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军备1940-上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时间踏入1940年第二季度,距离帝国与英法战争的爆发只剩半年了,帝国的军备机器已经了极速的运转,根据元首让总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在完成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各种抵抗势力的彻底清剿并整合各方势力后,帝国军队将会得到3个月的休整磨合期,估计到1940年7、8月间,战争就会全面爆发,届时,帝国会先从波兰下手,随后是北欧地区,以一个逆时针的半圆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彻底解决帝国从东到西除了苏联以外的各个主要敌人。

    英国人和法国人肯定也嗅到了战争的气息,英国人的造舰进度正在全面加快,估计到开战的时候他们的5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都可以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来,战斗机部队也会比现在扩充40个飞行中队以上,法国人的建设速度也差不多,“黎塞留级”首舰肯定可以在战前收尾,2号舰在帝国正式进攻法国之前也会完工。

    不过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对于陆军的发展仍然是按部就班,也许是英国人从来没有认识到发展陆军对付德国的必要性,而法国人还盲目保持着对德军的优势信心——即使到了1940年年防军已经扩充到了150个师的规模,档卫军也达到了30几个师,法国人仍然对他们“300万训练有素的常备陆军”怀有很大的自信心——毕竟在他们看来,德国人所谓的150个师军队有一大半是服役期不满两年的士兵,而档卫军更是一群流氓组成的乌合之众。

    很显然,英国人和法国人是在想要等待一个对帝国宣战的契机,他们已经从帝国逐渐蚕食、彻底消化巴尔干的行动中嗅到了极度危险的气息,如果不是帝国一直做的非常隐蔽温吞水煮青蛙让英法找不到足够明显的开战借口的话,他们早就宣战了。

    当然,宣战不等于死掐,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预定策略自然是从海空全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封锁,他们所掌握的德国的战略物资储备数量明显是远远偏低的,在他们看来,对付一个没有夺取制海权的国家,只要饿死他们就足够了。

    不过这也丝毫不奇怪,毕竟这个时代还没有建立战略物资储备的概念,英法美苏都是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或者资源来源的国家,事实上,也正是在德国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之后,战略储备这个概念才被战败各国用血的教训记录了下来。

    ……………………………………………………………………

    委内瑞拉帕利亚半岛秘密空军基地,一批最新的战机被投放到了这个基地,这些战机都是1939年~1940年最新投产的,经过国内前期反复的小批量试产和训练磨合后,现在终于被大批量投放到委内瑞拉训练基地,进行最后半年的大规模实战磨合训练。

    委内瑞拉的帕利亚半岛空军基地在过去四年里已经为德国培养了超过了8万名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平均每年2万名,每名飞行员都得到了400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燃油总消耗超过2000万吨,报废各型老式训练飞机一千余架,锻炼出了超过30万人的地勤团队。

    如此大规模的空军基地要完全躲开敌国的视线是不可能的,从1939年开始英法和米国就注意到了德国人在委内瑞拉似乎建有非常庞大的军事基地,在部分西班牙国土上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不过幸好维勒安见机得早,他及时让英法间谍成功渗透进了一些边缘的假目标,同时又对基地的燃油来源进行了严格监控——到现在为止,英法美都不知道奥利诺克海湾油田的存在,因为连在基地训练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本身都不知道这个基地的规模和燃油的用量,所以即使有人口风不严泄密了也泄露不出全面的真相,英法也就无法对委内瑞拉军事基地的规模进行正确估算了。

    此时此刻,超过300架的FW190A和190G都是依靠2艘去年服役的“齐柏林”级航空母舰从西班牙在大西洋西非海岸的拉斯帕尔马斯群岛海军基地运过来的,为了防止舰队行踪被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英国人发现,它们在到达特立尼达外海400海里处,就停止了继续前进,而是选择了让战机起飞直接飞到贝特角基地降落,次日再在贝特角基地满油起飞依靠惯性导航寻找航母编队降落,航母舰队的油料补给都是靠每周一艘莫比亚斯集团的油轮从委内瑞拉出发,到指定海域与航母会和进行海上油水补给。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周,随着委内瑞拉基地模拟改建的大型平甲板邮轮通过测试后,这艘民船改装来的建议模拟航母就要代替齐柏林航母的工作,肩负起海航飞行员新机种磨合训练的任务了。

    ……………………………………………………………………

    当然,航空用星形气冷式引擎的成熟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战斗机的更新换代那么简单,新型的FW-Ta400战略轰炸机和ME-323重型运输机也在维勒安和戈林的双重推进下投入了现役。

    与另一个时空中德国人在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领域走了无数弯路、设计了无数复杂机型的杯具不同的是,由于维勒安手握着“技术情报局”这个代表了“国际领先研发方向”的大杀器,那些液冷式引擎重型轰炸机、运输机项目在立项评审的时候就被空军部门毙掉了:戈林在维勒安的游说下,发文给各个承包单位,明确说明空军绝对不会对任何一款使用液冷式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下达订货,因此梅塞斯密特公司等企图利用和希特勒本人之间的上层关系强推诸如ME-264轰炸机之类的项目也就不了了之了,最后不得不在数年后改为并列涡扇引擎轰炸机重新立项,虽然沿用了这个名字,却远远不是历史上的ME-264了。

    在维勒安的推动下,德国从1938年开始重建战略空军后,就把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定位在了两个系列上,首先是使用大功率星形气冷式引擎的6发轰炸机,要求在20吨载弹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6000~8000km航程,以便部署在匈牙利或者罗马尼亚就可以往返攻击巴库油田、莫斯科及英属中东一犀要求1940年完成设计、1941年投产。同时,1939年随着ME-262原型机和配套的涡轮喷气式引擎的完成后,未来的8引擎轰炸机将采用两台涡扇式发动机并列的模式,获取更大的气动推力和更强劲的作战表现。

    当然,毕竟早期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可靠性有待验证,至少在1943年之前帝国军方出于技术代差保密和可靠性的考虑,是不会把那些没有充分测试的机型投入生产的。

    1940年上半年刚刚完成测试定型的新式轰炸机FW-Ta400和FW190系列一样,都是福克沃尔夫公司的力作,鉴于福克公司使用BMW气冷引擎的成熟经验,FW-Ta400在其机翼上均匀布置了6部专门定制的BMW-803D14缸气冷引擎,单台功率达到了3300马力,整机总功率接近了变态的2万马力。机体其它主要性能如下:机体长度32米、翼展45米,自重29吨,最大载弹量25吨,最大起飞重量88。5吨,最大飞行时速540km,升限8000米,满载航程7000公里。

    ME-323重型运输机项目则是在1938年底被上层关系较好的梅塞斯密特公司抢到手的,由于规定的研发周期较短,以及维勒安的技术共享策略,他们也不得不抛弃梅塞斯密特公司一贯对气冷引擎的偏见,大量借鉴了福克沃尔夫公司的成熟经验,使用了差不多的动力配置解决方案,最大的改进则是在翼下机体结构的制造上,梅塞斯密特独创性地使用了机头开放式货仓、全通式机体的结构,让运输机的货仓空间可以被充分利用。最终,这款运输机的最大运载量达到了与FW-Ta400战略轰炸机一样的25吨,货舱结构可以运输1辆4号坦克或者2辆3号追猎者战车/防空战车,唯一的代价是由于空气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得不牺牲了航速和升限:最大时速从FW-Ta400战略轰炸机的540km降低到了400km,航程缩短到4000km、升限6000米。

    这两种重型作战飞机都在1940年底正式投入量产,没能赶上北欧和法国战役,但是在对英空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帝国空军大力发展战略轰炸力量的一个副作用,另一个时空叱咤风云实效不高的800mm口径“哆啦A梦”大炮和“卡尔臼炮”的项目根本没有被帝国统帅部立项,这几件挑战艺术家想象力的钢铁怪兽也就没有被造出来吸引眼球的机会了。那些原来会被浪费在这些夸张项目上的经费一部分被用于发展战略空军,另一部分则投入到了一些相对轻便、利于快速部署的“轻型”列车炮项目上了——比如一直以来备受重视的使用280mm、70倍径的K5系列列车炮就得到了比历史上更多的产量,从沙恩霍斯特级上使用成熟的奥托。梅拉拉12。6英寸炮和俾斯麦16。5寸炮也被加长身管移植出了便捷成熟的列车炮型号,12。6和16。5寸口径的列车炮成为了K系列列车炮的巅峰之作,分别被命名为了K6、K7列车炮。而帝国最重型列车炮的研发尝试,也就止步于16。5英寸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