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人多力量大

作品:《民国战神

    1908年西北农业再次大丰收,由于抗倒伏高产小麦以及化肥的应用,小麦亩产大幅度提高。

    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到5500万左右,但是却不需要再进口太多的粮食了。而其他省份因为人口迁移到西北,也减轻了人口压力,加上西北的化肥向外省输出,导致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山西、湖广等省份的粮食也普遍增产。

    这让这一年的各省百姓日子好过了一些,不过大量粮食被拿去酿酒还是一个除西北之外,其他省份普遍存在的问题。

    西北对就睡管制得比较严格,用于酿酒的粮食不多。

    在海南省成立的高产杂交水稻研究基地于08年夏末传回了好消息,第一代杂交水稻已经培育成功,最高亩产达到了700公斤。平均亩产400~500公斤可以达到,这样的产量对于此时的来说是非常高产了。此时的南方,一亩稻田有300斤的产量都算不错的了,好的水田,最高也不过400多斤的产量。杂交水稻,加上化肥,让粮食产量增长一倍啊!

    而拖拉机的出现,使广东、海南等地的三季稻种植成为了可能。此时的广东、海南不是种不了三季稻,而是农民忙不过来。如果种三季稻的话,劳动强度太高了,光是运输上就搞不过来。南方地区,畜力车比较少,主要是人力拉车。

    至于三季稻口感不好的问题,这不是问题。三季稻,杂交水稻这些都是为了老百姓能吃饱肚子而弄出来的。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消息传回西北,沈凝云马上兴冲冲的跑去找他老爹商量。

    “如今我们要想崛起,人口是我们的优势。4亿人还是少了些,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口。要想养活更多的人口,抗倒伏高产小麦,以及杂交水稻的出现已经具备了可能,所以我们可以在西北号召多生育了。除了要让老百姓吃白肚子不饿死人,疾病的防治也是一个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在各省救济贫苦百姓,从而获取民心,还要把医院开到各省去。”沈凝云说道。

    “生太多人了,会不会出问题?”沈进文迟疑的问道。

    人太多了自然会出问题,人均资源少,对环境压力大等等等等。但是,如果有更多的土地呢?

    “确实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人均资源会变少,不过我们可以选择扩张,就农业资源方面,我们如果向西扩张,如果收复西域旧地,那么便可以获得大量的农业资源。而工业资源方面,西域旧地也有大量的矿产。另外我们可以把俄国人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都抢过来,到时候我们就算是有十几亿人,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果还嫌资源不够,中南半岛、南洋诸岛的资源不少。印度、澳大利亚等等都有很多资源可以掠夺。”沈凝云说道,“人口多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劳动力多,可以建设更多的产业,也有更庞大的消费市场。也能有更多的兵力可以动员。就目前来说,矛盾不明显,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养活更多人口的本钱。”

    “嗯!当前确实有了足够的本钱。”沈进锡了后感觉确实有道理,“在全国救济贫苦百姓,开设医院这个没问题,虽然要花点钱。”

    沈凝云早就料到老爹会支持他的这个想法,他老爹毕竟是学过中医的,受中医‘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思想所影响,救济贫苦百姓自然很积极。

    西北集团随即对粮食救济、医疗救济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对各省贫苦百姓进行粮食救济,必须进一步的扩大粮食产量。

    “明年陕西所有麦地都将种下抗倒伏高产小麦,加上我们明年已经可以对外省输出高产抗倒伏小麦种子,北方的小麦产量将大幅度的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在广东、海南等地建立起三季稻生产基地的话,救济用的粮食将更加充足。”孙绎龙说道。

    “马上让人到广东、海南圈地,我们要建设三季稻生产基地。”沈凝云毫不犹豫的决定道。

    “至于医疗救助方面,目前很难普及到整个。我们还没培养出足够多的西医,还需要再等些年头,不过药品方面我们却可以进行援助。”

    西医对此时的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西医见效快,碰上急性传染病可以救命,不过要真正的把病治好,事后还是要找中医调理一下的。

    此时的瘟疫太多了,农村时不时的闹瘟疫。至于瘟病派确实有效,没有什么瘟疫能大面积的蔓延,但是相比西医的防控要慢,同时瘟病派中医的数量没那么多,很多农村地区根本顾及不到,这才造成此时社会与瘟疫持续的拉锯战。

    沈凝云却是在想,应该尽快把青霉素搞出来。然后把那些什么肺结核,统统都搞定。也能提高对战场伤员的救护能力。

    “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医院,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救治,有钱的病患就收费,没钱的就免费,定期派实习生、医生到乡村去进行防疫。”沈凝云说道“以后这些劳动力都是能为民族创造财富的。”

    如果一支磺胺药,一支青霉素能救活一条人命,这就太划算了。一条人命,可以创造的财富看起来不是太多。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积少成多之后,就很恐怖了。

    西北这一年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铂鼓励民众多生育,生育超过两个,出钱补贴养育,学费也将给与减免至只需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的程度。

    并且提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口号。

    西北财团的牧场,用不断深化的专业管理,加上汽车等运输工粳以及选用良好品种,加上在兰州证券交易市场进行集资,因此发展得很快。这样专业化的畜牧产业,才是最有价值的。

    西北财团的资产重组也随着铁路修进四川,也吸纳了第一批四川地主、商人,西北财团的规模就像述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随着西北财团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各阶级对于满清已是越来越不屑了。

    随着西北的崛起,此时各省的气氛极为诡异。人们反复一夜之间,感觉满清已无任何威信。

    各地方督抚大臣们,更加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些汉族督抚大臣们,对于清的政令甚至都敢阳奉阴违。一些地方督抚大臣,甚至诗然与西北展开一些商业合作。不过这些督抚大臣们对西北也有一定的戒备。因为西北军攻入北京时,查抄了大批的京官。他们也害怕哪一天西北把他们给查抄了。

    湖广总督张之洞已彻底明白满清气数将尽,清已重病难返。但让张之洞一定程度感到欣慰的是,西北尽管出自山林草莽,很多时候会到处抢钱,但是对工业和民生却极为重视。

    “日后可震慑四方蛮夷宅定是西北无疑。”张之洞还做出了如此的评价,此时的张之洞年事已脯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多了。他就像是一个看客,看着西北在湖广大肆投资、渗透,却从未进行干涉。

    湖广作为长江经济的重要省份,自然是西北渗透的重点。也是1907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与西北进行资产重组最为快速的外部省份。

    湖广的工厂,除了官办之外,绝大多数都被西北工业所兼并。地主更是大量加入西北农业垦殖公司,商人也陆续投资西北股票。

    整个湖广地区,如今到处都是西北的商铺及银行等商业机构。汉口成为了西北商品整个长江流域的重要商埠,洋货输入规模锐减。

    西北军的驻军也陆续派到了各省,规模都在1000人,这些西北士兵进驻各省,基本上已经完全敲响了满清的丧钟。

    光是这分散在各省的几万部队,就足以将此时的满清一举摧毁。不过为了获取稳定的发展环境,西北此时还没有立即推翻满清的需求。

    这些派驻到各省的西北军,到了各省之后,立即收获了良好的口碑。这些西北军士兵待人礼貌,纪律严明。而且还热心帮助老百姓,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分彼此。

    此时的各省有识之士已经如张之洞一般清醒的意识到,满清的气数没几年可以走了。

    虽然丁未之战最终由列强的介入而迫使西北撤军,满清签下城下之盟而告终,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西北对的影响进一步的加强。特别是西北在获取民心的过程中肯花钱,士兵能守纪律,已经逐渐获取了各省老百姓的支持。

    特别是不久之后,西北开始在各省发放救济粮,并成立医院对老百姓进行医疗救助。加上各省西北驻军经常拉着化肥下乡资农,获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支持。

    文化界也在赞扬西北,一赞扬马上就与满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和差距。满清的无能,西北的武功。满清的腐败,西北的清廉。满清的压榨百姓,西北的救助百姓。

    有识之士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满清根本没有能与西北一争高下的本钱。双方差距大到已经没办法追赶的程度。

    而且更让人们感觉吃惊又在意料之中的是,满清对于西北这样收买人心的行为,即忌惮又不敢干涉,生怕又引发一场战端。此时的满清,已是得过且过的状态了。

    1909年,西北向外界宣布,将在1909年7月在上海举办‘上海商品博览会’,并各国商人参加。

    不过欧洲厂商对此兴趣缺乏,日本则时刻想让日本成为亚洲中心,因此对于西北举办上海商品博览会同样没兴趣。

    倒是中南半岛、南洋诸岛的厂商对于这次博览会极感兴趣。

    这样的情况沈凝云早有预料,他却是不在意。这些国家不来参展也无所谓,只要吸引到足够多的买家就行。

    反正博览会计划开办六个月,期间有的是手段可以吸引全世界的商人前来参观。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次上海博览会,将是西北打出橡胶王牌的舞台。

    罗斯柴尔德财团与西北财团都有王牌,但双方的王牌都是谁先出了,对方的王牌就报废的类型。作者钧申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