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昏迷的代价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众所周知,苏联人为了防御莫斯科,在莫斯科部署了三道防犀第一道就是10月下旬被德国人攻破、围歼的维亚济马防御圈;第二道是以莫扎伊斯克为代表性据点的莫扎伊斯克防犀第三道则是莫斯科郊区防线。三道环形防线距离莫斯科市中心的距离分别是200~250公里、100公里、40公里。

    当初苏联人之所以这样设置防线并不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如果以地形易守难攻、守军守望相助为标准的话,维亚济马防线本不该被布置重兵,因为在苏联人机动坦克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一圈防线距离莫斯科还是太远了,远到维亚济马和身后的莫扎伊斯克之间的空档过大,苏军当时的现有兵力不足以彻底填充这一区域的漏洞——如果让朱可夫只考虑防御的成功性,那么也许朱可夫当初会选择把维亚济马防线再往背后缩小50~80公里,以紧固兵力的部署——后来德国人突破维亚济马后立刻从维亚济马身后往两翼扩大撕裂带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防御战并不仅仅是打战场上那些因素而已,在明知维亚济马并不是最好的防线设置地带的情况下,苏联人仍然选择了守卫这里不是没有道理的——那就是因为,维亚济马是莫斯科外围最外圈的环线铁路、一级公路圈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苏联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差是欧洲出了名的,苏联铁路有一个特点——除了宽轨之外另一个同样为世人所知地点——只有径向,没有环线更是欧洲罕有。什么叫只有径向,没有环线呢?那就是说,苏联境内碟路,基本上都是以莫斯科为核心向外辐射,从莫斯科连往某地,而很少存在某两地之间不经过莫斯科直接拉一条铁路线的情况(例如,想从明斯克到圣彼得堡,或者从明斯克到基辅,两地之间就没有直达碟路,需要先从明斯克到莫斯科绕一个圈子,然后再去圣彼得堡或者基辅。当然,本来就在同一条径向铁路线上的城市之间自然是不算的)这也是当初德军总参谋部一再力陈希特勒率先攻下莫斯科的莫大好处之一——只要拿下了莫斯科城市圈,圣彼得堡和基辅之间就无法陆路联系,明斯克和车里雅宾斯克、喀山、高加索地带主要城市之间也是一样;只要拿下了莫斯科城市圈,剩下的苏军就算仍然拼死抵抗,也会陷入首尾不能相顾,无法互通有无守望相助。

    既然说了环线碟路是“很少存在”,那就说明它们还是存在的,只是这种情况往往要很靠近莫斯科才会出现——维亚济马就是这样的一环,在这里有一条半环形碟路犀可以北起勒热夫,中间经过维亚济马、卡卢加、图拉之后通往莫斯科。在他们的内部,莫扎伊斯克防线同样是部署在一条距离莫斯科市中心半径100公里的环线铁路带上。这些铁路是苏联规划部门为了防止所有南来北往的火车都要莫斯科市区,造成莫斯科的火车站超负荷运行而规划的。

    正是这些环形铁路线的存在,让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不得不把维亚济马和莫扎伊斯克列为两道防线的所在地,因为如果轻易放弃这些地方的话,德国人只要掌握了这些环线铁路上的某一个节点,以德军的突击力量,如果再得到了快速集中机动运输兵力的能力,这种一个点的突破很快就会溃烂到整个环线铁路沿犀导致苏联人自己的南北互通被切断,而德军已经比较夸张的兵力机动能力就会更加神出鬼没。

    现在,维亚济马落入了德国人的手中,也就意味着这条残破的环形铁路也有一半落入了德国人的手中,德军后援部队的快速跟进、补给物资的快速运输拨发不再是奢望,从西方源源不断运来的物资在经过了维亚济马这个枢纽节点后,以病毒蔓延一样的速度迅速充实了整个环形包围圈上的德军驻地,维亚济马火车站更是繁忙到24小时昼夜不歇(理论上,从基辅方向而来碟路也可以运输物资到图拉,但是因为那样的话首先还需要把物资从德国经过南线铁路运到基辅再转运,这种低效率无疑会影响南方集团军群的物资补给,所以事实上终战为止都没有被使用过。而且具体到目前这个时间节点,德军对哈尔科夫的作战还处在围而不攻的状态,没有拿下哈尔科夫的话,自南而来碟路是不通的。整个莫斯科战役中,德军补给可以利用碟路就是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铁路)

    经过短暂的休整,德军鼓起余力继续往前突进,他们的目标是维亚济马身后的苏军第二道防线莫扎伊斯克。在这个防御圈上仍然有为数不少的苏军,但是相对于维亚济马战役时的对手来说,只能是用乌合之众来形容了——兵员训练时间更短,几乎没有多少开战前就在苏军中服役的老兵,武器装备也更加简陋和因地制宜。

    ……

    充血的瞽目重新睁开,白色的眼球虽然已经不可能再感知到光明,但是逐渐清晰地响动和意识提醒斯大林,自己确实是醒了。娜塔莎也不知几日如一日,一直在斯大林的床头用不同的语调轻诉着普希金的诗词,时而间杂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以便最高领袖醒来的那一刻可以立刻感知到自己不是身处幻觉之中——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昏迷许久后要确认自己已经醒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意志不坚宅因为没有光明的帮助,很容易把现实和梦呓混同。

    略微定了定神。

    “今天是几号了?”

    为了救急,所有的前段各种装甲穿透性测试实验和后段的批量生产质检验收统统免除,2万具“圆锤”掷弹筒和5000具RPG在10月底的时候被分发到了部队手上,拿到这种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反坦克武器的大多是相对忠诚的苏军近卫部队士兵,而且许多士兵都被告诫一定要珍惜这种武器,反坦克武器作小组的士兵如果在发射时全部阵亡了,后续士兵和友邻单位的人员一定要前仆后继冲上去捡起武器弹药继续射击德国人倒克。

    苏联人的“圆锤”和RPG说是依样画葫芦的山寨,其实也有其独到之处,最大地色就是继承了苏联装备傻大粗笨地色。考虑到德国人的新式坦克装甲强大敦实,德国人选取的60mm掷弹筒口径和88mm的RPG口径用来打黑豹-2这种坚实倒克自然是力不从心的。苏联人必须放弃装备的轻便快捷来换取弹药的威力增加。当然增大口径和重量的代价也很明显——那就是在德军中可以单兵作的武器到了苏联人这里需要2~3人协同作业,而且反应速度更慢、“圆锤”也不如“铁拳”那样可以在隐蔽地形内抵住支撑物发射以抵消后坐力。这一切的改变让苏军的反坦克武器作小组被发现和击毙的概率十几倍于德军,而且后来的战斗证明,至少三分之二的苏军反坦克武器作小组是在发射准备阶段就被敌人的反制射击提前击毙的。

    苏军在测试了碎甲弹装药的碎甲效果后,根据口径分析法的数据,把“圆锤”的口径提高到了82mm——这样就直接可以与苏军仿自日军和德军的82mm六联装牵引式火箭炮通用,又能够确保击穿除了黑豹-2和突击虎以外目前市面上德国人主流倒克;RPG的身管口径更是直接提高到了120mm,按照苏联人的计算,这种口径的发射管可以发射160mm的超口径战斗部,干掉均质钢装甲的黑豹-2可谓是绰绰有余了。

    可惜的是,这个时空的反装甲战斗部(就是HEAT弹药)发展历史要比平行时空曲折的多——那个曾经向米国人推销空心装药战斗部和金属射流效应的瑞士科学家因为一场变故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被德国人控股的厄利孔军火公司注册了一大堆类似的专利却从不推广测试,而是尽可能低调行事。因此当前世界上被广泛运用的反装甲弹药无非还是两大类——穿甲弹和碎甲弹——鉴于穿甲弹必须是高初速的武器使用而碎甲弹反之,德国人和苏联人的掷弹筒和火箭筒,在反装甲的时候无一例外使用的都是碎甲弹。这种武器在德国步兵手中,曾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反装甲火力胖揍过苏联人的T-34,苏联人对它们即将发生的作战效率也是深信不疑的。

    这就是斯大林昏迷期间,莫扎伊斯克战役爆发前的全部背景。

    ……

    “我们的士兵都非常勇敢,仿自德国人‘铁拳’的‘圆锤’掷弹筒因为后坐力极大而且无法借力,在战场上的使用造成了我军作人员非常大的伤亡——德国士兵使用‘铁拳’至少可以在150米的距离上命中我军倒克,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甚至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的‘圆锤’在使用时,因为的后坐力对弹丸精度的影响,如果不在50米内发射的话,很容易就会打飞上天。那些富余的射程都白白浪费了。”

    “我不想听这些——我要知道战果,我们这些新投入的武器有没有如同德国人使用的时候那样,挡住敌人的装甲部队?”斯大林咆哮着打断了华西列夫斯基的文过饰非,要求对方直接回答关键问题。

    “没有——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在战场上,我们的士兵有过尝试把超口径战斗部的碎甲弹丸近距离打在德国人的黑豹-2坦克装甲正面,但是毫无反应,德国人倒克仍然可以隆隆前进,然后依靠电动遥控机塔灵活地屠杀一整条堑壕内的士兵。只有在RPG级别的重型战斗部击中4号坦克的时候,才能够勉强炸毁德国人倒克,至于‘圆锤’——经过实战的测试,这种武器只能打打德国人的装甲车和轻型突击炮。”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根据实验室的报告,使用碎甲弹战斗部的反坦克武器,不是至少可以摧毁装甲厚度达到碎甲弹口径80%的装甲目标么?我们的新武器,应该是留有足够余量的,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很遗憾——我们也因为这件临时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困惑和紧张,因此紧急组织了调查,最后发现了一个问题——碎甲弹这种弹丸的碎甲效应只在对付均匀质地材料时特别明显——比如说我们的T-34坦克为了节约成本而使用的均质钢装甲——而追求工艺精良的德国人似乎使用了多种质地材料精密轧制锻压的复合装甲,这种质地对于泄压碎甲弹爆破产生的应力波有非常明显的帮助,因此我们仿自德军的碎甲弹武器对付德国人的时候效率要低得多的多,哪怕军中最广泛装备的122mm榴弹炮在使用碎甲弹装药击中黑豹-2的时候,都无法保证有效摧毁对方。”

    斯大林感觉到一阵晕眩,但是刚刚醒来的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昏迷了,也幸亏是之前那次吐血让他现在的血压比较低,好歹是强撑着忍了过去。好歹他总算是知道莫扎伊斯克防线为什么会这么快丢掉了,难道真的已经没有很高效的办法可以阻挡住德国人的钢铁洪流了,还是说,必须放进城市来打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