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天才神棍(上).

作品:《摄政大明

    思绪复杂间,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就在赵俊臣探访中度过了。

    蝗灾之下,到处都是一片无助绝望的氛围,这让赵俊臣心情有些压抑。

    蝗灾发生不过一月,百姓们去年的存粮大都还剩下一点,所以灾民遍野的情况赵俊臣并没有看到,但蝗灾发生的时间不凑巧,刚刚入秋之后,正是青黄不解,看着手中的粮食渐渐见底,再也坚持不了几天,第二年的粮食却没了着落,民间的不安情绪已是达到了极致,在赵俊臣看来,大规模的混乱与流民的出现,恐怕也就在不远的将来了。

    事实上,一路上赵俊臣已是看到了不少逃荒的百姓。

    坐在往回赶的马车上,赵俊臣沉吟不语,皱眉思索着他这一天以来的见闻。

    经过这一天的巡视,赵俊臣却是发现了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潞安府的粮食缺口比赵俊臣想象中还要更大,朝廷发放的赈灾粮草远远不足,不过这个问题赵俊臣心中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所以并不担心。

    真正让赵俊臣担忧的,却是另一个问题——经过探访民间,赵俊臣发现,潞安府的百姓们对蝗神天罚的迷信,竟远还在赵俊臣想象之上,怪不得连刘长安都受其影响颇深,在下定决心扑杀蝗虫后,甚至还要把左近的地方驻军调来以备不测。原以为只是刘长安多虑,现在看来却是赵俊臣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也低估了这个时代百姓们的愚昧。

    这一天来,赵俊臣找过许多百姓谈话,也隐约试探过他们对扑灭蝗虫的看法,结果只要赵俊臣稍露出一点意思,就会引起谈话百姓极强烈的反弹,或是指责赵俊臣冒犯蝗神,或是直接逃的远远的,不敢再与赵俊臣说话。

    原先,在赵俊臣想来,百姓们虽然畏惧蝗神,但关系到自家老小存亡大事的时候,只要稍加宣动,他们就会顺水推舟,跟着官府中人一同扑杀蝗虫,但现在看来,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简单,相比较扑杀蝗虫,百姓们竟是更倾向于等着朝廷救济,甚至于以逃荒的方式来谋求活路,宁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未知,也不愿亲手奋搏。

    甚至,在很多百姓看来,反正潞安府的植物粮食都已经被蝗虫啃食的差不多了,再扑杀又有何用?至于蝗灾会不会因此而蔓延到其他地方,或者会不会因此而反复复发,百姓们却不愿考虑那么多。

    古时百姓之愚昧固执,一至如斯,让赵俊臣只觉得不可想象。

    对于这一点,刘长安倒是有他独到的理解。

    看着刘长安神色间抵好与谦卑,赵俊臣心中一叹,终究还是压下了心底深处的那些“替天行道”的想法,毕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都离不开刘长安这样蛋官的支持。

    所以,赵俊臣只是轻声问道:“刘大人,这潞安府境内,影响最大的寺庙道观是哪家?”

    刘长安不解赵俊臣为何会问起这个问题,但还失敬的答道:“回大人,这潞安府却是与其他地方不同,各种神巫传说流传甚广,百姓受其影响颇深,也正因为如此,潞安府境内自古以来就少有人崇信佛道两教,反而对更原始的神巫之道颇为敬畏,虽然有呐青莲寺、原起寺影响渐大,但依然不成气候,所以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道观寺庙,反倒是那堂南山的庙,乃是潞安府境内神巫两道之首,影响力颇大,香火不断,信徒颇众。”

    赵俊臣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思索片刻后,赵俊臣突然转头向着许庆彦看去。

    见到许庆彦那吊儿郎当坐不住的样子,赵俊臣不由一笑。

    神道巫教是什么,赵俊臣很清楚,它们就是最原始的宗教,利用的是信徒们的愚昧与无知,不像是佛道两家那样有着严密的理论与教义,所信奉的神灵也是乱七八糟,甚至于在他们所信奉的众多神灵当中,在后世名气最大的还要数黄大仙,宣扬的教义思想也没什么内涵,主事者大都是神棍与巫婆,除了口舌莲花蛊惑人心,基本上没啥其他本事了,说到底,神道巫教不过是一群神棍巫婆们用来欺骗蛊惑老百姓的东西罢了。

    虽然对这种原始宗教有些看不起,但眼前的情况,似乎又绕不开他们。

    事实上,蝗神之说,大都就是这些神道巫教的神棍巫婆们宣扬起来的,如今百姓们对蝗神的畏惧,也大都是因为这些神棍巫婆四处宣扬的缘故。

    而想要对付这些巫婆神棍,或者许庆彦这种人是最合适的。

    想到这里,赵俊臣对许庆彦说道:“庆彦,今天你就别跟我回去了,帮我办件事……”

    ~~~~~~~~~~~~~~~~~~~~~~~~~~~~~~~~~~~~~~~~~~

    PS:这几天热感冒了,很难受,尤其是脑袋昏昏沉沉的,大家这段时间多多注意身体,响感冒真不容易好。另,继续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