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寄人篱下

作品:《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袁术水陆并进,同时攻击竹邑城的策略均以失败而告终,袁军损兵折将,远远的超出了袁术的预期。

    袁军兵退五里,在一处较为空旷的地带扎下了营寨,然而整个军营里却士气低落,时不时还会夹杂着伤兵发出的一声声的惨叫。

    夜幕降临,不断有败兵零零星星的回来,直到戌时,残兵败将才全部归来。

    袁军大营里,张勋、孙策的失败也传到了袁术的耳朵里,他万万没有想到,徐州兵竟然会这么强。

    袁术独自一人在大帐里喝着闷酒,主簿阎象走进了大帐,抱拳说道:“启禀主公,我已经让人清点过了,现在营中尚有四万五千多人,其余或阵亡,或被俘,或下落不明……”

    “我亲率大军七万,一路从淮南杀来,本以为足够踏平整个徐州,哪知道,我连徐州的地界都还没有踏上,竟然损失的如此惨重?”袁术冷笑了一声,自言自语的道。

    阎象道:“主公,通过今日一战,足可见今日之徐州,已非昨日之徐州。新上任的徐州牧张彦亲率大军在此拼死抵抗,看来并非像他书信中写的那么软弱。这么看来,之前张彦的种种行为,应该是为了阻滞我军的行军速度,以便在竹邑城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竹邑城虽小,但徐州兵在张彦的率领下,万众一心,我们首次攻击失败,只怕再要攻击的话,就会难上加难……”

    “我不管!不管花费多少代价,我都要攻破此城,并且斩杀张彦,让他见识见识我军的厉害!”袁术恼羞成怒的说道。

    阎象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宅谓之神。这是孙子兵法里说的,意思就是说,用兵的策略没有一成不变的,就应该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变化多端。主公想要攻取徐州,既然竹邑城无法通过,不如就改变策略,从他处通过。睢水那么长,我就不信,张彦能把整条睢水全部封锁住!”

    袁术听后,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道:“阎主簿,你的意思是……”

    阎象道:“主公可以绕过竹邑城,在竹邑城的下游位置走水路徐州,顺流而下,便可抵达徐州的下邳。主公完全可以避开张彦的主力,先取下邳。下邳是钱粮广集的地方,而且兵力较为薄弱,攻取下邳之后,主公再分兵去攻取广陵,只要先把这两个地方占住了,徐州便可徐徐图之。”

    袁术顿时喜笑颜开,对阎象道:“你说的很对,我不该这么执着,既然攻不下竹邑城,就改道他处。徐州,很快就会成为我的属地了,哈哈哈……”

    随后,袁术下令召集文武到帐中议事,纪灵、张勋、孙策、梁刚、袁涣、袁胤、杨弘等人纷纷到齐,众人与阎象一起参拜了袁术。

    礼毕,袁术便说道:“我军今日一战,可谓是损失惨重。怪只怪,我太低估徐州兵的战斗力了。不过,那些阵亡的将士们,不会白白牺牲的,我要让徐州兵加倍偿还。张彦率领主力军守在竹邑城,我军无法通过,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我准备放弃攻击竹邑城,改变行军道路,大军明日深夜秘密移到符离县内,从符离县搭乘木筏,顺着睢水而下,直取下邳。等我氓取了下邳,张彦必然会派兵过来,到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设下埋伏,在他必经之路上予以伏击,将张彦彻底消灭!”

    袁术并非一成不变的接受了阎象的建议,而是在阎象建议的基础上,加以了改进,这才制定了这个先攻取下邳,再伏击张彦的策略。而且,他本人更是对这个计划非常的满意,并且信心百倍。

    孙策听后,当即抱拳说道:“大人,我军今日虽然损失惨重,但相信徐州兵也是如此,若我们明日再发动一次强攻,竹邑城说不定就会被攻破了。只要在竹邑城消灭了徐州兵的主力,我军再攻取徐州,便可畅通无阻,也不会再有什么后顾之忧。末将以为,我军明日不妨再强攻一次,由末将亲自率领队伍攻城!”

    他一连喝了好几口,这才放下酒坛子,然后从床头摸出了一把长刀来。

    “唰”的一声,孙策将长刀抽出了刀鞘,一道寒光在他眼前快速闪过,映着微弱的火光,这柄长刀闪烁着道道寒光,让人看了,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此刀乃孙策父亲孙坚的随身物品,唤作古锭刀,斩金切玉,削铁如泥,锋利无比。

    孙坚死后,孙策一直携带着此刀,但他刀法不怎么样,反而习惯用,加上此刀对他意义非常,所以他更加看的很是珍贵,虽然走到哪里都带到哪里,但却从不随身携带,担心弄坏了此刀。

    他望着寒光闪闪的古锭刀,心中一阵惆怅,越看越觉得伤心,眼中竟而泛起了泪花,自言自语的道:“父亲英雄盖世,我却寄人篱下,沦落至此,父亲倘若泉下有知,亦会耻笑我的无能吧?”

    “你少年英雄,武功盖世,放眼江、淮,能有几个能够比的上你?并非是你无能,而是你时运不佳,待时来运转,或许能够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突然,一个声音从帐外传来,孙策急忙横古锭刀在胸前,厉声喝问道:“谁在外面?快快出来相见,否则刀无眼,也莫怪我手下无情!”

    话音刚落,一个人便掀开了卷帘,径直走进了大帐,毕恭毕敬的朝着孙策拜道:“少将军在上,请受君理一拜!”

    此人年近四十,国字脸,浓眉大眼,身材魁梧,面色红润,乃丹阳故鄣人,姓朱名治,字君理。

    朱治是孙坚旧部,很早以前就跟随孙坚南征北战,孙坚死后,与孙策等人一起投靠了袁术。但袁术为了钳制孙铂故意将孙坚的旧部打乱,让这些旧部分散在各地,使孙策与他们不得相见。

    孙策见到朱治,登时大喜,急忙抱拳道:“叔父不应该在下蔡做县令吗?怎么会来到到此?”

    朱治笑道:“我奉命运粮到此,刚刚才到,我与少将军分开已久,很是想念,不想上天早有安排,让我在此能与少将军相见。”

    孙策、朱治相互寒暄,互相问候,孙策更是问及孙坚的其他旧部近况,得知他们都一切安好,并且心系自己时,孙策无奈的发出了一声叹息。

    朱治道:“恰才我听少将军满心忧虑,一筹莫展,既然少将军一心想恢复老主公昔日的辉煌,必须尽快想个办法离开袁术才行。当初我等与少将军皆以为袁术是个明主,而且老主公又与袁术交情颇深,本以为在袁术手下会一展雄才,哪知袁术却对我等如此忌讳,并把我们全部拆散,让我们相互无法往来……唉!早知如此,我等宁远饿死,也不会来投靠袁术,还害的少将军如此寄人篱下……”

    孙策也重重稻了一口气,他对朱治道:“其实我早有离开袁术之意,奈何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且也放心不下叔父们。若能想个万全之铂能让我离开袁术,还能与叔父们相会,那该有多好啊……”

    “少将军勿忧,我既然来了,就要为少将军分忧解难。袁术野心极大,之所以对少将军不放心,还把我等分散在各地,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少将军手中有一件至宝!”

    孙策顿时恍然大悟,急忙小声问道:“你是说……传国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