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皇上驾崩

作品:《楚氏春秋

    王明泰出帐后,帐内一片寂静。良久,采云悄悄扯了扯映雪衣袖,两人来到楚铮身前,曲膝施礼道:“奴婢侍候将军更衣。”二女声音依旧悦耳,只是语带苦涩,再没有方才那般欢快之意。

    楚铮叹了口气:“起来吧,我那些衣物还在亲兵那里,待我叫人取来。”自己方才当她二人的面说军妓如何如何,也难怪她们难堪。

    两女并不起身,采云小声道:“将军的衣服王将军早派人送来,奴婢已将之熨好。”

    楚铮苦笑一声,这舅舅还准备得真周到啊。他不是拘泥不化之人,也早已习惯了有人服饰,便由着两女将衣物换上。

    “你二人原籍何处?”楚铮忽问道。

    采云吓了一跳,一颗布扣差点扣错了方向,定了定神方道:“回将军问话,奴婢姐妹乃乐安府人氏。”

    楚铮点了点头,又问道:“令尊官居知府,不知所犯何罪?”

    一旁映雪突然扬眉道:“家父根本无罪。”

    采云急道:“映雪,别说了。”

    “为何不说,“映雪道,“这两年来什么屈辱我都能忍耐,唯独家父清名绝不容辱。”

    “既是无罪,那为何……”楚铮闭上了嘴,发现自己在问一个蠢问题,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给这两个丫头安上百八十个罪名,不过要给一个知府编排罪名,此事恐怕要牵涉到京城了。

    楚铮整整衣衫,坐下道:“既然你们认为有冤屈在身,不妨说来听听。”

    采云拽着映雪衣袖,陪笑道:“将军,奴婢妹妹不懂事,冲撞了将军,请将军恕罪。”

    映雪心里却涌出一丝希望,方才那王将军已是北疆大营的首脑之一,这少年将军虽与他甥舅相称,但王将军看似对这少年极为客气,根本不端长辈的架子,这少年来历定是非同小可,而且他又姓楚,说不定真能帮父亲洗冤。

    映雪也豁出去了:“家父乃临海府知府,只因得罪了当地一大世家,此家子弟在朝为官者甚多,其中一人更是朝中重臣,便捏造罪名诬陷家父贪赃枉法……”

    楚铮心中打鼓,她说的不会是我楚家吧,不过想想不大可能,楚家算得上是朝廷重臣的何止一人,何况在临海府也没有楚家重要人物,便问道:“你说那朝廷重臣姓氏名谁?”

    映雪一字一句的说道:“吏部尚书唐孝康。”

    楚铮噎了下,唐孝康说起来也算是死在自己手里,那自己岂不是这两女子的大恩人?不过这种恩人不当也罢,但唐孝康的为人自己还是知道的,那位知府大人说不定还真有冤屈。

    “映雪姑娘,你说那唐孝康诬陷令尊贪赃枉法,有何为证?”

    映雪见自己说出了吏部尚书之名这少年仍脸色如常,而且直呼唐孝康其名,更是信心大增:“奴婢手中并无实据,但将军可派人到临海府查访,家父清廉之名乡里皆知。”

    楚铮陷入了沉思,凭直觉他相信映雪并没有撒谎,但这只是映雪自己的看法,她那位知府父亲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般清廉楚铮仍有些怀疑。大赵国如今总体来说可算国泰民安,但吏治清明是绝对算不上的,别的不说,就自己父亲在平原郡任太守十余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以数千万计,只不过收取的多数寿员赠送的财物,在百姓眼中还有些清名,不过那些官员的财富还不是从百姓身上剥夺而来的,也差不了多少,还有些敛财之道楚铮都不愿去想了。但赵国在这样一个贪官的治理下蒸蒸日上,这又怎么算呢?倒是自己的妻弟范若诚为官不过数月便廉洁之名大燥,惩治恶霸,救济难民,但同情心过盛,用的居然寿银,若不是成奉之看在楚铮面上将此事强行压了下去,恐怕早已被砍头了。

    楚铮揉了揉眉心,自己若是在权势之途一直走下去,迟早要面临如何整顿吏治,但这谈何容易,恐怕穷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办到。

    “映雪,那令尊是否尚在人世?”

    映雪咬牙道:“在充军北疆的途中便已去世了。那些差人受了唐家的钱财,一路上对家父百般折磨,奴婢姐妹清白之躯也丧失在这些差人手中。”

    楚铮沉默良久才问道:“那你待要如何?”

    映雪卟通跪伏于地上:“将军既是姓楚,想必与当朝太尉大人相识。太尉大人乃家父平生最敬佩之人,奴婢只求将军将我家冤屈告知太尉大人,请太尉大人主持公道。”

    楚铮对采云说道:“扶她起来吧。此事不必烦劳家父,令尊若真是冤枉,我便可为你们作主。不过唐孝康之责你二人不必再追究了,此人数月前已经身亡。”

    %%%%%%%%%%%%%%%%%%%%%%%%%%%%%%%%

    统领大帐内暖意融融,倒酒上菜的军士如流水般络绎不绝。北疆将领大都为人豪爽,武林群豪平日也习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宴席一开始就推杯交盏,热闹非凡。

    相比而言禁卫军这边就冷清了许多。一来除了楚铮外,邓世方亦只是一副将,其余的不过是军中校尉,而北疆大营站在一旁倒酒的,身着校尉服饰的就有好几人,军中等级森严,上司若不先举杯示意,部属们决不可冒然上前敬酒,武林群豪无官无职,反而没有这般顾忌。二来楚铮身为禁卫军主将,今晚却显得颇为文静,别人敬一杯他亦只还一杯,决不越矩。

    许唯义觉得气闷,凑到楚铮身边道:“将军为何不主动出击,叫他们见识下‘京城第一酒神’的厉害之处,莫让他们把我等小瞧了。”

    楚铮瞪了他一眼,道:“别人是否看重你绝不在酒席之上,在他们心目中已经先入为主,认为我禁卫军不过是一群京城的纨绔子弟,你就算再能喝亦不过是一大号的酒囊饭袋。”

    帐内王明泰对洪文锦和邓世方说道:“今晚就到此为止,你二人带各自部下回营,早些休息,明晨一早参加大营练。”

    洪文锦和邓世方俯首道:“遵命。”

    亲兵们将酒席撤下,替每人泡上杯热茶便也退出帐内。华长风笑着对楚铮说道:“老邱就是这性子,酒一过量就不知节制,统领正因如此才不让他再喝了。”

    楚铮惭愧道:“是末将鲁莽了。”

    王明泰笑道:“铮儿别往心里去,也该让老邱得个教训了,免得他酒桌上总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

    华长风点头道:“王将军说得也是,老邱往日在酒席将你我欺负得也够狠的了。”

    孟德起返回帐内,诸人起身相迎。楚铮暗中看去,只见他脸色如常,暗想真要算起来,今晚这孟统领应该是喝的最多的,武林群豪十几人每人起码敬了他好几碗,可看起来仍没有多少醉意,回想前世也是这般,似乎官位的高低与酒量的大小成正比的……

    孟德起向几人微微颔首,坐下说道:“楚将军,大营两位副统领远在秦赵边境,不能前来,他二人派人带信让本统领向楚将军表示问候。”

    楚铮起身谢过,孟德起又道:“兵部此次任命你为大营参将,但那八千人马仍由你代为统领,可见朝廷对楚将军的信任。本统领想暂但且将这八千人马作为统领大帐的亲兵,楚将军认为如何?”

    楚铮明白孟德起的意思,但暂时留在统领大营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些禁卫军某种程度来说比北疆大营的新兵强不了多少,若不强训一番便冒然上沙场,军如果死伤过多自己也难以向朝中百官交待,于是俯首道:“末将遵命。”

    孟德起放下心来,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便询问起了朝中近况和这一路的行程。谈及马贼时灰胡儿时,楚铮有意无意的说道:“统领大人,灰胡儿首领吕问天自承他还曾在北疆大营任过校尉一职?”

    帐内登时沉默下来,王明泰咳嗽一声道:“这吕问天不过在我北疆大营寥寥数年,便因匪性难改再度为寇,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铮儿问他作甚?”

    楚铮淡淡地说道:“末将只是觉得灰胡儿骑射之术不在黑骑军之下,这股人马任由他们流浪在草原上,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华长风叹了口气道:“我北疆大营对付这些马贼向来除了剿灭就是设法招安,但唯独灰胡儿招安不得的,楚将军不知其中详情,此事说来话长。当初吕问天叛出北疆大营时惹出极大风波,连皇上都极为震怒,此事至今仍在兵部和刑部备案,上头每年年初都有文书下来命我北疆大营剿灭灰胡儿,但灰胡儿来去如风,极为剽悍,除非是调集几万大军设计将其重重包围才有望歼灭,可这些马贼奸狡如狐,哪会那么容易上当。”

    楚铮暗中冷笑,北疆大营既然能大破胡蛮,要说十几年来奈何不了一股不到万人马贼简直是笑谈,说到底恐怕还是大营内如华长风这样的高级将领顾及旧情不肯全力而为罢了,而且吕问天反出大营时,兵部尚书郭怀亦在此疆任职,这件事拖了这么久,朝廷却每年只是发个例行公函而不深究,想必他也脱不了干系。

    只是楚铮心中另有打算:“原来如此,不过末将认为如今大敌当前,我北疆大营虽暂时无力分兵剿灭灰胡儿,不如设法先行安抚,使这些马贼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但亦不可与我为敌,似这次抢劫辎重之事虽未成功,但绝不能再有下次,否则定会误我大事。”

    王明泰虽不知楚铮何意,但外甥既是这么说了,做舅舅的总要帮腔:“楚将军说的有理,沙场之上任何一小节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不能再任由这些马贼随意滋事。”

    孟德起也点了点头:“不错。楚将军,你有何想法大可说来听听。”

    “末将曾与那吕问天攀谈过,觉得此人不失为一性情中人,”楚铮说道,“听他所言此次欲抢夺军中辎重只因天气阴寒,灰胡儿几乎已难以为续才不得已出此下策。若要安抚他们无需付出太多,此次末将押运而来的辎重除军粮外大都是保暖御寒之物,只需将军士们更换下来的帐蓬军被整理一番赠于灰胡儿,他们便可挨过这个冬季,若再能调拨一些军粮,灰胡儿更会感激不尽。”

    孟德起几人相互看了一眼,华长风说道:“楚将军,此事难办啊,军中报废的军需去向也都全登记在案,况且给马贼给粮食衣物,朝廷若是追查下来可是一极为麻烦之事。”

    楚铮看了他一眼,只见华长风脸色有些古怪,暗想这些话若是舅舅王明泰所说还情有可原,你也这么说就有些做作了,还真以为我楚铮初到北疆什么都不懂了,谁不知军中这些报废品就是无主之物,一个管事的偏将都有权可以随意处置,何况是你华长风?我楚铮今日就算不提此事,你华长风说不定也会偷运一些出去给吕问天。唯独军粮不是任何人可随意调动的,华长风之意恐怕就是在于此了。

    楚铮拱手道:“华将军请放心,为了北疆战事,朝廷那边就末将打理。末将麾下校尉冯远之父便是兵部主管军需调拨,只需稍加暗示,这不到万人的口粮冯大人定不会过问。”

    华长风听了不禁对孟德起道:“统领大人,末将觉得此事可行,吕问天若是接下这笔粮食,依他的为人定不会再轻易滋事。”

    孟德起却怒视他一眼,冷哼了声并不作答。

    华长风一时不解,蓦然瞥见王明泰在一旁笑得也有些不怀好意,顿时醒悟过来,这楚铮方才明明就是在出言试探,自己却不经意间顺着他的口气只提及军粮,而把衣物之事抛在了一爆明眼人一看便知自己定有所图。

    王明泰强忍住笑意,说道:“末将亦觉得华将军和楚将军滇议可行,请统领大人定夺。”

    孟德起沉吟不语。

    一亲兵校尉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将封密函举过头顶,单膝点地禀报道:“统领大人,京城有急报到,十万火急。”

    众人都是一惊,华长风快步走上前去,从那校尉手中接过密函呈于孟德起。孟德起挑开火漆取密函,匆匆看了眼登时脸色大变,对那校尉说道:“你退下。”

    那校尉退出帐后,孟德起沉声说道:“华将军,传命各大营,密切注意突厥和西秦大军动向。另,全军戴孝!”

    “什么?”

    孟德起看了三人一眼,缓缓说道:“皇上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