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斗茶雅俗(上)

作品:《宝路天行

    说到茶,很多人都知道,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母系社会晚期,也就是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了,不过斗茶的历史就没有那么久远了。

    这种习俗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后来在宋代盛行一时,称为斗茶。

    因为在宋代时期,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地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术语叫“相差几水”。

    “之所以会有斗茶的产生,除了贡茶制度的影响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田老说完,卖了下关子,喝了口茶,还故意闭上眼睛,品了品,看得孔四直翻白眼。

    在宋代以前,我国的茶道还是以煎茶道为主,而到了宋代,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等等!这还是茶么?不跟芝麻糊的做法一样?”吴晨皱了皱眉头,他是喝惯朝山功夫茶之人,讲究个茶色清澈,像这样搞,真跟南方黑芝麻糊一样了。

    “呵呵,少见多怪!现在有不少地方的‘茶’还是这种糊状的呢!”田老哈哈一笑,也不多加解释,继续给他们普及斗茶的习俗。

    在当年,凡是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黄老拿出来的这幅《斗茶图》,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充满生活气息,全幅共画有五个人物,人物旁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怀中。

    整个画面结构紧凑,动感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中的人物,看起来就知道不是什么高官显贵,而是民间茶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斗茶之风的普及程度。

    吴晨对字画最是没有研究,更不敢轻言,转首见孔四一副大咧咧的样子,也看不出到底是看懂了还是不懂,徐少东却是一脸皱着眉眼低头不语,脸有迟疑之色。

    “怎么了?”吴晨轻轻碰了一下徐少东,要论真才实学,自己这个新人,还有孔四这个二道贩子,可都不是徐二的对手,人家正经是师出名门!

    “奇怪,这张画好像是赵孟頫的吧,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过。怎么这里又出了一张呢?不会是后人临摹的吧?”

    徐少东正在出神,回忆画作的细节之处,被吴晨碰了一下,就对他解释了一下,声音不脯但是厅里很静,大家却都是听到了。

    吴晨听得心里一紧!赵孟頫这种出现在中学历史书的大师,他也是听说过的,但这不是他震惊的原因。令他震惊的是,徐少东这么说,实际上就是在质疑此画的真实性了!要知道如果原画存在于不管那边的故宫博物馆,外头再有一副一模一样的,这结果,不言而喻!毕竟书画不是瓷器玉器,还能有一式多份的。

    “你的意思是……?”果然李老听完,也是皱吧着眉头,宋代一些大家,他也算熟知,如果说范仲淹、苏轼等人,是以诗歌表现斗茶的实况,那么,历代画家则是以绘画来为斗茶“写真”。

    最早表现斗茶的画家,当数刘松年,而最著名的则是赵孟頫的《斗茶图》,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斗茶场景。

    这赵孟頫本是宋朝的宗室,在宋亡之后入仕元朝,虽身居高位,但故国之思时时不能忘怀。他的一些画作,描摹的是宋代兴盛一时的事物,也算是曲折地抒发自己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人事景物的感怀,这幅《斗茶图》也是这样背景下的一副作品。

    但是赵孟頫的《斗茶图》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算是传承有序的,除非是被盗,否则不可能出现在这里。作者言吾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