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悬疑解读之一:扶苏之死

作品:《夺妻计

    扶苏(约公元前241—前210),秦始皇长子,嬴姓,赵氏,名扶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扶苏。后世人一般称为公子扶苏,或扶苏公子,极少称全名赵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扶苏”逝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他为天下苍生请命,可见其仁;他宁愿冒着失去父皇信任的威胁,而犯颜数直谏,竟不惜被贬出秦国都,可见其勇;他冷静地看到秦帝国表面无比强大底下的危机,可见其智。

    秦始皇偏执的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到上郡监军,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意欲谋权夺位”,逼其自杀。

    当时扶苏大哭,走入内舍,便欲自杀。蒙恬本能地觉得事有蹊跷,劝阻扶苏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爆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为迟也。”

    使者见扶苏犹豫,不断大声催促道:“请公子奉诏自裁。”

    扶苏承受不住使者的威压,对蒙恬道:“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蒙恬道:“你我手掌重兵,身系国家安危,虽蒙赐死,也应当面奉诏,非敢惜死,为国家计也。”

    扶苏无疑比蒙恬更谙熟政治之中的玄机,叹道,“陛下当年令我监军,已是无立我为太子之心也。今胡亥既定为太子,年最幼,陛下必恐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御贼,其势足以谋反,虽陛下神威天降,却也不得不防。陛下赐我以死,正为此也。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

    于是扶苏面向咸阳而跪,泪下如雨,道,“臣今日领命而死,所以报陛下也。”言毕伏剑自尽,时年约三十有一。

    扶苏为何受假诏即自杀?

    一个可能性很大的原因或者背景,便是受他的母系连累。

    在《史记》中,秦始皇的**嫔妃,一无记载,史学家认为,始皇帝皇后,最有可能为华阳夫人所立楚系女子,扶苏极有可能是该楚系女子所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第四子,入秦为质子,嫪毐之变后,昌平君代吕不韦出任丞相。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议攻楚,昌平君反对,被贬官到郢陈(前楚国首都)。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将李信伐楚,昌平君反于郢陈,李信败。次年,秦将王翦以六十万大军再度伐楚,攻破郢陈,昌平君出亡。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军最终击败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秦汉政治,重孝道,母后干政习以为常,而对秦王政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嫪毐之变后,赵系外戚集团覆灭,昌平君成为华阳夫人死后秦国楚系外戚集团的核心,在被放逐之后,又成为楚国反秦的领袖人物。

    扶苏本有可能被早早立为太子,但在昌平君反秦之后,扶苏的地位一直悬而未决,直至被贬为北部军监军(大将蒙恬的政委)。秦始皇有二十来个儿子,若想立其他人早立了,迟迟不立太子反派扶苏去亲近最看重的蒙氏,足以说明他对扶苏又爱又恨,寄予厚望。这样看来,不立太子之谜让人不得不与扶苏的楚国背景产生联想。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合理推论:始皇帝崩于外后,遗书为赵高篡改并矫诏令扶苏自杀,扶苏闻假诏自杀,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始皇帝生前对楚系外戚集团的不信任和排斥,导致了扶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如果扶苏接受蒙恬的建议,复合遗诏,那么扶苏与蒙恬有三十万精锐北部军在手,二世篡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秦未必不能就此中兴。可惜现实恰恰相反。

    世间早早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后来灭秦的确实是楚(刘邦当时隶属楚),但后人不应忘了,楚国的背景早早的害了扶苏——大秦江山的最后希望!

    这不禁让人唏嘘,一饮一啄,莫非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