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宏军的权衡

作品:《重生之钢铁大亨

    潘石华自然不希望梅溪、鹤塘两镇合并。

    沈淮是在谭启平、熊文斌面前直接提起两镇合并的事情,潘石华也无需担心没有办法给熊文斌交待,不是他不努力,周明的位子是沈淮合并没有的,只是潘石华还是堵着一口气,顺不过来。

    原因无他,就在八天前的区常委会议上,就是他力顶周明到鹤塘当镇长,又因为其他区常委抱着不得罪熊文斌的缘故,杨玉权也被迫含糊的同意了这事。

    区常委开会讨论才过去八天,沈淮就推动两镇合并发展——杨玉权有没有得到沈淮事先的通气,大家都不好猜测,但大家都知道潘石华作为堂堂副书记、区长是肯定给完全蒙在鼓里,玩弄于股掌之间。

    对于真正知道实情的人,对潘石华事先没有得到沈淮的通气,会觉得无所谓,这段时间东华给沈淮抽脸的中层干部也不止潘石华一个,潘石华也没有什么好丢脸的。但上上下下,更多的是不知实情的人,看到一个区长压不住乡镇党委书记,给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当成猴在耍,就当成潘石华的笑柄。

    潘石华通知袁宏军早半小时过来,他是认为袁宏军在鹤塘镇党委书记的位子上坐得好好的,应该会非常抵触两镇合并这件事。

    他想让袁宏军在下午的会议明确提出反对意见,这样他才有拖延下去的借口。他看得出谭启平未必就十分赞同两镇合并发展,有时候只是缺乏直接拒绝的借口,才把球踢到区里来,区里要有分歧、争议,这件事就能拖下去。

    镇党委书记对很多基层干部来说,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而不得的目标,坐上了,谁会轻易言弃?潘石华对袁宏军不是十分的熟悉,但他认为袁宏军不可能弃镇党委书记的位子不坐,而甘居沈淮之下或调到区里另任闲职。

    只是,看到袁宏军与沈淮一起进区大楼,潘石华心就凉了一截。

    袁宏军、沈淮比约定时间要早过来,杨玉权当仁不让,将他们喊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来。

    杨玉权也要先摸一摸袁宏军惮度,两镇合并,其他事情倒是罢了,关键是要撤消一个镇的行政编制,人事上的变化会极大。

    两镇合并发展,自然是梅溪镇兼并鹤塘镇,副书记、副镇长可以多设几个,但党政正职只有两个缺。

    鹤塘镇的镇长没有什么大的能耐跟背景,年纪也大,本来就是要调到区人大把位子给周明让出来,但要是两镇合并,沈淮与何清社在梅溪镇搭班子配合默契,沈淮也没有要将何清社挤走的意思,新的镇就没有安顿袁宏军跟周明二人的位子,同时区里也挤不出两个正科级的实缺安顿他们两人。

    这也是杨玉权最头痛的事情。

    杨玉权沏茶给袁宏军、沈淮两人,他拿着深色罐头玻璃瓶装的一壶茶坐在靠椅上,说道:“你们两人一起过来,应该就两镇合并的事情有过沟通,袁宏军,你怎么看两镇合并的事?”

    “跟梅溪镇合并,齐步发展,这是鹤塘四万民众盼望的好事,我当然支持,”袁宏军当即表明态度,“但我有个要求……”

    “好啊,你说。”杨玉权看到袁宏军跟沈淮一起过来,就知道他不会公开拒绝两镇合并,能同意定下这个基调,袁宏军提些要求也很合理,杨玉权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我调到鹤塘镇工作也就半年时间,但这半年时间里看到梅溪镇就在身边飞速的崛起,我既为梅溪镇欣喜,同时又感到惊讶、惊奇。我时时在想,梅溪镇能如此腾飞起来,必定有我们还没有掌握跟领悟的经验。我就想着找个机会,好好找沈书记请教一下,”袁宏军说道,“我希望两镇合并后,我能直接到新镇有沈书记学习的机会……”

    梅溪镇行政人员所享受的福利,就已经叫鹤塘镇的党员干部眼馋到怨声载道,明里暗里都在指责他们镇领导没有能耐。想想也难怪,两镇党员干部有事没事常碰上,鹤塘镇掏烟是金叶、大前门,梅溪镇掏云烟、,谁心里是个滋味?

    在吃公家饭里的人群,教职工的人数要比镇的工作人员多得多。

    以梅溪镇为例,在编的工作人员也就七八十人,但中小学及镇中心幼儿园的教职工多达四百余人;鹤塘镇中小学的教职工人数稍少一些,但也有三百人。

    梅溪镇在编教职工的工资去年底才调到跟鹤塘镇看齐的水平,但在今年上半年又接连调整了两次,达到跟唐闸区其他乡镇的平均水平,达到每月四百余元,直接将鹤塘镇甩在身后。

    鹤塘镇的在编教师工资给梅溪镇拉下不说,因为去年年底雪灾,镇上不得以从教育款项里挪出十五万去弥补救灾的空缺。教师在年后连续三个月只发一半的工资,这笔钱到现在都没有补上。

    教师这些个中小知识分子,他们不指望当官发财,也不怕袁宏军能开除他们的公职,背地里骂袁宏军更欢。

    袁宏军这几个月来,身上的压力可不轻。

    要是不想一直给梅溪镇、给沈淮当陪衬,要是不想给的党员干部怨气相向,并入梅溪镇倒不失为一个办法,这样至少在财政上能分享梅溪镇高速发展带来的利益,这也是更大范围党员群众的愿意。

    至于镇党委书记的权势——要是整天给的党员干部质疑能力,要是区里对鹤塘镇的工作成绩失望,要是基层群众都怨气载道,就算霸占住镇党委书记的位子,也不会有多少威望——失去威望的基层领导宅实际上是没有多少权势的。

    袁宏军自然也会考虑两镇合并后他的去留问题,他没有想过要跟沈淮争,但又知道何清社跟沈淮搭班子配合默契,梅溪镇有这样的成绩,何清社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沈淮及区里都不大可能会压制何清社。

    留给他的选择,其实很有限,一是到区里,一是到合并的新镇班子是当三把手,甚至连三把手都当不上,还要排在李锋的后面。

    袁宏军知道他在唐闸区没有背景是个致命伤,真要调到区里,论资排辈,就算这时候巴到一个正科位子,以后也难有他再进步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袁宏军就在想,他要是退一步,会怎么样?

    沈淮有千般不好,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在梅溪镇只要有工作能力的人,基本上还是能得到重用。

    郭全给沈淮踢出梅钢,但并没有给打压多久,很快就得到沈淮的重用,现在担任镇党委委员、资产办主任兼镇置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哪怕是跟沈淮有宿怨、大家一直都以为会给沈淮整得很惨的黄新良,实际非但没有给整很惨,最近还得到提拔,担任副镇长,同时分管党政办跟教育办的工作。

    到这时候,知道一些详情的人,没有谁还会把沈淮当成普通的镇党委书记。要不是沈淮实在年轻,就凭着他率领梅钢干出来的成绩,就足以叫他很快的升上去。沈淮要快速升上去,就算他不是十分的用嗅拔新信、旧人,何清社、李锋等人,也能凭借在梅溪镇跟沈淮一起搭班子的出色政绩,在唐闸区内得到更重要的位置。

    摆在袁宏军面前的选择,其实就是现在霸住正科位子不放,还是退一步,以换取将来可能会有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俗[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