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村官训练班的六政三事(下)

作品:《夺鼎1617

    “人手刀口,马牛羊狗。人手刀口,马牛羊狗。人手……”莫大明一边背着识字课本,一边偷眼看着在远处同那口铜钟并列悬挂的那几样东西,不由得咽了一下口水。

    “该死,我又忘了!人手后面是什么?”

    “刀口!”

    一旁用皂角揉搓着衣服的黄连安,笑嘻嘻滇示了他一下。

    “我说老莫,你是不是又惦记着那个了?”黄连安有些戏谑的指了指高高悬挂在树上的犁杖。

    “去!就好像你不想似的!”莫大明黑脸微微发红,啐了一口,继续背书。

    莫大明和黄连安都是被各自的村寨按照李守汉的要求,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按照守汉吊件:要熟悉农桑之事,要受过壮丁训练,参加过剿匪、平乱等事的最好;年龄要在二十五岁以下。等等,最要命的一条,要识字,要会计数。

    这一下,让很多寨子犯了难,懂得这些的人不是没有,但是,要是在一个人身上都具备的,可就少了。

    没法子,守汉只得条件放宽,不认识字的没关系,但是要会算账、计数的。

    最起码,要懂得背诵小九九。

    矮子里拔将军,在几十万人里,挑选出了莫大明、黄连安他们这些人,这批为数二百三十八人的政事堂学生。

    后来被称为村长训练班的一期生。

    不过,来报到的第一天,这些在各自寨子里都是天之骄子的人物,就被守汉痛痛快快的来了一通杀威棒。

    每人发了一张纸,一支炭笔,“不要求你们写出文章、书信来。在这张纸上,写出你是哪个村寨屯堡的,你们村子里有多少人口,多少田地,人口里,男女老少各是多少,有多少牛马,今年收成如何,各家明年的打算。一个时辰后,收卷!”

    守汉的话,立刻让在场的人如同分开八瓣顶阳骨,一桶冰水浇下来。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过去,一声铜锣响亮,时间到。

    让守汉吃惊的是,二百三十八份试卷,全部是白纸。哦,也不能说全是白纸。有几张卷子上不小心有炭笔在上面留下的痕迹。

    于是,为期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开始了。

    每个人发了一套农粳一柄长矛,一套识字课本,一套笔墨纸砚。

    “每天卯时起床下地,开荒;大约半个时辰后,洗漱吃早饭。早饭后,是一个半时辰的识字课,要求我们要学会至少三百字。然后是练,练到午时,吃午饭。饭后休息一个时辰。接着是识字课、练、下地。”很多人在事后和别人谈起这段时光的时候,都是这样说。

    不过,支撑他们的,除了可以学到东西的之外,还有别的。

    “这是咱们河静最新、最好的农尽是冶炼场最新打造出来的!犁头、锄头!”政事堂的几位先生和管事在铜钟旁边将那副崭新的犁杖用绳子绑扎起来,口中不住的宣讲这些东西的来头。

    “看看!全钢打造的犁头!全钢制的锄头!比以前你们用的木梨强胜千倍!比那熟铁包的,也是强过数十倍!”

    在场的人们,都在农事课上,见识过这些号称是用九转钢打造的农具的利害。

    一个人,扶着一架木辕梨,当然犁头是九转钢打制的。一头水牛拉了不到半天的功夫,就将往日里需要两三个壮汉忙碌一天才能梨完的水田轻松搞定。

    那些发到人们手里的锹镐锄头之类的农粳同样是这九转钢打造而成。

    这要是家家户户都用这样的犁杖、农粳再到将军府租了耕牛,怕是一个人就能把全家碉地都能耕完了!人们开始各自盘算。

    “大人昨日有话吩咐下来!凡是在政事堂毕业的,你们手里的农具作为奖品,发给个人使用!这套,如今在市面上可是买不到的!就算是以后能够买得到,怕不也得十几石米的价钱!还有,成绩在前十名的,看见没有?”管事敲了敲犁杖那泛着青光的犁头,一阵清脆悦耳的金属响声在人们的耳边回荡。“每人一副犁杖!”

    “另外,如果那个村寨的总成绩在前三名的,将军也有奖励!给该处发大型农具一套!以资鼓励!”

    于是,人们疯狂了!

    “那你说,保长的六政是什么?三事又是什么?”

    “六政是三件具体事务,哦,不对,是六件事。讲的是开荒、种树、养鱼、蚕桑、沟渠,哦,不对,是水利。还有一个,是,是,对,扫盲!三事,就是文事、农事、武事!三事!”

    到处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人们在自己提问,互相提问。

    同样热火朝天的情景,出现在守汉的书房里。

    “如此一来,你们这样,保障每天出产一万斤。其余的两座炉子,一座继续用来试验,将此物,”守汉拿起被几个工匠头目珍而重之的用锦盒装着的氢氧化镁,“斟酌损益的进行继续试验,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品种和标号出来。大胆试验,认真记录。”

    “第四座炉子,继续用来炼钢,不过,工艺是不是要改进,咱们日后再行商讨。”

    “大人,那这一万斤九转钢,照您的说法,便是五吨,这许多的精钢,用来做什么?不会是都是用来做农具吧?!”

    “哈哈哈!”守汉仰天大笑,笑的在座的四位工匠头目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这一万斤九转钢,送到太平洞五千斤,用来打造各式农粳方才你等说的,此物对农桑大有好处。一会我再画一个图出来,将犁头略略调整一下,可以让一个人一头牛一架梨,便耕了以前三个人碉地!”

    “那,还有五千斤呢?”几个人被守汉勾勒出的美好图景煽动的有些兴奋。

    “三千斤,用来打造刀矛,还有火炮。不管是虎蹲炮,还是大小佛郎机,红夷大炮,火铳,都要开始试验。试验的用铁,便是从这三千斤里划出一千斤来,用作试制火器。”

    “余下的两千斤,则是交由船厂,看看船上的各个构件,船钉、锚之类的,可否用此物替代。”

    冯默峰嘴唇上下翻动,口中默念不已,旁边的几个人知道,他一定又是有什么账目在心里算了一下,倒也不以为意。不过,冯默峰本人似乎被什么数字吓到了,脸色立刻变得苍白。

    “大人,小人有下情回禀!”

    看着面色苍白,额头上满是汗水从发间沁出的冯默峰跪在面前,李守汉知道,这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或宅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大人,镰刀一个刀头要钢六两左右,以三口之家计算至少要有两把镰刀,这便是一斤二两钢,锄头一把,一斤二两,钉耙一个耙头要2斤一个,一个锄头,两个钉耙,还要一副钉耙用底口,一个犁头大概要用十斤左右的钢。这样满共算下来不过二十斤钢,就可以满足一个三口之家的农具需求。”冯默峰将自己心算的结果报给李守汉。

    守汉手指也在桌上的那副红木为框架,玉石做子的算盘上不停地拨弄,对冯默峰的说法进行着计算。

    “如此算来,每天五千斤的九转钢,一日便可制得供应二百五十户的农户农具需求,一月便是七千五百户,三月下来,便是二万二千五百户。”

    核算无误,守汉笑了笑,“这不是好事吗?到明年春耕的时候,各处村寨都用上新制的钢质犁头耕田不好吗?”

    “大人,小人担心的就是此事啊!”

    “讲!”

    “方才大人言讲到,此物制成犁头,一人一牛一犁,可以抵得上往日三个壮丁的耕作效率,大人,我河静如今正是壮丁多,如果三分之二的壮丁因为此物用于耕田,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岂非酝酿大祸啊?!”

    冯默峰没有学过哲学,不知道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不知道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却敏锐的发现了,先进的农具投入使用,势必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富余,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去处去安置,势必会给李守汉的地盘造成麻烦。

    轻则是治安案件,重则就是打家劫舍。

    谁说古人的见识差?!

    守汉心中赞叹不已。

    在众人佩服、惊愕的表情中,守汉搀扶起跪在地上的冯默峰,“冯先生,”他换了一个称呼,“我们河静这里授田,按照我前些时候的标准,是每一个壮丁十五亩,每一个妇人十亩,对吧?”

    众人点头称是。

    “如果我把这个标准提脯鼓励大家去垦荒,你以为如何?每个壮丁三十亩,每个妇人二十亩的则例,冯先生你说的那种情况,还会出现吗?”

    推开雕花木窗,远处场上,正在接受训练的壮丁,手执长矛,在甲长、队官的吆喝声中,“向左,刺!”“向右,刺!”

    不远处,政事堂的那群未来的保长们,正在探讨,“我觉得,各保屯驻点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以一个壮丁半天的脚程为限……”

    “过了年之后,我会下令,以每保汉人一百,归附土人五十的人数,组织垦荒。那时候,列位会发愁我们的农具不够。这样,你们还要抓紧时间,再修建至少两座炉子起来。”

    知道自己的意见和将军大人不谋而合,冯默峰也是面带喜色,不过,他的思绪马上想得又远了一些。

    “大人,如此之法自然是极好的。只是,如果三五年之后,人口愈发的多了,土地却没有那许多了,我们,又该如何?”

    “这,尔等自可放心,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我就有办法安置足够的人口!”

    笑话!以后的工场、冶炼场、船场,哪里不是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大量的聚集在第二产业,以农林牧渔为主的第一产业,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我的工业体系,只会发愁劳动力少!

    (又是将近五千字。而且这一章里,猪脚毁三观的土科技出现了。以后这些土科技会更多的。大家不要用砖头拍我。要拍的话,最好使用评价票、推荐票这样的大杀伤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