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火星行动-下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三十年后,当人类了普遍拥有家庭计算机的时代——不要怀疑,在维勒安元首让人类提前十年拥有计算机,并且指挥人类加大对计算机的研究和发展后,欧洲社会在70年代就普遍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时代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有一天,一个军事历史杂志的采访了已经耄耋之年的退役帝国元帅莫德尔。

    问道:当1943年初那个冬天,他在莫扎伊斯克-维亚济马防线上面对苏联人的5个打酱油的集团军时,心中究竟有何感想?那些苏军部队在莫帅眼中,究竟有何种程度的威胁?

    莫帅沉思良久,最后果断地借用刚刚开始普及起来的电脑战争游戏中的新名词回答道:经验值,是的,那些苏军部队当时在我眼中就是一块块的经验值,你没有听错。

    如果非要说这种说法有什么偏颇的话,那就是,这几个集团军只有在激战的最初几天算得上自己渴求的经验值。随着这些苏军部队因为自以为得手而贸然冲进维亚济马-莫扎伊斯克防线的“缺口”中,随后被莫帅麾下精锐从缺口两边重新掐拢缺口,干掉苏军2个集团军后,剩下的那3个惨败的苏军集团军就已经连经验值都算不上了。

    “那些一个营里面只找得出不到10个有3月以上服役经历军官的苏军部队,后面根本就不配被我用来刷经验,因为他们等级已经太低了——嗯,换做你们年轻人的话来说,越级打怪越太多,怪物就灰名了,杀了也没经验。”

    这句话,就是莫帅的原话,虽然有些轻蔑和狂傲,不过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朱可夫在1943年初时拼凑的那几个集团军是多么不值得依仗,除了虚张声势卡地图以外,他们做不了任何有意义的战争行动,朱可夫千算万算,也没能料到大量战前主力部队被批量歼灭后,缺乏有经验军官和老兵的苏军部队,究竟会虚弱和进退失据到何种地步。

    话题扯的有点远,且让我们把目光穿梭时光隧道重新看回1943年2月。随着莫德尔大将派出大约3个军的兵力——尤其是其中还有第3装甲集团军中全部2个装备黑豹-2坦克的装甲师——去爆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的菊花后,在莫扎伊斯克一线以南的苏军酱油男们立刻蠢蠢欲动起来。

    仅仅第二天,也就是2月11日,苏军第64、65、66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在加加林至索夫戴尔之间大约60公里宽度的正面内进行了高强度的突击,这个攻击正面大约在莫扎伊斯克以西30公里至维亚济马以东50公里之间。索夫戴尔方向受到了德国人的奋力阻击,因为那里的防线还非常完好,第4集团军的守军丝毫没有被抽调,以逸待劳之下,痛殴猛攻的苏军也就成了必然。

    第66集团军在德军严密防守下撞得头破血流,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头破血流对他们是有好处的,至少他们不会面对被包围全歼的命运。

    第64、54集团军一开始运气好一点,他们选择的突破方向上,莫德尔抽走了大约六成的防御兵力以实施对北面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的爆菊行动,苏军两个集团军只付出了不到3万人战死的代价就拿下了德国人大约20多公里纵深的野战筑垒地带,切断了莫扎伊斯克和维亚济马之间碟路。

    消息传来,苏军自上而下一片欢呼雀跃。

    在勒热夫外围转入围困后,SU-85m坦克歼击车群和SU-122自走炮也被调到了南面抵住莫德尔的反击,可是地形的不利,让SU-85m简直无法适应德军选取的战场——无论是瑟乔夫卡还是库尔斯克,都是以相对平缓的平原地带或者至少是平原河谷地带地势为主,苏联人倒克歼击车在歪打正着进行攻防作战时,倒也有几分和德军黑豹-2坦克相抗衡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条件是,那些SU-85m需要由技术水平和作战经验不亚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近卫车组成员来开,同时有大批不怕死的苏军步兵为SU-85m打开视野、排除近距离危险。

    可惜的是,莫德尔选择的反击地带是瓦尔代丘陵,这里波状起伏的地势,对于SU-85m这种临时应急武器的制约实在是太大了。首先是火炮朝向的问题,在丘陵地区作战时,每次因为打击目标与自身海拔高低落差不定,对火炮的俯仰角度要求比较大,这对于苏联系装甲战斗车辆牺牲俯仰角、追求低矮造型、降低平原地带中弹外形的设计理念产生了重大挑战。

    而这种问题如果仅仅发生在坦克上的话,那么在进行防御作战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机会的,那就是可以通过非车首对敌,利用车体在背坡上本身的倾角与炮管俯仰角综合作用,获取需要的瞄准角度(这一招只有在蹲点的时候有效,进攻的时候是没有机会开到指定位置后再转向摆好位置然后再计算、转动炮塔方向的)。

    问题是SU-85m只是一辆坦克歼击车,它没有炮塔,所以刚才那一招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丘陵作战+低俯仰角+无炮塔设计=装甲战的噩梦。莫德尔率领的突击部队,在让苏军装甲单位最感到恶心的方向上,捅了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一刀。

    这其中,最经典的一次坦克战战例发生在瓦尔代丘陵西北部的一处谷地内。第10装甲师第2突击装甲营营长阿格雷尔中校及其战友的2个车组在翻越一座丘陵陡坡的山脊时,刚刚翻过坡顶冒头,就遭到了迎面而来的一排苏军85mm穿甲弹的猛烈射击——当时双方的距离只有区区400米左右。中校和其他几个车组都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在他们面前的,是大约1个排的SU-85m坦克歼击车,散布在背坡上埋伏着自己的目标。

    幸运的是,这些丘陵山坡都是坡底角度陡、坡顶缓的风化地质结构。于是苏联人的前两波炮弹统统以打飞机的姿态从德军坦克头顶数米的空中掠过,精准度堪比当年的国足高炮孙继海。发现失的严重后,苏联人手忙脚乱地想要压炮管;或者转向后各自更换目标,左打右、右打左以降低车体本身趴在山坡上带来的仰角,可惜德国人不会再给手忙脚乱地苏联人以反应的机会。

    3辆火力灵活的黑豹-2在15秒钟以内干掉了7辆SU-85m,7:0,7发7中,全部秒杀——谁让双方的交战距离只有400米呢,在这样的距离上,双方就是互相秒杀的份儿,德国人灵活的反应,精准的炮术让他们占得了明显的优势。

    ……

    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了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面前,乃至朱可夫的面前,勒热夫迟迟不能围下,德国人的物资究竟能够撑多久也不得而知——贝利亚的情报机构办事效率和维勒安。蒙斯克的帝国安全部相比实在是太渣渣了,一贯以来不是有眼如盲就是被德国人的情报部门当猴耍只获取到一些德国人希望他们得到的情报——另一方面,如果勒热夫这个钉子迟迟拔不掉,莫德尔凿击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的菊花的进度又比较快的话,陷入危局的就将是苏军主力了。

    而且,克卢格元帅手头至少还有三十万以上的预备队呢。到了这一刻,德军都没有发出全力,一方面固然是前沿作战的物资补充速度不适合全力压上持久作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德国人有更多的余力可以好整以暇地谋算究竟把预备队投入到那哪个方向上才能换取最大的利益。虽然不知道克卢格会在哪里出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等到克卢格出手的时候,朱可夫非得再狠狠地剐下一块肉来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