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橡胶之战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天才的施佩尔为古里水电站的工程进度提供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一期工程能够在3年不到的时间里就竣工,更重要的贡献来自于工程机械和运输设备上的进步。

    1930年的时候,当维勒安在苏利亚州的马拉开波湾白手起家规划他的第一块南美工业基地时,就遇到过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运能效率的低下,为此他组织规划过包括集装箱船和滚装船在内的各种海运系统,但是因为当时的载重卡车和起重机械无法支持吊起和运输海运集装箱,所以维勒安在后段的规划中大胆地使用了铁路和火车来完成。

    这种应急措施当时在建设苏利亚州的煤矿、油田、火电厂和炼油厂的时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主要得益于苏利亚州在马拉开波湖区周边的地势相对平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低。所以一次性投入一大笔钱完成整个铁路网络以维勒安殿下的财力还是可以支持的。

    同样的解决措施,情况到了奥里诺科河流域就受到了严重掉战,这里是河网密布的丘陵地形,修建铁路所需要的平直地形这里根本不具备——连假设输电线路都需要使用飞艇才能较好地完成,修铁路无疑是不可能的。奥里诺科河流域的运能主要就是要靠水库完成后下游航道的船运来解决。后段运输只能是依附于河网的零散便捷运输。所以这导致了载重车辆的需求被提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迫切高度。

    维勒安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所以早在1931年初古里水电站刚刚开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和戴姆勒奔驰的人进行了初步的接触,企图定制一款载重达到30吨级,或者至少在可以容忍的超载程度下可以拖动30吨级集装箱的载重卡车。

    一开始戴姆勒。奔驰的人认为他肯定疯了——刚刚上市的欧宝公司的同类卡车载重能力只有2。5~4吨等有限的几个规格,就算严重超载也最多攀升到7,8吨,距离维勒安的要求很远。一下子把指标提高到那么高明显是不现实的。所以奔驰的技术研发负责人都根本不想鸟莫比亚斯集团的要求,很客气的推荐对方去找欧宝公司。

    维勒安当场拍出一百万马克的初始经费,表示自己不信任已经把股份卖给美国人控制的欧宝公司,请奔驰务必解决这个技术问题。钱不是问题,材料如果遇到困难的话莫比亚斯集团也会全力协助的。

    1931年的德国经济还没复苏,大家生意都不好做,既然有人直接砸钱过来,奔驰公司的人也就不说什么了。立刻从市场上买了几辆4吨级的欧宝卡车开始逆向测试,吃透各项技术潜力。维勒安对于他们这种做法非常赞赏并大加鼓励——德国人的严谨和事必躬亲是出了名的,现在肯为了钱放下架子吸收别人的人才和技术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维勒安在知道了奔驰公司的做法后又追加了数百万马克的额外经费,让奔驰的人出面直接从欧宝,甚至欧宝的控股母公司美国通用汽车,还有福特汽车挖了一大批工程设计人才来。挖人的要求只有两点:1。技术过硬或者有完善的研发创意;2。如果从美国挖人,必须是德裔美国人,忠诚度上一定要可靠。

    所幸德裔在美国的人口比例还是非常庞大的,占了美国人口总数的15%,大萧条时期生意变差被裁掉的工程师中,德裔也多如牛毛。在一年的时间里,从美国被吸引回德国加入戴姆勒奔驰的研发人员就多达数千人,前期的逆向解析挖潜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1932年,奔驰公司在欧宝的4吨级轻型卡车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奔驰L5卡车优势,通过增加驱动轮和输出功率的方法,完成了载重7吨和12吨级载重卡车的研发工作。不过随后瓶颈也就随之而来了。

    “蒙斯克先生,我们通过仿制欧宝的设计,已经完成了7吨级和12吨级的载重卡车的定型,我们最新的V6缸柴油机就足够驱动这样沉重的车辆了。您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展示。”

    奔驰公司的奔驰的项目负责人在维勒安的面前展示着几辆最新试产的新型卡车,那些测试车型都装载了足够多的负重以验证载重和地形适应能力。

    “我们使用4*2和4*4的底盘,配合我们最新的V6缸发动机,效果非常好,即使是路面非常不平整的路面也可以安然使用,满载情况下全出力爬坡也可以达到12°。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做大的话,我们就面临几项比较紧迫的材料瓶颈。您说过在材料工程上会给予我们以技术支持的,所以我们只能指望您了——也许还有您持股的法本化学。”

    “问题出在哪里?是动力不足么?”维勒安的第一反应就是动力问题,因为要把载重车辆做大,最大的问题就应该出在这里,只要动力解决了,板砖都能飞上天,其他的结构强度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恰恰相反,在动力问题上我们经过刻苦的研发倒是解决得差不多了——最多就是引擎体积和结构散热优化上可能还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但是动力输出是绝对没问题的。我们最新的车用V8,V12缸大功率柴油机研发成功,其中V12发动机输出功率可以轻松超过200千同V8也有接近150千瓦。足以驱动载重30~40吨级的卡车。”

    而高端轮式车辆——尤其是载重车辆和军用轮式车辆用胎,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到改良天然橡胶处理工艺来解决。”

    “威廉,你的想法确实很不错,不过谈子铺的有点大——虽然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资金运作这个问题,可是有一点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德国奠然橡胶资源有多么匮乏——从东南亚到北欧,整整两万多公里的运输里程,如果一旦局势不稳,我们不可能指望得上天然橡胶。你之前把合成橡胶的研发计划和部分工艺构思交给我的时候,我也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天然橡胶垫代品而已,并不是非常重视。可是这两年来这个项目甚至已经得到了元首本人的多次关心。他在和我沟通这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德国将来如果遭到封锁时如何解决橡胶和其他石化产品来源深感忧虑。我们作为普通的企业家,不能光想着经济和钱途。元首的顾虑也应该去满足。”

    “这点你放心,我会留心的。”

    和卡尔博施沟通完之后,维勒安开始觉得自己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却牵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只好再次和伊莉雅详细规划了一番。

    首先,为了解决未来越来越多的材料工程的问题,维勒安出了两千万马克启动资金成立了一个材料研究所——最初始的人员班底是莫比亚斯化学试验室和法本化学的石化、高分子研究团队。考虑到金属材料人才的不足,主要从蒂森钢铁和克虏伯、莱茵金属、汉堡大学材料研究院等地方挖了一批金属材料工程方面的专家担纲负责,并按照汽车行业的老样子,辅之以经济危机时从美国联邦钢铁公司、巴斯钢铁公司挖角的一些对美国现状不满的德裔研究人员。由汉堡大学材料研究所所长马蒂亚斯。梅克伦堡教授主管,开始解决目前当务之急的各项问题。

    轴承的问题被交给了金属材料课题组。维勒安让伊莉雅把镍铬钒合金调质钢材的配方进行了一些筛选和整理,安排材料研究所的人进行了分组冶金实验。

    轮胎的设计和橡胶调质课题也被分别交给了相应的小组,橡胶调质维勒安没有过多的过问,只是让法本化学的科学家们继续在氯化氨聚酯材料对硫化橡胶的改良效果上进行深入研究。轮胎设计组方面则让他们利用钢丝配以芳纶纤维制造子午线轮胎的骨架帘犀并且在成型的外胎结构内侧喷涂聚氯烯类材料形成防漏气涂层——制造子午线轮胎最大的瓶颈在于橡胶材料的强度,其次就是架帘线的抗拉伸能力,钢丝配合芳纶的材料可以提供足够的拉伸强度,而防漏气的高分子涂层则是省略内胎防止漏气的关键。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最终材料研究组终于整合了几个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完成了新式的高耐压轴承钢和无内胎子午线轮胎。维勒安马上把这些新成果和戴姆勒奔驰的新式载重卡车进行了磨合测试,效果竟好得出奇。配合V12的200千瓦发动机,6*6或者8*4底盘的奔驰重卡可以轻易运载重达40吨的集装箱并通过各种公路地形。奔驰公司的人也被这个胜利所鼓舞,表示如果有需要的话,他们只要进一步研发更强劲的引擎,未来结合8*8甚至10*10的底盘,哪怕80吨甚至100吨都不是问题。到时候汽车运载就可以和集装箱甚至火车运输无缝衔接——无论是船用集装箱还是火车用集装箱,都可以毫无问题地直接转载到奔驰重卡上,一辆奔驰重卡就可以抵得上一节火车皮的载重。

    奔驰公司把新的载重卡车按照吨位命名为L2000/L5000和L8000,并准备全面向社会推广。维勒安坚决地制止了这种行为——笑话,有些时候工业的发展需要很多的技术积累,但是有时候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他可不想自己的创造几年之内就被美国人或者英国人学赚不然的话,这些技术对海外贸易发达的英美的好处绝对比对德国的大得多。

    经过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利的劝说——后期的话,还有希特勒授予的“德意志技术情报局局长”这个头衔的威慑——戴姆勒奔驰总算是接受了维勒安的要求,没有把新产品向社会公布。但是要求维勒安保证至少每年三千辆的订货量。

    他们以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狮子大开口吊件,对方肯定不会答应,这样自己就有向社会公开销售的借口了。可是维勒安居然一口气答应了。戴姆勒奔驰的负责人对此惊讶得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一年三千辆几十吨级的载重卡车,每年就是数千万美元,十年就是数亿美元,这已经相当于法本化学的总资产了,想不到对方居然如此有钱。

    …………

    维勒安站在古里水坝上,看着工地上来往穿梭的奔驰L5000型集装箱重卡,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也许几年之内,这些重型装备就不再需要在这个南美的崎岖密林里面躲躲藏藏了。很快,这些东西就会踏上德国的土地正式开始抛头露面了。

    远方的水库区边缘,数十万公顷的荒地和被平整出来,并且使用剧毒农药进行了反复地处理,整个园区都使用了塑料聚热薄膜进行了覆盖。在薄膜的里面,从东南亚移种过来的防病虫橡胶树苗在这片红土地上繁荣地生长着。这种树苗品种的学名是“巴西三叶橡胶”,但是这种橡胶自从被发现后仅仅过了数十年,世界天然橡胶的最大产地就从巴西和委内瑞拉转移到了马来西亚和印尼。

    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巴西和委内瑞拉的热带雨林气候不适合橡胶树的生长和产胶,而是亚马逊雨林复杂的生物种类环境让橡胶树会染上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病虫害。而东南亚雨林里面的原生动植物品种却不是巴西橡胶树的对手——东南亚昆虫不会去吃橡胶树的树叶或者果实,东南亚的植物生长和吸收养分的能力也不如橡胶树。这导致了橡胶种植业在南美的萎缩和东南亚的繁荣。到1930年代为止,巴西和委内瑞拉起码已经有20多年没有橡胶产业了。

    可惜东南亚距离德国太远了,这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产业格局。所以维勒安当机立断从东南亚引种了经过最新病虫害抗性基因选种的优质苗木,大规模移种到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州——哦,忘了说了,因为这个世界现在还没有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所以人类对于农业作物的抗性选种并没有什么系统的认知,维勒安的这种行为也就没有被任何人注意到。当再过五六年,这些地方的橡胶树全部成熟后,哪怕届时德国的远东航线被英美完全切断,敌人也不能窒息德国获取橡胶原料的气管了。德国因为优质高耐压橡胶材料的缺乏而不得不让重型坦克使用繁琐的交错式负重轮设计的情况将永远不再在这个时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