代以后,克虏伯工厂里雇工人数激增,工厂规模成倍扩展,厂房里加班加点赶造大炮军火,伴随着前线轰隆隆的炮声,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当时,一向对法国人看法不是很好的李鸿章目睹了普鲁士大军用克虏伯火炮打败法国佬后,更是对德国青眼有加。从那以后,陆军开始学习德国,军火采购的中心也逐渐移向了德国,到后来甚至海军舰船也改为向德国订造。

    在欧洲早已威名赫赫的克虏伯大炮开始一尊接着一尊地飘扬过海运到,成为了国防的骨干中坚,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庚子之役等近代的重要战争中随处可见克虏伯大炮的身影。

    及至到了民国建立,已经在的国防战线上服役了几十年的克虏伯大炮老当益壮,依然活跃在军阀大战、战争中,八一三淞沪大战中,吴淞炮台上的国军士兵就是着克虏伯老炮在抗击日军,克虏伯大炮质量之好可见一斑。

    德国货带给国人质量可靠,经久耐用的形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克虏伯大炮。

    而现在,趁着克虏伯火炮还没有被重视,周晓峰早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其收归旗下,为了达成心愿,他早就想出了各种方案,至不济,也要不惜成本促成双方的合并。

    经历过上海手表、燕舞收音机、雪花冰箱以及乐百氏、大宝、中华牙膏、南孚、苏泊尔、美加净娃哈哈等众多民族品牌被收购失去活力逐渐没落甚至是消失最终被遗忘之痛的周晓峰,在遗憾愤懑的同时,对那些魑魅魍魉的手段却也多少有些了解。

    凭借手中庞大的资本,象克虏伯工厂现在这样一个资本不过数千,雇员不过数十人的小企业,一旦合并,早晚都是大鱼吃小鱼的结局。

    面对优厚吊件,相信还没有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克虏伯先生很难察觉。毕竟距离普法战争还有十多年,克虏伯的优良性能被认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周晓峰克虏伯的利器,比起当时那些民族品牌沦陷时洋鬼子们引那些利欲熏心的民贼入套使出的手段可要复杂得多。某些人打着招商引资的幌子用国民资产换取自己的政绩和外快,无非就是以权换钱罢了。

    而周晓峰为了留住人才,可是费尽心思准备了好几套方案,不仅整理了几项后装线膛炮技术资料,还要线状无烟火药的制造工艺。要是以技术换技术还不能在合作中占到优势,他还有许多令人难以抗拒的优厚条件。

    筹码足够,就不怕人不就范。

    周晓峰也就是给克虏伯一个参考,让他吸收别人的优点,以他自己都能研制出一代*器的本事,触类旁通之后,想必完善克虏伯火炮的制造工艺进程能够大大缩短。

    他又不是武器专家,更无法提供比如垂直式锁栓、螺旋式火炮尾栓、火炮俯仰轴、转轴枢杆之类的设计图纸来。

    至于阿姆斯特朗火炮的缺点,他同样没法说出个一二三四出来,否则,那不是太可疑了吗?

    要知道,阿姆斯特朗火炮经过数年研制之后,到了1855年才被英军正式采用,两年之后的事,还是不要提前置评的好。

    而且,这一系列火炮的成功,那也是经历了数十年的坎坷的。从五十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第一款成品之后,阿姆斯特朗爵士又花了几年时间完善设计,并成功的设计出了口径更粗的版本,新版本最终成为实战用阿姆斯特朗炮。

    六十年代下水碟甲舰勇士号上装备了十余门阿姆斯特朗火炮,随后英军舰队逐渐增加这种火炮的装备量。

    后来,因为在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屡出问题,膛炮卡壳,尾栓和锁栓破裂,各种事故引起了英军内部对这种火炮可靠性的怀疑,英国随后决定停止制造阿姆斯特朗后装炮。

    因为前装炮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性好而且便宜,所以国防委员会认为前装炮更适合战场的需求,从而建议采用前装炮。

    由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七十年代起,英军开始撤装后装炮,以前装炮代替。

    直到数十年后的十九世纪末期,英军战舰征服者号装备了十二英寸阿姆斯特朗后装炮,后装火炮才彻底成为时代的主宰。

    “国王殿下,这简直是太惊人了,没想到我的英国同行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气密性的问题,我也是最近才找到了方法,而压缩式炮管,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

    谁也不是老子天下第一,克虏伯终于意识到,在火炮技术方面他并不是独一无二奠才,他可以自傲的,也就是铸钢技术领先,在火炮设计方面,比他厉害的大有人在。

    面前这位黄皮肤君主,估计也是醉心于火炮研究的内行。他能提供如此绝密级别的资料,又愿意出资炮工厂,诚意显而易见。

    只是,在这样偏远的地方,又具备建立工厂吊件吗?

    要知道,建立一条炮生产犀并不是有设备就行了。不仅是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再就是用于制造炮弹药的钢材、火药。

    这样一来,还得建立炼钢厂和火药厂,大量的燃料,矿石以及各种原料,以克虏伯的了解,巴拉望岛的工业几乎是一穷二白——难道要从零开始嘛?

    “尊敬的殿下,我听到赫尔曼先生曾经提到,您有意和我合作在远东建立一座炮工厂不知道,要怎么着手呢?很抱歉,我对于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要是有我能帮得上忙的地方,我乐意为您效劳!”

    客人释放出适度的善意,看来这小半个时辰的热情招待没有白费唇舌,虽然对方没有明确表示能投入到什么程度,至少,初步的意向是有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克虏伯先生,我亲爱的朋友,等会你就知道,我并不是一个胡乱花钱的阔佬,不会做出在沙子上建房子的傻事。在远东建立一座世界最大的武器工厂,在几年以前,就是我的梦想,只是到现在,才有了这样吊件。”

    “永福,快出门迎一下,丁先生他们应该到了。”

    第二更送到,四千多字大章,爽不?

    兄弟们觉得爽的话,多点收藏红票支持一下吧,那样的话,我会拼一拼的,三更、四更还是能做到的。更多的承诺就不敢了,要知道老猪也就这速度,一小时千字,还经常短路惭愧!您看完了,作者还有话要说哦!赶快看看作者的推荐作品《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睡秋:野鹤的书恶搞中颇有内涵,可以品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