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突击步枪打的就是资源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局长,泥轰国人这几天已经把第一条友坂子弹生产线建立起来了,全套的加工设备和工艺说明都已经到期,毛瑟方面的人在咨询什么时候才能下单开工呢。”阿尔托莉雅甩了一下金色的短发,向维勒安奏报着泥轰人援建项目的最新进度。

    “不急,让我们的工程师先把泥轰人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测试报告全部学习透彻,我们不会直接生产友坂子弹的,我们需要作出适合我们的改进。”

    维勒安拿出了一份他自己设想的草图,在上面比划着,“首先,需要把子弹的尺寸截短,6。5×51mm的友坂子弹虽然重量只有7。92×57mm毛瑟步弹的60%,但是用于突击步的连射还是太重了,我认为最好的措施是将子弹截短到6。5×43mm的水平应该能比较好的兼顾连射后座和弹头的长径比,另外,关于子弹底缘和膛线缠距方面的改进可以让ST-G项目的工程师们多做一点测试,定型之后再考虑子弹的大规模生产。”

    泥轰人的友坂子弹特点是精度非常脯甚至在600~800米的距离上超过了毛瑟步弹,只可惜因为长径比太长,在中远距离上子弹命中后的测压不足,所以杀伤力大减,用于高精度远射程的手动步显得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现在维勒安既然打算改成一款突击步弹的话,那么长径比完全可以缩短,使用6。5×43mm的子弹不但可以进一步降低20%的弹重和40%的后座力,让未来的突击步射击更加稳固迅捷,还能保持500米内的有效杀伤,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方案了。

    “是,长官,那我这就去制作相关规划。”

    “阿尔托莉雅,你记一下,以后等到我们自己的子弹生产工厂全部建成开工后,记得要规划毛瑟的人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也多投资兴建建造几座大型弹药厂,尤其是墨西哥方面,那里的铜矿资源比较丰富,适合发展弹药工业。帝国未来对中口径步弹的需求绝对不是每年2亿发就够的,目前这些试产的产线只能算是一个种子而已,未来的产能起码要扩大二十倍。”

    “二十倍?那就是起码每年40亿发子弹?天呐,帝国这是需要和多少敌人开战啊……”

    “怎么?40亿很多么?这并不是说帝国准备要……算了这些你就别关心了。”米国在二战后期产能爆发到最高的时候各种子弹年总产量一度接近年产200亿发的变态数据,作为子弹消耗大户的突击步年产40亿发实在是不能算很多。

    “可是……就算以墨西哥的铜矿资源,每年40亿发子弹的铜消耗量也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了,卡德纳斯总统之所以选择和德国合作,不就是因为我们会‘平价收购’墨西哥的矿产资源么,如果我们和米国人一样掠夺性的开发墨西哥铜矿资源的话……我们贸然营建如此大规模的轻武器弹药产能,会不会有浪费的可能性……”

    按照一发子弹消耗10克成品铜估算,几十亿发的子弹需要的成品铜可能会接近10万吨,在这个时代,除了米国以外地球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年产100万吨以上铜的,所以这笔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工业产能也会是一个的负担,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和资源,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如果按照本来的历史,德国的步兵靠低射速步解决战斗的话,那么弹药矛盾就不会很明显,但是如果走米国的火力覆盖路线的话,这些领域的工业产能和资源问题就都会出来。

    “还真是头疼啊……不管怎么样你先去准备规划书吧。资源的问题不是你需要考虑的。”

    阿尔托莉雅离开后,维勒安摊开一张世界地图慢慢筹划着,一个个念头从他的脑中快速的闪过,又被很快过滤掉,慢慢地,一个计划开始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仅凭肉眼观察,我都能断定这座山的硫酸铜晶体含量超过10%以上,真是太令人惊讶了。”

    自然界的铜矿平均含铜量只有0。7%左右,从经济价值来说,超过0。3%的铜矿就会有开采价值。而这座矿山的硫酸铜晶体含量如果可以超过10%的话,那么换算成铜单质也就是4%,远远超过平均水平数倍,是名符其实的高富矿。

    “赶快测定一下,晶体山南北长度4千米,东西约1。5千米,恩,就是不知道晶体岩层的深度有多少,不过按照估算的话,这里的矿石如果全部开采出来,也许可以精炼出两千万吨的铜。”

    “相比储量,也许我们更该担心如何把这里的矿石运出去——这里什么道路都没有。如果从海边修建简易公路到这里的话,起码要修建超过80公里的公路,这里一滴水都没有……”负责工程营建的工程师在一边估算着工程量。

    “这还不止,我们毕竟是偷偷非法开采,肯定不能使用智利现有的港口,也许我们还得在海边修建一个简易的可以泊靠大型货船的港口。而且就算硫酸铜晶体的含量达到了10%以上,我们也不可能浪费那么多运能把矿石直接运回去——说不定还得在海边修建一座选矿的工厂,通过化学沉淀法把硫酸铜晶体沉淀从矿石中筛选出来。”

    “好吧,这些问题交给维勒安局长去头疼吧,对我们来说,只要完成规划就算完事了。”

    …………

    在维勒安策划着如何储备更多的铜矿资源解决帝国的弹药产能瓶颈时,著名械商黑内尔公司已经拿到了新式子弹未来的尺寸规格——6。5×43mm中口径步弹。虽然膛线缠距这些细节参数还没法确定,但是至少已经可以开始新的研发工作了。

    新子弹为械设计商解决了后座和射击稳定性的问题后,剩下的问题在研发进程中也就缓慢地被一个一个攻克。

    到了1938年,黑内尔公司拿出了首支合用的样,械采用活塞导气式原理、机偏振式闭锁方式,这让ST-G39的射速和抛壳/上膛稳定性比后世的AK-47都要优越,后坐力和子弹威力的优化也更好,唯一的劣势是机偏振式闭锁方式带来的支连发抛魁程中的横向振动剧烈的多。

    对于这一点,维勒安提示黑内尔公司使用了一个几乎不提高支制造成本却又行之有效的小发明——把口从传统支的圆形平口改成椭圆形的,使用大倾角防跳器的口,利用子弹出膛瞬间左右两侧和上下两侧管壁受力不匀抵消掉机偏振的作用力,经过反复测试,最终确定的口防跳器角度可以很好的兼顾防止口在连射时向右上方跳动。

    因为这种突击步最终是在1939年定型投产的,于是被定名为ST-G39,而在此前一年,使用高铬合金钢管的短管、无托伞兵型也已经完成,被定名为FG-38。

    ST-G39加工工艺简单,用料节省,在战争全面爆发后一度达到过年产百万支的水平,它们的足迹跟着德国部队走遍了四大洲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而FG-38则因为伞兵部队的规模较小,且消耗的高铬合金钢在战时比较紧缺,因此到战争结束一共也只有十几万支,但是FG-38的威名仍然随着帝国空降精锐的几次堪称经典的斩首行动中的表现让各国的敌人谈之色变。战后,这些做工精良而稀有的武器也成为了艺术收藏家们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