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第一张画(下)

作品:《一品富贵

    时代的原因,宋朝人生活节奏是比较慢的,至少比宋九后世要慢,空余时有消遣的地方,不少,第一输街购物,宋朝东西市渐渐消失,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商业中心,一家一家店铺逛。

    第二是娱乐场所,到瓦子勾栏里看艺人各种表演,好色的就去妓馆。第三逛园子,京城有无数公家私人的园林,有的开放,有的不开放,不开放的花再多钱也进不去,开放的进去绝对不会收费,御街无疑是首选地区之一。五月中旬,桃李艳花谢尽,荷茶还没有开,不过景色同样动人,这些树都是柴荣时种下去的,如今枝繁叶茂,夏风一吹,绿影婆娑,在荷叶的清香中,又看到无数青色的梨、桃、杏,以及黄红半匀的李子,在树叶间摇动。若树枝近,馋嘴的孩子就将半熟的李子摘下,放在嘴边一边吃一边酸得咧嘴。

    五月天气热了,今年又有闰三月,更热。

    但未到最热的时候。

    逛街的人多,逛到御街尽头,就是高大的宣德门,后方是皇城,这个是闲人免进的。有人就看到御街一户人家墙壁上贴着一幅画。

    画的是一种从来未见过的桥梁,上面弯弯,弯弯。

    这就是宋九推出来的第一幅广告画,四个画匠请回家,你们也不求什么唯美,什么意境,只求逼真与立体感来画这个桥,与后世的虹桥地点不同。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是在两个汴水交合处往下去一点,位置宋九也考证过,大约离这个交合点是十几米处,因为这里有一个尖嘴,架桥距离缩短,难度减少。

    但桥架后一个新的问题出来,水!

    虹桥长度三十米左右,长度足够,宋朝后来船业发达,但最大的河船也不过两万石,不足一千吨,船宽不会超过十三米,而且象这样的大船驶进大运河汴水的少,多在长江活动,汴水里普通还是五百吨以下的船。

    然而这个长度就是一个麻烦,汴水肯定不止三十米宽,最宽处能达到三四百米,因为受城址压缩,越往城去越窄,州桥长度还不足二十米。史上选择那一处地点建桥,长度节约,可两水会合,水流撞碰堤岸会产生回旋,使水流变化无常,而非是平稳向下而去,加上河流束窄,然后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幕,对着虹桥正中就没事了,可这个水不听话,它冲激得船只不易控制,因此船上的人紧张地驭船,桥上的行人急得大喊。优点,建桥难度下降,用费节省,缺点,不利于航行,同时河洲那一块抛之脑外。

    于是宋九考察了好几次,往西挪四百来米,桥的跨度增加了最少六七米,并且不得不在南汴水同样建造一个虹桥,南汴水渐渐消失作用,说不定北宋不灭亡,两百年后南汴水全部移为平地,但是桥就得花钱,成本会增加两倍!可优点更多,河洲圈进去,而且一大一小两个虹桥屹立在河面上,画面会有多优美?到时候仅数来观看的游客,就可以为河洲日进斗金。

    其他的未画,只两座桥的想像图,以及帆船点点,天空中一轮明月,映在水中,是两轮明月,一幅无比美丽的双桥图。

    就一幅画,一个文字说明也没有,老百姓根本未想到东水门外那个荒凉的河洲,一个个好奇地问:“这个桥在哪儿?”

    在哪儿,在宋九脑海里!

    不过有几十个特别聪明的人看到其意义,包括赵氏兄弟,听到后赵匡胤派画师临摹,带到宫中传阅。

    那天宋九用手指头醮着茶水画的,看得不真切,现在变成真正的图画,一干大臣立即想到其意义。以前都是平面桥,桥洞高度不足,长江里有大船,却不能大运河。但船越大,运费越节省,成本越低。成本低可以丰盈国库,或者降低百姓税务,并且也可以减少力役,这个意义非同小可。是小道,包括起重吊机,但连赵普也不得不承认,它虽是小道,用之正也正。若是大规模上起重吊机,一年仅是京城缩运河就可以节约两千以上的劳力,不会放大到全国能节两万四万劳力,京城是与终点,最少占全国上下搬运的两成以上,那也是可观的,一万劳力节约下来,又可以投入生产,不但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也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意义是非同小可,可能做出来吗?

    他来个河洲,画又是出自宋九手中的,马上就想到宋九会在河洲上建造这个双虹桥。

    宋九点点头。

    前世有人仿造过这个虹桥,他去看过,还看到了它的各部位受力示意图,对原理了解几分。难就难在那个桥使用了水泥钢筋混凝土,这时代没有。而如何将原理落实到实处,变成现实,这需要请一些精通桥梁的工匠协助。可问题不大。

    为什么第一幅画就是双虹桥,宋九也想到它的好处,不管以后交多少钱给朝廷,仅凭这个桥,以后有什么麻烦,朝廷也会支持。

    “真能造出来?”

    “若这个桥都造不出来,接下来更难办,符三郎,它只是第一幅画,后面还有十九幅巨画!”

    “那十九幅是什么?”

    “那天就说过,出来了你们就知道了。”

    “不行,必须要说。”

    “打死都不会说。”

    “吃酒,吃酒去,”韩崇训道。

    “今天不能吃酒,我还要回去写那三道算式。”

    答案由张博士公布出来,然而张博士十分地不开心,但这样一闹,张博士与宋九说话不再象以前那样盛气凌人,宋九心中怀疑赵匡胤会不会猜想到这种结果。不是宋九不尊重他们,是他们太将自己当成一回事。宋九要“学历”没他们学历脯官位没有他觅大,名声也不及他们名声,更不用说年龄。但现在张博士心中有愧,只要宋九不过份,书院里也就不会再产生严重矛盾。

    “潘家几郎呢?”

    “你还想着潘怜儿?不过有一条不大好的消息。”

    “什么消息?”

    “我听说潘将军以前的手下爱将张秉派人替其子张昭允向潘家求亲,田大娘有些意同(注)。”

    宋九听了一呆,本来他想娶到潘怜儿就十分困难,若张潘两家订亲,自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不由紧张地问:“两亲议好了吗?”

    PS:还有一个安徽的小张秉,此时才十二岁,大张秉是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