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法国人的顾忌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嘿!你听说了么!上面的人要求我们从马奇诺出击,主动去齐格菲防线上一头撞死!”

    “你这个动摇军心的混蛋说什么呢!什么齐格菲防犀那不过是一条纸扎的防线罢了!看看我们的马奇诺!20年间花了400亿法郎,德国人呢?才仓促4年时间、30亿马克的临时危房罢了。”

    “可是,听说德国人的正规军兵力现在已经扩充到120个师了,如果算上他们服役训练期两年以内的预备役新兵的话,这个数据还可以翻一倍!这仗恐怕不好打啊,早知道非冲不可还不如去年德国人主力被牵制在波兰的时候动手。现在算来距离希特勒那个大魔头重整军备都整整六七年了,真是养虎遗患啊。”

    “大家不要瞎想!德国人动员效率是比我们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议会里面那帮天天吵吵嚷嚷的议员老爷们办事效率那么低互相扯后腿。不过战时体制后我们也是不怵的!120个师算什么?我们也是号称180个师,300万陆军规模的!德国人这些新兵才几年的军事训练,他们失去了整整15年的军力复苏时间,那么长的时间里都只能保持10万人的陆军规模,要我说他们的陆军传统都断档了快整整一代人了,大家要有信心——论军人素质,德国人是不如我们的。”

    在梅斯附近的法军防区内,许多法军士兵聚集在一起品头论足,虽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会被当作炮灰丢上去,但是必须主动出击这个基调可是早就定下了,丝毫没有什么机密性可言。

    谁让英法高层犯了那么大的错误,让德国人不但没有在封锁中被逐步蚕食削弱,反而抓住各个击破的机遇迅速做大消除了后顾之忧呢。而且去年年底德国人把华沙在内的波兰三省之地撤出来划为非军事缓冲带交给苏联人监管,显然是铁了心要稳固后方在西线有所作为了。所以,英法高层不仅要反攻,还需要把反攻的基调作为一种稳定人心的口号时时刻刻拿来吼几嗓子提振民心士气。

    至于保密的工作……除了那些具体作战计划、进攻时间、作战细节以外,剩下那些大体笼统的东西只能为维持河蟹稳定让路了,否则还没等进攻说不定达拉第总理就已经不坐在那个位子上了。

    当然,此时此刻在法军之中对于进攻的情绪基调还是不错的,虽然大家对于“没有抓住更好的时机以更小的代价干掉敌人”心有不甘,但是总体来说大家对于最终可以取得胜利这一点还是持有肯定态度的。

    差别只是取得这个胜利所需要承担的伤亡代价的问题。

    在原本的历史中,希特勒1939年开战闪击波兰,法军开始动员,到1940年5月时完成一线动员的正规陆军规模达到103个师,此外英军也有20~30个师的首批兵力,荷兰比利时两国军队相加不足15个师——但是这个规模绝对不是英法陆军可以动员的最大规模,以法国来说,其陆军总规模就常年号称300万,之所以参战部队少只是因为正体扯皮原因导致的动员效率低下,在现在这个时空中,法国人可以使用的动员时间与另一个时空相比还是要长上那么一两个月的,所以能够把更多陆军投入到战斗中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且在维勒安的坑害计划中,米国一直是第一陷害扯腿的重点,其次是苏联。在维勒安扇风点火贿买陷害之下,洛克菲勒、杜邦全军覆没,波音、巴斯受创不浅;本来在米国复苏阶段暂时还能给米国输出资源倾销产品的拉美小弟们纷纷变节、《白银法案》迟迟不通过又无法渗透远东市场。经济危机加深,内部内耗和搔乱加剧等等原因让1940年的米国人口仅仅只有1亿1千万,比历史上同期流失了两千万,经济复苏更是损失了好几年的发展时间,原来1940年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有1200亿的鸡的屁,现在只有800亿美元左右,工业规模整整缩水了三分之一。

    苏联人的情形好一点,维勒安对付他们的手段主要是防止苏联人在全世界大萧条那几年快速吸血发展、给苏联人使绊子外加破坏乌克兰地区苏联人的控制力和发展。所以总的概括来说,苏联也就是比历史损失了两年的发展时间和上千万左右的人口,至今还保持有1。5亿的人口、三千万可动员青壮——这主要是饥荒和清洗加深双重导致的。

    但是维勒安的所作所为带来的蝴蝶效应可不是封闭的,因为英法被忽略了,所以其实这两国在整个1930年代的国际市场上所处的环境要比另一个时空好一些——至少米国人没时间没实力去掠夺殖民地资源,英国人几乎都代劳了,诸如南美、诸如沙特等另一个时空的米国势力范围;而美苏工业出口市场衰退留下的空档除了那些被英德两国瓜分的以外,法国人也着实捞到了一些好处。这些,都是不可避免地事情。

    要在如此的覆盖面下用尽可能节省的工本和材料建造一座防犀唯一的办法就是建设一条机动防御、后退决战的防线。

    与马奇诺相比,齐格菲防线没有那些奢侈的直接用波状渗碳钢板铺顶的坚固炮台,有限的钢材都只是用在钢筋水泥结构上了,防线也缺乏那些坚不可摧的、可以在战线被突破后继续自我坚守、360°环形反击火力的要塞。

    这是德国人特有的防御战术特点和成本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注定不能进攻而不得不在这样一条防线上据守的话,最好的战术就是逐层消耗、后退决战,利用大纵深逐步消耗敌人的冲击力,在强弩之末的时候两翼反击,歼敌主力——因为这些工事任意拿出一段乃至一片区域出来,要做到固若金汤都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纵深非常之深,筑垒工事数量庞大,有序后撤作战中足以疲敌耗敌。

    可以说,如果德国人历史上有机会把这一战术发挥出来的话,那就会是一场与闪电作战的快速突破、两翼包抄攻势异曲同工的战斗——只不过在形成这个钳形攻势的两只铁钳的过程中,两翼突进被中央后退取代罢了。

    “也不完全是这样——本来么按照官面上宣传的来说,齐格菲防线也确实如你所说,但是实际上德国人在执行这个防线修筑计划的时候是有点偷工减料的,所以并没有那么无懈可击。”

    戴高乐抿了一口咖啡,停顿了一下,然后把自己知道的内幕情况告诉勒克莱尔一起参详一下——毕竟在这个时空中因为维勒安的出现,德国人有很多大事要忙,自然也不可能和历史上一样把齐格菲防线全部修的面面俱到。

    “德国人也就1935年的时候算得上是保质保量修筑这条防线的,但是后来1937年开始因为德国人的吕根岛基地工程也非常浩大,国内水泥钢筋产量不足,挪用了一部分齐格菲防线的材料和劳工。1939年起为了修筑从东普鲁士到拉脱维亚的波罗的海铁路,更是把大约50%的筑垒工事的钢筋结构取消了;还有就是这几天德国人刚刚公布的基尔湾油田——他们在基尔湾修筑了几十公里长的海堤,最后因为工期太赶,他们干脆把荷兰与德国边境那段永备火力点的修筑全部取消了,就弄了一些临时机掩体和堑壕凑合。”

    “如此说来,德国人在靠近荷兰一侧的防守是比较薄弱的了?”

    “理论上是这样,而且我怀疑一旦德国人企图转入反攻,他们仍然会沿用二十年前的突破路犀所以他们不重视那个方向上的防御工作,如果我们要进攻的话,理论上从那里也是最优化的打算——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军事上的,是外交上的。因为德国人到现在都憋住没动手,没有率先率军侵入作为中立国的荷兰和比利时,作为维护欧洲和平一方的我军,自然也不方便借道荷兰和比利时了。

    现在司令部给我们第1、第2装甲军的指示就是部署在皮卡第大区东北部的康布雷和阿韦纳,以便一旦德国人率先破坏中立后从那慕尔-列日一线碟路快速机动入侵亚琛。另两个装甲军仍然留在洛林区的萨尔布吕肯对面,如果外交条件不允许采用1号方案的话,只能从这里作为先头进行进攻——与德法边境上其他齐格菲防线段相比,至少萨尔布吕肯方向上不用同时面对齐格菲防线和莱茵河,更加有利于进攻兵力的展开和补给的跟进。”

    “要我说,管什么中立不中立呢,谁是帮着比利时和荷兰的,荷兰人和比利时人自己清楚。都你死我活的时候了,还管什么外交态度。”

    “我又何尝不是这么觉得的,现在的计划实在是太过首鼠两端了,但是如果不遵守的话,虽然荷兰人和比利时人是不会拒绝站在我们这边的,但是那样就会给德国人以堂而皇之反击比利时人的借口了。

    唉,要是这场战争不需要靠我们打出进攻的第一该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