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利诱威逼(上).

作品:《摄政大明

    在潞安府的老百姓们看来,钦差赵俊臣来到潞安府之后,本已是蝗灾泛滥的潞安府,变得愈加的混乱了。

    先是赵俊臣在巡视灾区的时候被人掷石袭击,官府抓了不少人,但既没说罚,也没说放,就这么一直关押着,搞得人心惶惶。

    接着,没过几天,潞安府各地的乡绅耆老们,全都接到了官府的请帖,说是有事商量,送信的官差惮度大都很客气,但意思却很明确,那就是必须要去,不得缺席。一时间更是让民间百姓们猜测纷纷。

    几乎是同时间,潞安府境内的和尚道士神棍巫婆们,也都收到了庙蝶子,说是张家要主持一场“五教通风会”,相比较官府的客气,庙的主事张道全却很霸气——“如果有人敢不来,那以后就别想再潞安府立足了”——这是张道全的原话。

    接着,潞安府附近的驻军开始频繁调动,左近府县的主事官员齐聚潞安府,惶惶不安之余,更是让百姓皆是不由的暗暗猜测,难道这潞安府发生什么大事了?

    终于,有消息灵通者传出了消息,官府准备组织大量人手扑杀蝗虫!!

    据说,这个提议乃是钦差赵俊臣一力主张,知府刘长安全力支持的,虽有其他官员表示质疑,但全都被一向很好说话的刘长安弹压了下去。

    一时间,质疑、不安、彷徨的情绪开始在民间蔓延,

    官府准备扑杀蝗虫?如果将来蝗神报复怎么办?

    百姓们有心去向附近的宗老乡绅们询问对铂但宗老乡绅们都被官府请走了,有心去找附近庙宇的主持们寻求答复,可惜那些和尚道士神棍巫婆们也都被庙请了过去。

    ………

    赵俊臣很注意民间的反应,所以百姓们的情绪,他也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了。

    但赵俊臣并不在意,在赵俊臣看来,即使是人心惶惶,也是活力的表现,总比他前些日子所看到的那一片绝望乃至于麻木好。

    自那日赵俊臣巡视灾区,如今已经过了三天时间,潞安府各地的耆老乡绅们如今已是齐聚衙门,等待着赵俊臣的召见,但赵俊臣却并不急的与他们见面。

    因为,赵俊臣正在准备着更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次救灾赈灾,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

    而在这个时空中,虽然因为崇祯皇帝的诸般改革,商人势力遭到压制,影响力较赵俊臣所熟知的历史中要低一些,但依旧不可忽视。

    所以,无论是赈济灾民,还是扑灭蝗灾,赵俊臣在谋划之时,都是第一时间想到了他们。

    而送给晋商们的请帖,不仅是第一拨发出去的,更是赵俊臣亲笔书写,颇为客气。

    晋商们也颇给赵俊臣面子,再加上潞安府本就是晋商们的大本营,所以大都以最快的时间赶来了。

    赵俊臣此次与他们相见,一来是为了赈灾粮草的缺口,二来也是为了让他们支持赵俊臣扑灭蝗灾的举动。

    想要说服那些乡绅耆老支持很难,抛开他们本身的陈旧观念和“蝗神论”的影响不谈,这些乡绅耆老,虽在地方上颇有声望,但大都是一方地主,蝗灾过后,百姓流离失所,他们就会是最大的受益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虽然蝗灾也会对这些乡绅耆老们造成损失,但他们还是乐见其成的。

    事实上,历朝历代以来,每当大灾过后,就是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最活跃的时候。

    所以,赵俊臣准备先将晋商们说服,而后再与晋商们一起向那些乡绅耆老施压,如此一来,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

    毕竟,晋商们在山西的势力根深蒂固,那些乡绅耆老们也大都依附于他们,只要晋商与赵俊臣齐心协力,那些乡绅耆老就绝不敢违背。

    而相比较于那些土地观念浓重的地方耆老,作为这个时代思维最活跃的晋商,无疑要好说服的多。

    ……

    “少爷,客人们都来齐了。”

    就在赵俊臣暗暗思索着自己与晋商见面后的对策思路时,许庆彦到赵俊臣的房间,轻声汇报到。

    赵俊臣点了点头,整理了一习,然后带着许庆彦向着客厅走去。

    ~~~~~~~~~~~~~~~~~~~~~~~~~~~~~~~~~~~~~~~~~~~

    注一:顾尚书与邹望的故事在明朝的野史传记中多有记载,但顾尚书的名字却无处可查,所以虫子就简单的以顾尚书来称呼了,还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