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平生好作帝王师(3)

作品:《国士

    郑云鸣慌忙起身迎接,喜道:“仁伯学长,您怎么突然来襄阳了?自从您考中之后被除授镇东军官职之后,已经有好几年时间咱们同窗未能相见了,真是想煞小弟了!”

    徐元杰大笑道:“我在镇东军干的好好的,架不住魏夫子再三再四的差人来相请,只好辞了那边的官职,到你部下寻个幕僚当当。”

    郑云鸣心下十分感激,他知道时人轻视幕府,但凡有正式职位的人,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官职来当什么幕僚,徐元杰是年少就在家乡成名的聪明人物,在真德秀门下时也广受时人的好评。他的仕途应该殊明无比,却甘愿抛弃了官职到自己身边当一个师爷,如果不是魏了翁废了许多口舌,加上同窗这层情谊,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说吧,”徐元杰老实不客气的当着副都统的面坐了下来:“给我点什么职务干干。”

    郑云鸣当然知道应该给与这位学长什么样的职务最合适,他是郑云鸣上任以来第一位来投奔的故旧,又是每日能诵读经文数千言的神童,用来掌握军中最核心的机密最适宜不过了。

    “如果学长信得过我,”郑云鸣说道:“主管机宜文字这个位置,一定要学长来做。”

    主管机宜文字是宋代军队中直接掌握前方情报工作的幕府职位,除了对前方的间谍使用、情报搜集之外,主要任务是执行各项保密工作,处理各种机要文件和事务。其地位虽然在参谋官和参议官之下,重要性实际上是幕府中最大的,被世人成为大帅之心腹。

    通常这个职位都是由朝廷指派忠诚度绝对可靠的人来担任,但京湖大战之后处处都出缺。连赵葵幕中的主管机宜文字都暂时由解散的督视府随员吴潜借调。更无人过问各地大将对自己身边保密官员的选择了。

    由旧人徐元杰来担任这个职位,再合适也没有了。

    除此以外,书院、洞庭书院和白鹿书院也都收到了魏了翁的书信。这位纬领袖的声名就是最好的宣传语,当即有人不远千里前来襄阳投奔郑云鸣。

    前前后后郑云鸣接待了十多人,当中既有承师友推介,满怀报国之心前来应募宅也有自负胸中有经纶,要在襄阳城中别开一番天地的雄心勃勃之辈。郑云鸣一一面审,分别加以安排。

    但还有一个人,是郑云鸣先知道了他的姓名,然后安排了军前书写文字的职位等着他,直到三个月后才来赴任的。

    向郑云鸣举荐此人的不是别人,正是从三峡征讨水寇奏捷归来的忠顺军统制孟璟。

    郑云鸣也很赞同,烈士之后而能有这样刚烈的行为,这个年轻人的确是可造之材。

    “他叫什么名字?待我亲自写书信前去招募。”

    孟璟说道:“那高斯得丧父,按礼制应该服孝三年,都统这时候写信去招募。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出来的。”

    “现在竖家危难之际,”郑云鸣说道:“忠孝哪有时时能够两全的?我当用刘潜夫做书信给他说明道理,劝他出来应募。”

    孟璟也说道:“我也写信去,之前在长江边上我也和他谈过许久,这小伙子既有国仇,也怀家恨,我想和他好好说明这当中的道理,他应该不会死抱着礼制不放的。”

    高斯得并不是循规蹈矩的迂腐之辈,不然他也没有深入敌后寻找父亲遗体的大胆之举了。这次京湖新兴的名将亲自作书,他到自己幕府里工作,他也非常激动。最后他与郑云鸣约定,等安葬了父亲,在家乡守孝一年后,就到襄阳来上任。

    自然,如果那时候襄阳还在大宋手中的话。

    就这样,荆湖副都统司幕府的参议官二人,协助军务一人,主管机宜文字一人,书写文字一人,干办公事六人,差用使臣二十四人和准备差遣将领(准备将是宋朝用以补充军将缺额的制度,一旦正职将领因为升迁、罢黜或者战死出缺,即由准备将顶上)八员大致备齐。

    只有参谋官一职依然出缺,参谋是幕府领袖,几乎等于后世的参谋长之于军事主官的角色。区别在于今日的参谋角色还不如后世那般详细,所以这个参谋长几乎就是大将身边的谋主,不管军事、政略、治民、治军,计谋皆出其手。

    这等样人物岂非是等闲人能充当的?当年韩世忠的参谋官陈桷、岳飞的参谋官薛弻都寿至安抚使、州郡太守一级的高位,真乃是南朝第一等的智囊人物。

    有鉴于此,魏了翁启程回京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向朝廷申文,以原督视府参议官马光祖改任荆鄂副都统司参谋官。这是相当破格的举动,荆鄂副都统虽然领兵万人,又驻扎要冲之地,毕竟只是地方上的一员武官,马光祖三十余岁年纪,年富力强,在地方上辗转经历实际工作锻炼,目前在朝廷军器监担任主薄之职,朝中素有能名的青年才俊,是未来为了凤阁准备的朝廷第一流人才,如今下放到一名武将幕府中担任参议,难怪朝中议论纷纷,以为马光祖这次跟随督视府出巡是得罪了魏了翁,此举形同贬谪。

    只有在襄阳前方的马光祖明白他这个参谋官的分量,郑云鸣是在京湖地方疾速崛起的新人,只经过一年的战争锻炼已经升级到副都统的高位,以他的胆识魄力加上显宦出身,前途必然是奔着公侯宰相去的。何况荆鄂副都统司这一万兵马,以他多日考察,实乃是襄阳府内最忠诚可靠、战力完整的部伍,自己在京湖制置使管辖的范围内,地位并不比身为制置使参谋的吴潜要低。实际上每次制置使司召集商议,都是将吴潜和他一起召集过去的。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