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人才啊!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作品:《大国的崛起

    到达广州,不得不提的抒州十三行。

    十三行商中家财最多而又最有势力的数伍、潘两家。

    道光十四年(1834),怡和行商伍秉鉴向外商宣称,他的资产约值二千六百万两。

    同文行的潘启官,被法国杂志描绘为“财产比一个国王的地产更富”,大约有一亿法郎巨款,每年消费达三百万法郎。

    行商中的多数都是园宅华丽,生活奢侈的。据外商记载,行商潘氏“有妻妾五十,婢仆八十,园丁役夫三十”。

    “彼之家园内穷奢极侈,以云石为地,以金、银、珠、玉、檀香为壁。在妇女闺房之外即有广大能容纳百名丑角之剧场,故妇人时时不难得有娱乐。又有九层高之宝塔,以大理石及檀香为壁砌成。其余珍禽宝木,美不胜收。”

    行商依赖官府,但又与清朝统治者有矛盾。清朝统治者对行商的掠夺和压迫,是造成大多数行商破产的极重要原因。

    伍家不仅和同文行的潘家一样,在福建有的地产,而且还开设了银号数家,进行高利贷剥削。这些都增强了行商资本的封建性,同时,限制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而郑应天要做的就是促使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到达了广州第二天,郑应天没有去宴请当地的士绅贵族,而是会见了自己之前的下属陈岩。

    陈岩自从郑应天去了京师之后,很尽职尽责的为郑应天打理船厂。从福建招收船工和一部分水手。

    因为陈岩一伙以前是干海盗这一行业,所以驾起船来,也是不比一般水手逊色多少。

    然后在香港仔和九龙设立船厂。

    凭借着超强的手艺和非常好的人脉,整个船厂也是办的风生水起,十分不错。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吸收以及国外技术的兼收并蓄,现在建造八百吨、千吨的木船,或者铁皮包木船已经不在话下,一千五百吨往上的也正在突破中。

    郑应天听完了陈岩的报告后,摇,现在时间不等人,必须要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才能在以后和其他国家争霸中积累足够的技术和资本!

    于是,郑应天调出了婉灵,看到只有8800点能量,又感觉这次会不够用了。

    【科技】一栏中,【生物科技】处于亮暗交替状态,表示随时可以开启。而【机械】则是已经开启了,其中的【械】这一小分栏已经开启,【其他】、【船舶】、【车辆】、【飞行器】中的【其他】类(辅助)已经在卫藏的时候开启,并且兑换了超级钛合金作战服。

    由于打下了廓尔喀,【船舶】也可以开启了。

    所以,郑应天将心神沉在【船舶】这一栏上,只听一声清脆的“叮~”声,【船舶】栏应声而启。能量迅速降低了40%,这是开启状态耗用所必须的。

    现在只剩下4280点能量。

    郑应天开启【船舶】这一栏,倒不是为了直接兑换商船,战船。而是为了技术资料。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扩大船厂,增大船厂的规模以及培养技师,郑应天只好将部分技术资料兑换好,其余的交由他们补充。

    这样不仅锻炼了技师,培养人才,储备技术,还节约了能量。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郑应天知道以后木质船是要被淘汰的,主流是铁甲船。和现在的包铁皮木船相像,但是所需的技术和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现在所有的船都是使用风力或者人力驱动。

    郑应天当起了甩手掌柜,虽然把郑光策累的够呛,不过,他还是乐于如此。待到学校大体定下来,他还将之前鳌峰书院的书生一并迁移过来。

    其中就有一个让郑应天高兴地几乎要大喊一声的林则徐!

    有了科学技术大学,当然特殊的军校也不能少!

    郑应天有预感,这所南方军校将会成为日后名将辈出的地方!

    刚刚搞定所有的事物,郑光策就说有人来访。郑应天也随之一起去瞧瞧。

    原来是郑光策推荐的人物之一郑复光。

    郑复光,1769—1846,字元甫,安徽歙县人。

    他著有《镜镜詅痴》一书,把我国和西方的光学知识系统起来,阐明了望远镜、放大镜和各种透镜的制造及应用原理。

    他还著文,说明蒸汽轮船的结构原理,并附有详细的图样,这是人研究近代轮船的开始。

    人才啊!郑应天一看到他,走过去握住他的手!“非常感谢先生能来此地,为我中华崛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复光老脸一红,连称:“不敢当,不敢当!总督大人与我等同为汉人,元甫理应如此!”

    “好!有了两位为我华夏教育作出贡献,泱泱中华何愁不能复兴?!”郑应天激动地大喊一声好,吓了两位一跳。

    他们哪里知道,郑应天实在是为人才难寻,愁了好几根白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竖之根本,不能有丝毫懈怠。

    郑应天大手一挥,批了六十万两银子作为这一次南方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军校的教育基金。

    现在郑应天不差钱,就缺人才,所以为了培养人才,出资毫不吝惜。

    郑复光见到郑应天对教育如此重视,随即推荐了自己的几个好友,还有自己比较欣赏的人。

    陈若霖,1759~1832,字宗觐,号望坡,福建闽县又名福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进士。精通律学!

    这也是个可用之才,郑应天将他安排到自己下辖的司法部门。准备给两广地区来一次大清洗。

    彻查所有贪官污吏!绝不怕得罪人!

    赵慎畛,1761—1825,字遵路,号笛楼,又号蓼生,湖南武陵人。著有《秦议》、《从政录》、《载笔录》、《榆巢杂识》、《省愆室续笔记》、《惜日笔记》等。为纪晓岚所欣赏。

    如果没有郑复光的推荐,估计也会在不久被纪晓岚录取为进士。

    不过这也太大材小用了。郑应天准备将他好好培养,自己现在的政务厅缺少了个跑腿的人。

    顾莼,1765—1832,字希翰,一字吴羹,号南雅,晚号息庐,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此时著名经世致用的学者。

    有了这么一人才的到来,郑应天瞬间就被幸福填满了。

    自己单打独斗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日后的事业必然更大、更繁忙,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投奔,一起为大中华的崛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