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暴涨的人口

作品:《帝国之崛起

    到了绪安城后,太史慈和老夫人自然是住进了城主府,而陈栩则住进了城主府附近的一间房屋里,当然之前住那里的大唐族人都搬了出去。新的大唐族人已经没有再训练,所以也不会出现一些超自然的现象让三人惊讶。

    把陈栩介绍给仲裁处众人的时候,郭密等人带头发难了,不过陈栩没有慌乱,很快就使郭密等人折服,承认了他军师的身份。当然太史慈,老夫人还有陈栩都获得了大唐城邦公民的身份。

    有了陈栩后,王绪更加清闲了,政事全部交给陈栩和仲裁处处理,自己就一心和太史慈学习法。

    经过两个月的建造,新的三艘运输船一起下水,测试了几天后,和之前的四艘舰船一起满载了大量粮食向北航行,开始了流民的运输工作。以前那艘商船也经过了小部分改装,可以运载民众,而两艘箭船也只是带上了一些负责管理流民的人员。

    七艘舰船,预计可以带回一千五百名流民,将会在一个多月后返回。

    ……

    徐州琅邪,有不少富户开设粥棚招收流民,使得不少从青州逃难而来的流民涌了过去。最开始琅邪县县令还惊慌失措,害怕流民失控,但是那些富户都很好的控制住了这些流民,施粥的同时组织流民开垦农田。

    县令得到了富户们的贿赂,也就没有再去关注这些事情了。当然,这些富户就是大唐城邦的锦衣卫,这两个月他们就耗费了上千金,如果不是贩卖了不少珍贵的药材以及动物毛皮,估计王绪的裤兜都会被当出去。

    两个多月来,锦衣卫们收拢了五千多的流民。因为战乱,实际上流民中的老弱早就已经死去,能留下的都是青壮,这也符合锦衣卫们掉选规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威逼利诱,大部分流民都同意到海外生活,少部分不同意的则留在锦衣卫煤买的土地上开垦农田。当然所有的流民都受到了严厉的监视,防止他们把海外有大岛的消息透露出去。

    七艘舰船组成的舰队终于到达了琅邪,因为靠近海岸的地盘都被锦衣卫们买了下来,所以舰队也不怕白天停靠被别人发现。

    一千五百名首批流民已经挑选完毕,其中有三户是铁匠,一户郎中,这是大唐城邦最急需的。流民们都被告知,到了海外大岛后每户人家都将获得十亩地,并且开垦的第一年免税,耕牛农具什么的也能免费从那租用。

    “好大的船……”

    “不会有事吧。”

    “不知道海外是什么模样?”

    见到停靠在海边的舰船,流民们出现了一阵骚动,不过他们身边的裂锋营战士们让他们很快安静了下来。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流民也知道裂锋营的人都不是好惹的,在他们面前最好乖乖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流民们在裂锋营的监督下陆陆续续的上了船,随行的除了船员,还有一些裂锋营战士以及从台湾派出来的郎中。开船后没多久,很多流民都出现了晕船现象,整个船舱里都气味异常。许多年后,不管是船员们还是民众们,他们记忆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运输流民时的航行。

    一千五百名的流民到达后,大唐城邦早就准备好了人手接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有一技之长的人被各个部门吸收,同样每户人家都划分了十亩地,让他们前去开垦。

    法律方面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对各个行政部门进行划分和改造,之前的仲裁处各部门分工不明细,人少的时候还好,现在已经不堪重负了。

    兵部,由郭密负责,主管军事,下设陆军处和海军处两个部门。

    户部,由牛磁负责,主管人口,农业,粮草,资金走向等。

    税务部,由钱实负责,现在主要收取的就是商业税和农业税两种。大唐城邦现在的税率都是十一制,也就说收了百石粮食要上交十石,或者说买卖中赚了十金,就得上交一金。

    工部,由铁真负责,做什么就不说了,大家也知道。

    吏部,由陈栩负责,官员的升迁由这里负责,但是不负责官员的评估。

    廉政部,由赵轶负责,负责官员的评估,但是不负责升迁,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监督机构。

    刑部,不是法院,而是检察机关,由常希负责。

    法部,就是法院,由林政负责。

    礼部,由陈栩负责,礼部暂时事情不多,所以陈栩身兼两职。

    外交部,由吴幕负责。

    (赵轶,林政和钱实都是以前仲裁处的成员)

    仲裁处以前的众人不管是否当职的,现在都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立法部成员,主管大唐城邦法律的制定,同时监督法院的公正。

    可以说现在大唐城邦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框架已经搭好了,就算以后不断扩张,也只用在各部门增加人手罢了。

    随着来台的流民增多,招兵的事情也在进行着,大唐城邦给出的规定是,凡是参军的人,他可以获得五亩良田,出征后如果有战利品可以获得其中两成,如果有立功可以分得更多的良田,甚至公民身份。如果不幸战死,其家属还将获得金钱的抚恤。

    田是农耕民族的活命之根本,这个规定一出,不少青壮投军,最后选出两千人组成了新的平民军队。其中五百人善射,训练成弓箭手,其余全部训练成长兵。

    招收了新兵后,原本给王绪当陪练当到无聊但史慈找到了新的兴趣,于是兵营就成了他每天必去的地方。不过那帮新兵在他和郭密等人的训练下倒是进步很快,要不了多久就能成型了。

    其实练兵最开始的时候,有不少人吃不了苦当了逃兵,当然参军时分配给他们的良田被收回,他们的名字也被乡里通报批评。这些逃兵到最后被家里人嫌弃,被乡里人看不起,有了这样的榜样后,逃兵就没有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