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公主义子?

作品:《回唐

    “不可,姑母。你怎么能收商贾之子为义子。”李瑁听了玉真公主的急着反对。

    李清对于玉真公主的建议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唐朝确实有收义子的习俗,唐朝的很多太保之类的大都是义子了。就连安禄山也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呢。虽然唐律之中有收养异姓男子徒一年的规定,但这些都是对于那些平民百姓而言,真正的大户人家甚至有些近百的义子。更何况李清与玉真公主还是同姓。

    玉真公主提议收李清为义子,在李清看来除了感觉有些荒诞之外,也并无不可。单从年纪上来说,这时候的玉真公主已经四十有余,完全可以作李清的长辈,更何况玉真公主贵为长公主,身份地位在整个大唐都是最为尊贵的人之一,这对于李清算是提携了。

    在唐朝,商人的身份其实还是很低下的。在这位贵为皇族的寿王眼中李清毕竟是商贾之子,与玉真公主的身份地位相差太大,在寿王李瑁的眼中这中情况如何使得。

    “有何不可。二郎性情乖巧,我是颇为喜欢的。正好趁着这次咸宜大婚的时候收清儿为义子,也算喜上加喜。”玉真公主笑着说。

    虽然涉及到李清,但在这个过程中李清却没有什么发言权。在李清的心中做为后世之人对认干亲的做法有着一点点的抵触,但并不排斥。也许这算是李清以后的一个不错的身份了。

    “好啊好啊,这样我就又多了一个表兄了。”坐在一旁一直在观看李清的那个小孩子拍着手说道。

    “寿春噤声。”边上那位十五六岁的少女说道。

    “哈哈。”李隆基看了看李清和阁中诸人,笑着说道:

    “也好,既然玄妹喜欢这孩子,认作螟蛉之子也无不可。这孩子能以两首牡丹诗名动洛阳,又被司马道长收为关门弟子,以后定然会有一番作为。也算是玄玄以后的一个寄托。”

    李隆基见玉真公主坚持,也没有反对。其实李隆基对自己的这位皇妹极其疼爱,玉真从小就出家修道,至今没有出嫁,也无子嗣。虽说之前李隆基多次表达了让玉真嫁娶的念头,还特意说会找一良婿,但都被玉真公主拒绝了。

    李隆基看着李清,说道:

    “玉真一生侍道,从来不曾有收义子之念。今天有此想法,朕也能看出我这皇妹确实对你极其喜爱。至此之后,你要对玉真持长辈之礼,尽心孝道。日后朕也定不会亏待了你。”

    李隆基身为九五之尊,上位已经二三十年,自有一股君临天下的威严之势,这番话虽说语气和缓,听起来依然庄重严肃。

    李清起身恭敬的向李隆基行礼道:

    “是。恭谢圣上教诲。清定会尽心侍奉长公主,谨身节用,以尽孝道。”

    李隆基哈哈笑道:

    “现在还叫长公主?”

    众人商讨时,李清才知道坐在武惠妃身旁的那位十五六岁的少女就是这次大婚的主角,也就是咸宜公主了。咸宜公主身上的服装是这次大婚的婚服试样,这时候大约是在试穿婚礼上的服装,正式的婚服还没有做出来,现在只是在挑选样式,到时候自有宫中的巧匠缝制大婚的服装。

    武惠妃一一问了大婚的细节,看婚礼的服装定式、婚礼的流程、大婚当日咸宜公主需要的什物,包括佩饰、妆容、伴娘、伴童等等的细节,下方一位老成的宫女仔细的回答了。大约是没有什么纰漏,武惠妃点了点头,看着咸宜公主叹道:

    “几年前,咸宜还在本宫面前兵着像个孩子,一转眼就要嫁人了。”

    “母亲不用哀伤,女儿又不是离了母亲,日后定会常回宫拜见耶耶和母亲。”咸宜公主安慰武惠妃道:

    “皇嫂何必悲伤,咸宜嫁去杨家又不会受了委屈。我们皇家与杨家倒是亲上又亲了。”

    这倒是真的。武惠妃的生母郑国夫人就是出身杨氏,算起来与杨家的亲戚关系盘根错节。这时候的大唐皇室李家有很多公主都嫁给了这时候的名门世家,很多皇子也以娶这些世家的女子为荣。

    五姓七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皆为当今豪族,除此之外,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等亦为当世大族,另外还有谢、袁、萧、张、独孤等士族。这些士族之间相互通婚,盘根错节,在大唐上层的权力网中结成一层层的关系网络,几乎不可破除,虽说从大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有意识的削弱这些士族的势力,但是有些士族算得上是千年世家,底蕴深厚,利益相连,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削弱的了。

    甚至于有些世家还不屑于与皇族通婚,这在后世看来倒是有些难以想象了。

    李清在边上看着眼前的几人在商量咸宜公主的婚事,想着终于可以见证一下这盛唐的婚礼到底是什么样子,并且这还是皇室公主的大婚之事。

    玉真公主安慰了武惠妃,随后问刚才的管事的宫女:

    “这次婚礼的伴娘都是何人?”

    “众位国公家的小娘子,还有杨家的一位小娘子。”(这里就不具名了。)默女回道。

    “大婚之日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吗?”

    “是。宗正寺和礼部的诸位官员们正在准备。”

    玉真公主又问了很多婚礼上需要注意的细节,吩咐了负责的宫女太监们好好准备了,免得在大婚当日出什么差错。

    其实这些奴婢宫女们那里敢懈怠,这可是圣上最为疼爱的公主的婚事,若是出了纰漏怕是身家性命不保。

    大婚是在宫中举办,婚后咸宜公主才会前去杨家。大婚之前的一些礼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都已经在礼部和宗正寺的主持安排之下完成,这时候单等大婚之日的到来。

    李清在边上只是安静谍着,有很多婚礼的细节是后世的李清并不知道的。甚至于这时候李清心中还在想着当时若是能有这些婚礼的资料那该多好。

    随后又说了些话,玉真公主和李清辞别李隆基和武惠妃等人,离了大仪殿,去往玉真公主歇息的袭芳院,这两日玉真公主就住在袭芳院,并没有回洛阳的别馆。作者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