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诺门坎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朱可夫中将从已经和瓦砾堆差不多的战地指挥所里面爬起来,拿起那个挂在脖子上、镜头已经被磨成印象派油画一样的望远镜看着远方的贝尔苏木高地。经过苏军反复冲击、突击和航空兵对地攻击之后,那里仍然会不时地冒出重炮发射的声响和火光。

    这里不是油田所在的方向上,但是这里却是满洲和蒙古理论上存在边界冲突的地方——一贯以来,在呼伦贝尔高原地区的满蒙边界线都有两种说法,满洲一方认为应该一哈拉哈河为界,而蒙古一方认为应该以更靠北的贝尔苏木高地中脊为界线。所以打着满洲和蒙古的旗号发动战争的话,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解释一些外交上的遮羞。

    于是,和另一个时空一样,战斗还是在这片草原上展开了,这里本该是一片对拥有机械化大兵团的部队有优势的战场,一马平川的草原可以让坦克纵横驰骋,撕开敌人的防线。

    日本人在这个高地防区起码集结了超过70门150mm以上的重型加农炮和超过200门榴弹炮、步兵炮,放在平时,这个炮兵数量已经超过了日军3个精锐甲种师团的装备量,而且那些外面盖着野战防护网和硬木的水泥工事明显不是临时修成一炮就倒的野战工事——可是就这样一处日军严防死守的要害,在该死的情报部门送来的情报中,却只是显示“该处仅仅只有两个联队的敌军二线后卫部队。”

    朱可夫拿到情报时,自然是以为可以摆好口袋等着日军23师团钻进来,然后趁着敌军向哈拉哈河沿岸展开的时候包抄其后路,可是却这么不明不白的一脚踢到了铁板上。一开始自己还大意了,以为日军只不过是恰好临时增强了防守,把左翼的第11坦克旅和24轻装甲师、38摩步师的部队投入到了突击之中,同时让右翼的第41摩步师和后续即将跟进的步兵师担任“铁砧”的角色挡住日军向南收缩维持战线的空间。

    战斗进行了几个小时之后,朱可夫就发现情况不对了,这绝对不是临时加强防御就可以做到的,日本人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装甲迂回企图,短短几个小时里面就有超过50辆新锐的T-34和KV-1坦克被日军的重炮直瞄摧毁,轻装甲师的BT-7和T-26更是损失惨重。

    坦克作战的最大优势在于在机动中包围歼灭敌人,而不是和有重炮和工事的敌军打阵地战。在另一个时空中的哈拉哈河之战,朱可夫占尽情报优势,充分把日军调动了起来,让行动缓慢的日军陷入了脱节之后,再用装甲力量对缺乏重炮部署的日军先头部队实施反冲锋,这一招屡试不爽。可是如果在敌人预先布置好的战场上陷入只能进不能退的拉锯战的话,装甲力量的优势就被极大地消耗掉了。

    朱可夫想向更纵深的方向迂回,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日军4个师团的援军从海拉尔方向的甘珠尔镇前来,半天急行军六十公里,堵住了朱可夫的侧翼。5个师的苏军被挤压在了贝尔苏木高地和贝伦湖之间的战区内,除非朱可夫放弃自己的这5个师——当然,那样的话他一个被毙是绝对跑不了的——就只有选择添油战术把后续的部队投入到这块日本人占据着地利的战场上来了。

    苏联人空有强大的装甲机动性,却不得不和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那憋屈劲儿就别提了。结果这一添油,朱可夫的部队就被堵在了贝尔苏木高地整整4天。

    “将军,目前我们的第11装甲旅和第24轻装甲师已经损失了全部装甲力量,两个摩步师也陷入了苦战,我们是否放弃一些部队殿后以图……”

    “不行,看日本人这个架势,如果撤退的话,起码要丢掉一个军的人在包围圈里被日本人围歼。昨天蒙古国已经正式和满洲国互相宣战了,我们的援军速度应该会赶来地快一些的。不过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让后方的部队加强纵深防御,我们逐步放弃外围阵地倒是可以的。

    在日本人选定的战场上打实在是太吃亏了。

    这种消耗战明显改变了之前被暗算所带来的劣势,也确实是此时此刻以苏军的装备和素质、士气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做法了。因为日军从海拉尔到诺门坎没有铁路,也缺乏载重卡车,毕竟日军的后勤机械化程度比德军都要低,是典型的贫油国式的补给形态,而苏军有铁路可以用,还有超过3000辆的载重卡车。

    沃罗诺夫中将在突破日军23师团的时候就打出去了超过1万吨的炮弹,在和朱可夫合流后,苏军的重火力优势就发挥得更明显了。如果不是日军着局部的空中支援优势的话,说不定不用10天时间驻守贝尔苏木高地及周边的日军4个师团就会被全部突破。

    日军的前沿部队在一般作战任务的时候,往往只会携带0。5个基数的炮弹,这次的诺门坎之战,日军已经算是经过精心准备了,一线部队的炮兵都懈怠了1。5~2个基数的弹药,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是如日军一贯的那么“节约”,到了10月29日,后勤补给跟不上的日本人只好向海拉尔方向溃退。

    不过就在此时,苏军的北线部队终于开始南下——伯力的第4集团军在切列维琴科中将的指挥下不顾道路艰难,补给不力,从伯力强行南下,在一个约60公里宽度的正面上展开,向南线的海拉尔挺近。

    日本人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在他们看来,苏军是只敢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乌兰巴托铁路前进的怂包,没有大量的炮弹补给根本就不会打仗。而事实上冒进的苏联人也确实没有起到什么很好的作战效果。由于北线的第4集团军——或者说包括哈巴罗夫斯克和沿海边疆区的部队都不是一开始预定主攻方向上的主力部队,因此大多没有配属坦克。在从北面向海拉尔进攻的过程中,苏军往往要付出5倍的伤亡才能前进一步。

    可惜的是,苏联人打仗从来都看“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而不是简单的算账。在朱可夫和沃罗诺夫看来,所谓的“阵亡三万”、“伤残五万”只不过是一个统计数据。第4集团军的介入,至少很好的牵制住了日军的退路。

    到了11月中旬,日军残余的6个师团被挤压到了一块海拉尔周边的狭长地带上,南北西三面都是茫茫多的苏联人。一度认为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地往北面无险可守的茫茫草原撤退的日军,被补给不畅、不计伤亡的苏军第4集团军挡住了背脊,虽然每次一刀捅过去都能从苏军身上放出几桶血,可是对方就是死死夹住你的刀刃不让你抽身而走。

    不过很可惜的是,日军大本营显然是不允许轻易放弃海拉尔这块地区的,因为那将意味着放弃未来对蒙古境内油田区挑起边境纠纷的借口,日本人先后抽调过两三个新组建的乙种师团企图改变战局却于事无补,随着冬天的到来,海拉尔地区陷入了零下30℃的严寒,双方的补给也变得更加困难。1月份的时候,随着守卫呼伦贝尔地区的日军在苏军10倍伤亡的猛攻下沦陷后,海拉尔的日军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包围圈。

    这场打着蒙古和满洲旗号的战争最后在1940年2月彻底结束,日军在包围圈内共计被苏军全歼了6个师团,毙伤俘20万人,损失坦克、火炮过千,战机200架;而苏军付出了55万人的伤亡和700架作战飞机、800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2000门火炮的代价,终于占据了呼伦贝尔高原突出部。

    苏军由于取得了“战略目标”上的胜利,得以“开疆拓土”,因此也就借着这个“全胜”的名义偃旗息鼓;日本人之前在持续了大半年的远东国战争中已经损失了10余个精锐甲种师团,截止诺门坎-海拉尔战役后,17个38年以前建成的甲种师团除了天蝗的近卫师团仅存以外,其余全部遭到了歼灭,短时间内失去了继续作战的实力。鉴于刺杀斯大林行动的失败,现在的关东军只指望着顶过苏联人的第一波怒火,只要等到苏联人因为内部的混乱而削弱战力,一时的隐忍终究是会过去的。

    在各怀鬼胎的各方妥协下1940年2月,这场蒙古和满洲之间的战争,以满洲放弃海拉尔地区而告终,苏联和蒙古一方得到了场面上的胜利,而日本人则以杀伤效率上的优胜在自己内部给自己打气。

    用三倍伤亡换取了“战略胜利”的朱可夫、沃罗诺夫和切尔维琴科,用50万苏军伤亡人员的鲜血,染红了一颗崭新的陆军上将的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