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收王平

作品:《我爹是袁绍

    看到袁买拔剑在手,声称要自刎以谢天下,三军将士一个个惊呆了。都说要严律人,宽律己,这监军大人对自己也太苛刻了吧?

    田丰第一个反应过来,袁买要是死了,自己估计也别活了,家眷还得跟着陪葬。急忙扑上去,扯住了袁买的胳膊:“公子你这是何苦?将士们有一万多人,你怎能看的过来?这事与你有何干系,万万不可如此!”

    麴义也是急了,上前一把抓住了袁买的手腕,攥的他一阵生疼,“我说监军大人,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人也杀了,也打了,百姓们的气也消了,你还有完没完?”

    袁买瞥了麴义一眼,冷冷的道:“放开!”

    被袁买一瞪眼,麴义竟然感到了一股难以名状的寒意,不由自主的松开了手。

    “不止是我有责任,身为主将,你也难辞其咎!”袁买把剑收起,冷冷说道。

    “我……”麴义一阵难堪,“这话是怎么说的?怎么又牵扯到我身上了,整支队伍接近两万人哪,我总不能挨个的看着吧?”

    被袁买无缘无故的迁怒,麴义心里恼火,冲着趴在地上,屁股血肉模糊的眭固踹了两脚出气:“都他娘的怨你,累的老子被骂!”

    眭固咽了口唾沫,老老实实的趴在地上,不敢说话。万一说错个字,小命就不保咯!

    “身为监军,未能尽到监查军纪的责任,我理应自刎以谢罪。但我身为监军,还应该继续监督三军,约束军纪,故此本将还不能死……”袁买手拎冲霄剑,朗声说道。

    袁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然不会傻傻的真想自刎,身为穿越宅没有点手段怎么能行?之所以如此乃是决定效仿曹割发威慑三军之举,震慑一下部曲,树立自己的威信。让三军将士知道,身为监军,自己是个令出必行,奖罚分明的人;跟着自己混,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理应爱惜,我今日割发替颅,以恕我之罪!”袁买说完,拉起一缕长发,剑光一闪,便削了下来。

    “传令兵何在?拿着本监军的头发,以及孙麻子的头颅,晓谕三军,让所有人知道,谁若敢再违背军纪,侵扰百姓,孙麻子便是他们的下场!”袁买喊来传令兵,把头发交到了传令兵的手上,厉声说道。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收养了小何平半年后,本来安居乐业奠府之国也没有逃过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黄巾战火在益州熊熊燃烧,杀州牧郄俭,掳掠百姓。何父何母均在这场浩劫中去世,只留下了何牧和妻子,以及讨来的儿子何平。

    其时,何牧夫妻不过是十七八岁的年龄,双亲辞世,他乡漂泊,日子实在难捱。李氏想起自己在并州阳曲县尚有一远房亲戚,夫妻二人便携带幼子,跋山涉水来到太原郡阳曲县投靠亲戚,得以落脚。巧合的是,这个村落里绝大多数人家都姓何,因此夫妻二人慢慢的融入了村子里。

    及至后来,李氏的亲戚在长安谋得一个小官职,全家迁赚留下了院落房屋给何牧夫妻居住,夫妻二人男耕女织,寄居在此,过了三四年的日子,倒也算是安稳无事。谁料想,今日大军过境,平时老实的何牧竟然招来杀身之祸,惨死在孙麻子的刀下。世事喜怒无常,怎能让人唏嘘不已!

    丈夫既死,自己一个妇道人家,李氏琢磨着难以抚养孩儿。即便可以养活,寄居他乡,孤儿寡母,少不了被那些居心不测之人欺辱,见袁买嫉恶如仇,一身正气,心里琢磨着或许可以利用他的怜悯之心,把孩子托付给他抚养,为孩子讨个好的前程,当下跪倒在地,把事情娓娓道来。

    最后磕头不止,哀求道:“丈夫既死,奴家手无缚鸡之力,唯恐平儿日后跟着我吃苦,还请公子垂怜,安顿平儿,若如此,奴家愿做牛做马,衔草报答!”

    听了李氏的叙述,袁买心里百感交集,默念一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倘若不是自己的穿越,就不会有北伐代郡之举,何牧也就不会遭此无妄之灾了,自己虽然没有杀掉何牧,何牧却因为自己而死,说起来,自己的确应该好生安置他的家眷。

    感慨过后,袁买又想起这个孩子的身世,念叨了几声:“何平?王平?何平我不知道是谁?但是王平还是有些熟悉,难不成这个孩儿就是后来背叛曹,投降了刘备,成为蜀国后期中流砥柱的那个王平?”

    袁买前世并非三国史学家,虽然爱玩三国游戏,也只是熟稔三国中的一流人物,对于王平这样的二流角色,只是知道些大概。隐约觉得蜀汉后期的王平应该是益州籍贯,但却不知道王平被讨给何家的这段历史,并不能确定这个孩子是否就是后来的那个王平?不过,这个孩子有胆量够狠,无论是不是那个王平,要是能好好培养,将来说不定会是个可用之才。

    “不管如何,我就把这对母子好生安置,倘若此儿真的是史书记载中的那个王平,倒是个不小的收获!”

    袁买在心里打定了主意,对李氏朗声道:“既然你们母子孤苦无依,本公子派人把你们送到邺城安置如何?给你寻份工事,赚些酬劳,拉扯你的孩儿,有本公子在,无人敢欺辱你。若是有合适人家,你可再寻良人。”

    邺城此刻就好比后来的大城市,生活在城里,自然与乡村不可同日而语。安全可以保证不说,还能母子相依为命,干些苦力拉扯孩子,李氏自然满心欢喜,跪地叩头称谢不止。

    对于袁买的安排,何家庄上下也没有意见。何牧一户本来就是外地人,丈夫既死,留下孤儿寡母实在可怜,既然公子垂爱,自然都希望李氏母子去享福。全村人帮助李氏埋葬了丈夫,穿了孝服,也不用再行守孝之礼了。

    袁买修书一封给甄尧,让他在邺城找个宅院,好生安置李氏母子,对于何平这孩儿更要悉心栽培,教他武艺兵法,将来或许能有所作为。写完书信,安排了一辆马车拉着李氏母子,以及她的行李盘缠,差遣了二十名可靠士卒,护送母子前往邺城。一段意外风波,就此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