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作品:《袁氏三国

    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原来是在曹的丞相府挂从事一职的襄贲校尉吕虔,他一向负责曹军的情报组织。此次是向曹禀告关于袁斌内犯的消息,一进门就听到董昭劝曹把军队内迁,这样一来,等于放弃了黄河天险,拱手迎袁绍南下。如果青、徐二州没有落入袁斌的手中,只有袁绍一路大军进犯的话,那董昭的建议可以说是比较正确的,可如今形势不一样了,一旦内撤,袁绍大军渡过黄河,袁斌自徐州向西进兵,曹就处于两线做战的不利态势了,所以他才反对董昭的意见。

    曹一见是吕虔来了,知道他有重要的事禀报,对吕虔道:“原来是子恪啊,快来,快来,孤正在与诸位商议。”

    吕虔进前来,行礼道:“参见丞相。”

    曹一挥手道:“子恪无需多礼,你为何不同意公仁的意见啊?”

    吕虔奏道:“丞相,刚刚得到的消息,徐州沦陷了,袁斌小贼现屯兵砀山,准备攻许。”

    曹大惊道:“什么?什么时候的事?”

    吕虔道:“就是前几日的事,袁斌小贼保奏吕布之子吕伟为‘徐州刺史’,奏章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曹忙道:“马上派人紧守宫门,勿让天子知晓。若是让天子知道此事,必生祸端。”

    羽林校尉王必奏道:“丞相放心,属下掌管禁军,总揽宫中一切防务,必定不让闲杂人等靠近天子。”

    曹赞道:“王必乃孤心腹之人,办事一向谨慎,这样孤就放心了。”

    军师祭酒荀攸道:“丞相,徐州一失,许都以东直接在敌人的兵锋之下,董公仁的建议已经不合适了。”

    曹见董昭沮丧的样子,安慰道:“公仁不必如此,若是徐州不失,卿之建议甚有可取之处。如今情况有变,自当从长计议。”

    荀彧摸了摸自己那稀疏的胡须,道:“丞相,唯今之计,只有严令魏种、刘延、程昱等人紧守防地,勿使袁绍南下,丞相可亲提大军去攻打袁斌,只要袁斌一退,其余诸人不足以对许都造成影响。”

    曹点了点头道:“文若之言,甚是有理。我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孤的兵力又捉襟见肘,不足以四面应付,这中间当有轻重缓急之分。”

    袁斌拿下徐州后,本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思想,把大军屯在兖州境内的砀山(砀山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四省[苏、鲁、豫、皖]七县[丰县、单县、虞城、夏邑、永城、萧县]交界处)上,他一边积极联络孙铂等着与孙策联合进兵,一边游览了昔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地方。

    袁斌看着四周的山景,感叹道:“高祖皇帝创下了大汉的基业,到如今已经四百余年了。”

    在一旁陪同的是许攸和赵云,许攸道:“是啊,想当初,高祖皇帝举兵讨伐暴秦,历尽千难万险才有了大汉的基业,中经王莽篡权,历时两百余年;后来又有光武皇帝中兴,又是两百余年。如今曹虽托名汉相,实与王莽、董卓无异。当今天子圣明,主公与大将军当可效邓禹、铫期之故事,辅佐天子,征讨国贼,当可名留青史,身登朝阁。”

    袁斌挥舞着手中的马鞭,笑道:“愿与诸公共勉之。”接着又问许攸道:“娄圭,娄子伯,子远可知其人?”

    许攸道:“安能不知,此公乃攸之乡人,亦为南阳人也。颇有计谋,自号‘梦梅居士’,只是脾气倔强,好与人争,不好相与。”袁斌知道历史上娄圭就是因恃功自傲而被曹诛杀的。

    袁斌遥望西南道:“天下名士何其多也,颖川、荆襄诸郡可谓文才汇聚之地。可惜刘景升不能选贤任能,致使贤才皆隐于林泉,此于国家何益?”

    赵云道:“即如此,主公何不派人仔细查访,若果有贤人,怀才不遇,主公也好罗致而来,为主公效力。”

    袁斌摇了道:“子龙有所不知,这些士人名流,最是计较名声,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此时曹虽然把持朝政,欺凌天子,但他名义上还是大汉的丞相,这在有些人眼中,曹就代表了汉室的正统,所以他们宁愿去为曹效力。其实曹就是真心为国之人吗?他不过欺天子年幼,欲将天子握于掌中,当成傀儡罢了。”

    赵云问道:“主公适才颖川等地乃文才汇聚之所,不知此地有何人才,值得主公如此惦记?”

    袁斌感叹道:“极有才华宅十八九位;一技之长宅不可胜数。经世致用之才,且皆少年俊彦。”

    这时,亲卫罗成(字子云,右北平人,网友冰焱尘封的龙套)来报,道:“启禀主公,江南有消息到。”说着,递给袁斌一封布囊,封口处涂有火漆,里边盛有记载着消息的丝帛。

    袁斌接过布囊,打开封口,抽出丝帛,展看一番,随后递给许攸,道:“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统其众,已派华歆为使,向曹讲和,不会再与我军夹攻曹了。”

    许攸道:“曹南顾无忧,大将军又被阻于北,曹则可专心攻我矣。”

    袁斌看着许攸,突然说了一句:“闻知子远与曹自幼相熟,乃是至交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