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卷(下)

作品:《一品富贵

    “唆你头啊,”赵匡义气苦,上来就给宋九几拳。当然不是真打,他也没有赵匡胤的武艺与力气,但遗传因素,赵匡义块头也不小,几拳打得宋九有些吃痛,叫了起来:“二大王,别打,别打,有话好好说。”

    “凝绩,你过来,将情况对他说,如实说!”赵匡义停下,说。这小子有时精得象鬼一样,有时又比谁糊涂。但因为皇兄吩咐自己要关注,自己曾经关注,外面的人或多或少将这小子划成自己的人。这小子胆又贼大,不向他讲清楚,以后指不准会闹出大笑话。

    这是幕后的事,但知道的人不少,能公开,赵匡义让石熙载将真相讲给宋九听,并且让宋九明白,刻意还说了三个字,如实说。

    当然,石熙载做为赵匡义的心腹,讲得会很婉转,不过他讲归讲,宋九听归听,石熙载一边讲,宋九一边按照自己记忆中的一些历史知识,以及听衙内讲的一些事对比,去想。

    石熙载讲的第一件事就是赵匡义与张琼的恩怨。

    据传杜太后死之前曾与赵匡胤、赵普立下金匮之盟,那纯是瞎扯的,若真有这件事,从现在起,赵德昭渐长,赵匡胤早就会扼杀这个二弟,而不是到后来干瞪眼。

    但老太太喜欢是无用置疑。

    再说也怕柴家的事重新上演,赵匡胤有时会外出领兵作战,京城需要一个成年亲人坐镇,才不会有后顾之忧。金匮之盟的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假的,但老太太恐怕说过类似的事,让赵匡胤这个做大哥的关照赵匡义。赵匡胤有意将赵匡义扶持上位,可赵光义当时官职很小,靠哥哥的光,被柴荣封为内殿祗侯、供奉官都知,陈桥兵变中赵匡义发挥了多大作用,石载熙未说,民间有诸多传言,宋九也不知道那是真那是假。

    正是老太太的念叨,赵匡胤将赵光义提为殿前都虞候,又将慕容延钊、石守信、韩重赟等人加官外调。这样,赵光义就由低级侍卫官一跃而为殿前司最高指挥官。

    看到如此,杜老太太微笑地撒手人间,但新的问题出现,赵匡胤虽扶持赵匡义上位,他能赵匡义权利,却不能强迫自柴荣立国以来训练的千千万万骄兵悍将的心。

    想一想禁兵中有多少勇将,现在北宋不是缺将,而是名将太多了,象尹崇珂那样的大将,最少能找出一百多个。再如张琼的死对头史珪、石汉卿,同样是两员虎将,因为北宋初名将太多,两人都排不上号。

    而且自五代更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宫这些将领一个比一个骄横,赵匡胤太厉害了,在滁州五千破南唐皇甫晖十万兵马,南唐还有清流关之险关可守,扬州一战,两千破李景达两万,斩五千人,余下皆为逃命自相残杀而死,能逃回江南的只有三千人马。

    他们能服赵匡义,赵匡胤是喝人血长大的,你是吃长大的,一个食草动物,如何统管我们?赵匡义在那段时间内闹出许多笑话,老太太也死了,没人念叨,赵匡胤便将赵匡义军权收回来。这玩意儿太刺眼,五代时儿子杀老子,兄弟长哥哥,手下杀长官的事太多太多,然后将自己心腹张琼提拨为殿前都虞候。

    石熙载不会这样说,只是说殿下因未有军方旅历,不熟悉军中事务,又因岁数尚幼,虽天资绝伦,略有贻误。

    张琼级别脯还有一些老朋友,力量不可小视,不过石史二人有赵匡胤支持,因为张琼的性格,虽有老朋友,但不会多,说不定因为得罪过赵匡义,一些亲近赵匡义的力量也会在暗中支持石史。由是三人这些年暗中斗得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正好自己敬佩张琼的勇猛,又看到张琳在衙内里居于弱势,产生一些同情心,因此有心无心地走得会亲近一点,又看到张家穷得只拿出一百贯钱,索性做好事,借了六百贯钱给张琳。

    张琼要面子,哪里会受一个无名小卒的好处,可股契立了,悔也不能悔,便到处借钱,这件事略抖了出去。这就是一个动向,自己一头卷了进去。

    石熙载又解释了一些事。

    宋九得到的股契钱并不多,差欠太大,还有办法,比如从河中募股,为什么一味便宜衙内。可河中太穷,虽户数多,估计也募不到可观的钱帛。实际背后比宋九想像的还要糟糕。

    衙内们与宋九交好,这个家长不会反对的。

    可是合伙做生意,并且以宋九为首,这些衙内父母会怎么想?换成潘美与符彦卿的孩子还差不多。一个对前景未必看好,一个不愿他们孩子居于宋九之下。若非赵氏兄弟暗中替宋九凑合,结果会更惨。

    正是有一些极其聪明的人看在赵氏兄弟面子上,再加上孩子要加入,无所谓了,不给宋九面子,得给皇上面子,于是拿了几千贯钱让他们玩票。余下的几百贯钱,不是他们家出的钱,而是这些衙内拿出的自己私房钱。现在宋九股份里有七十几个衙内,真正得到全家认可的只有七位衙内,其中包括潘家!

    石熙载似笑非笑看着宋九。

    那意思你还有戏。

    宋九也尴尬地一笑。这是不幸中的一件幸事,但真实情况田氏不会对外人说的,天知道她同意儿子入股是想什么。

    随之苦笑,原来在这些望户面前,自己是这个印象。

    不过一会儿他就想起来,这不是宋朝后期,唐朝刚结束,五代虽乱了几十年,人们还保留着一些唐朝的习宫包括开放程度,包括唐朝的门阀观念。不过随着宋朝种种制度实施,以及科举改革,大量寒门子弟加入,几十年过后,门第观念会越来越轻。不是以门第论英雄,而是以科举论英雄,一个个跑到进士榜下捉女婿。

    正是这种门第观念,宋九做法激怒了两人,至少是一人,石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