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收复四城

作品:《明末疯狂

    孙承宗率领明军主力到达滦州城以后,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军将商议,如何收复余下的三城。当然,作为官职卑微的吴世恭是没有资格参加这次军议的。

    没想到,在这次军议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争吵的内容无非是两点:一是滦州城的缴获,都归于了秦良玉,其他的军将都想要秦良玉吐出来一些分给他们;二是安排哪一支军队攻打接下来的永平城。

    关于第一点的争吵,秦良玉在军议上是大发雌威,真正做到了一毛不拔。由于在明朝军队的战斗中,有着谁缴获就归谁的约定俗成,再加上孙承宗对秦良玉独立收复滦州城,而产生的补偿心理的偏袒,最终其他军将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而对于攻打永平城,孙承宗就不肯放过秦良玉这支劲旅了。而秦良玉也无从推托了。不过鉴于秦良玉的军队在攻打滦州城的时候伤亡很大,所以孙承宗也答应了秦良玉,留下了一部分军队驻守在滦州城。

    孙承宗当然明白秦良玉的想法,秦良玉要留着自己的军队守卫那些缴获的财物呢。所以孙承宗索性是好人做到底,把其他的明军都带离了滦州城。

    可是这么一争吵,就耽搁了两天的功夫。而这时候率领着后金军主力,已经回到永平城的阿敏。一方面集合所有抢掠来的财物;另一方面在抢掠的人口中,只留下了青壮男女,其他的人被阿敏下令立刻屠杀。

    而这次屠杀完全露出了鞑子的豺狼本色,他们竟然连已经投降后金的那些汉官都没有放过。而这时候在明军这里还不知道永平城的惨剧,他们依然抱成一团,不紧不慢地行军着。

    可是当勇将曹文诏率领的明军先锋,在永平城下救出来几个幸存的百姓以后,明军才知道后金军已经在永平城屠城,并且也已经撤退了。

    明军主力立刻加速,兵不刃血地开进了永平城。而阿敏集合在后方两城驻守的硕托,押送着财物和人口向关外撤去。

    得知后金军撤退的消息以后,明军立刻活跃了起来。尤其是祖大寿的辽东铁骑和其他军队的骑兵,他们倚仗着自己的骑兵马快,向着后金军撤退的方向追杀了过去。

    有这么一个痛打落水狗,捞取财物的机会,辽东铁骑和其他军队的骑兵又怎么会放过去呢。一开始,那些骑兵确实有些收获,但是,看到了明军骑兵肆无忌惮的样子以后,阿敏集合了一部分后金军的主力,回身和明军骑兵战斗了一场。

    这场战斗,明军骑兵小败。然后明军就谨慎了起来,只是远远地跟随在后金军的后面,礼送着后金军的出关。

    就这样,明军相当顺利地收复了余下的二城。并且,还都多少缴获了一些财物。并且,那些在永平城被屠杀的百姓,他们都是剃了发的。明军把这些百姓的首级割下来,还可以冒充鞑子首级赚取军功。这不要太让人满意哦!唯一可怜的是那些被屠杀的百姓,他们人都死了,还要受这第二波罪。

    明军的主力满意,待在滦州城的吴世恭那是更满意了。得到了吴世恭的来信以后,恭顺侯府和阳武侯府立刻在京城的权贵府第进行了串联。接着,在那些权贵中间,出现了罕见的高效率,他们立刻派出了管事,快马加鞭地赶到了滦州城。

    不要说袁崇焕了,就是东林党的首辅和兵部尚书,在这次己巳之变中的表现都是极其拙劣。而且更让崇祯皇帝痛恨的是,他发现首辅和兵部尚书竟然就是崇祯皇帝最痛恨的袁崇焕的总后台。

    于是,崇祯皇帝决定也疏远那些东林党官员了。可这样一来,能够辅助崇祯皇帝的文官就剩不下几个了。崇祯皇帝也只能够亲力亲为地亲自处理大量的国事,成为了明朝皇帝中的第二位劳模。

    不过,明朝的两位劳模皇帝,一位是开国的朱元璋,一位就是亡国的崇祯,倒是真正做到了首尾呼应啊!

    然而在这次清算东林党官员的行动中,有两位无党派人士成为了崇祯皇帝的得力助手。他们就是周延儒和温体仁。他们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分别成为了崇祯朝的首辅。

    在这两位大臣的支持之下,在抓捕了袁崇焕六个月以后,崇祯皇帝终于决定,把袁崇焕押赴菜市口,凌迟处死。所用的罪名主要就是:袁崇焕勾结后金,放后金军入关到京辅地区抢掠。

    行刑当天,对袁崇焕恨之入骨的京城百姓欢声雷动,争啖其肉,袁崇焕也闹得一个死无全尸。

    平心而论,如果从袁崇焕的罪名来看,袁崇焕是被冤枉的。毕竟终其一生来看,袁崇焕一直在和后金战斗着。并没有任何投降的举动。这也和后来大批投降后金的汉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袁崇焕作为明朝负责辽东作战的督师,掌握着明朝最大的一支军队,占用了明朝大部分的军饷,又得到了崇祯皇帝最充足的钱粮供应。

    可在袁崇焕夸下海口说过五年平辽的话以后,只过了一年,后金军却打到了明朝的京城地区。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原谅的罪名。

    一句话:袁崇焕的死,就是死于他的无能。

    而袁崇焕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让崇祯初年还比较平静的明朝局面,迅速得恶劣了起来。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袁崇焕就是造成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得到了明军收复永平四城的消息以后,崇祯皇帝是欣喜若狂。因为这是这次己巳之变中,明军作战中显示出来的唯一亮点。

    虽然在报功的奏章上,因为孙承宗要平衡安抚辽东铁骑,秦良玉的功劳并没有排在第一位。但是,上到崇祯皇帝,下到各位了解战况的大臣们,都知道这次收复永平四城,秦良玉立下的是首功。

    因此,崇祯皇帝立刻派出了犒劳明军但监,并让这太监去给秦良玉传个圣谕:告诉秦良玉立刻到京城,崇祯皇帝将会亲自召见她。而这位传达圣谕但监,正是吴世恭的老熟人——秦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