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威海卫

作品:《晚明

    威海卫,在登州府宁海州文登县境内,离登州三百二十里,设立于洪武三十一年,将文登县辛汪都三里东北近海处划出,取“威震海疆”之意,得名威海,算是较晚的一批卫所,下辖左前后三个千户所,只有三千多人,远少于一般卫所的五千六百人,永乐元年修建卫城,城周六里十八步,高三丈,宽两丈,护城河宽一丈五超深八超规格比起蓟州和天津就小了许多。

    一艘福船和一艘朱印船绕过青岛、黑岛,停靠在威海卫城外码头上,宋闻贤、陈新刘民有等人下船后经过较场,大摇大摆进了城,一路所见的士兵几乎就不叫士兵,没有一个穿着整齐的衣服,后世的乞丐都比他们穿得好,歪歪扭扭的拿了把缨或镗钯,缩着手脚躲在城门背风的地方吗,街上有些店铺,行人稀少,一副冷清模样。进城后刘民有就带了几个士兵去买粮食,作为开拓阶段的口粮。陈新和宋闻贤则直接去威海卫指挥使官署

    因为现在是到登莱巡抚管辖的卫所,宋闻贤手执巡抚的手札,下来就是领导,陈新便只能暂时充当下属,落后半步在宋闻贤身后,到了东街的威海卫指挥官署。

    一名挂着鼻涕脏兮兮的卫兵上来盘问,宋闻贤拿起架子,看都不看那卫兵:“我乃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登莱东江孙大人属下参随,此来有重要公务,叫你们指挥使出来。”

    鼻涕小兵一听是登莱巡抚的亲随,惊得张开嘴,那两筒鼻涕差点滑进嘴里,他马上用力一吸,把鼻涕又回收进了鼻腔,然后跌跌撞撞的跑进了官署,不一会叫出来一个中年商人模样的人来。他一见宋闻贤就作揖打躬的行起礼来。

    “这位不是宋先生嘛,先生还记得下官否,下官是威海卫指挥同知王元正,两年前前往拜会李大人,便是先生接洽的。”

    宋闻贤看了半天,没想起来,这些卫所官人太多,有些几年才来一次,随口道:“原来是王大人。”

    王元正连忙把两人让进去,进了二堂后,请宋闻贤坐了上位,殷勤的安排人端来茶水,陈新知道官场规矩,虽然自己有后台,但王元正毕竟是同知,比自己高了好几级,在右侧下首坐了。

    宋闻贤喝口茶后,问那王元正:“王大人,我此来有一封孙大人手书,要亲自交给杨指挥使,不知杨大人何在。”

    王元正一听有巡抚大人手书,连忙道:“方才已经派人去请了,杨大人这几日身体不适,一直在调息。”

    这些卫所官平日事情不多,不来上班也是正常,连这个王元正也是一身常服,可见平日上直多随意,据宋闻贤打听的消息,威海卫实授的,除了掌印指挥杨云浓之外,还有两个同知和四个指挥佥事,分理屯田、验军、营、巡捕、漕运、备御、出哨、入卫、戍守、军器诸杂务,平日各司其职,到了明末的时候,营戍守之类早已停了,军户都是农民。

    王同知态度恭敬,宋闻贤也只好等着,他闲着无事,问王元正道:“上次一见已隔两年,不知同知大人在威海卫现在分理何事。”

    王元正站起来回道:“下官分理屯田和漕运。”

    “嗯,海上来的粮船眼下倒不多了,那王大人的事务,主要便是屯田了。”

    “宋先生明鉴,江南来的遮洋船确实不多,每年不过运三万多石,一般也不在威海停靠,若是遇到飓风,才在庙前海口暂避,一向事也不多。倒是屯田事务繁杂,下官皆是这类事务缠身,少了时间去拜会登州各位大人。”

    宋闻贤看了陈新一眼,陈新对他微微点一下头,宋闻贤会意后对王元正介绍道:“王大人,这位陈新便是上次垛集的军户,宁锦之战截杀建奴细作,因功升为百户,巡抚大人十分赏识,做主让他纳级为千户,以后便要安置在威海卫。”宋闻贤现在代表巡抚衙门,也不说要王元正关照的话,他有巡抚的手书,言语中再把陈新抬高一些,王元正便知道该怎么做。

    威海卫出具过陈新的纳级文书,王元正知道这人是钟道台安置的,现在巡抚大人也写了手书,背景很雄厚了,他也不顾官场体统,站起身来对陈新一躬身道:“原来是陈千户,日后屯田上若有什么难处,只管开口,下官定当尽力筹措。”

    陈新还是按官场规矩,跪下对王元正道:“下官初来咋到,许多不明之处,还请王大人多多指点。”

    陈新自然知道书信里面不外乎是赞扬自己的,然后要杨云浓酌情安置,虽然不会说什么优待的话,但专门写来信件就是表明了态度了。杨云浓恭敬地看完书信,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

    他把书信再小心的装好,双手放在茶几上,才抬头看着宋闻贤,“两位大人在信中都一致称赞陈千户,下官这心里真是感激啊,两位大人能把这么强干的虎将派来威海卫,实在是下官之幸。”

    陈新连忙客气一番,这位上官看来也不好对付,书信和口信都带到了,他满口赞扬,没一句有用的。陈新不好说话,宋闻贤当然不容这位大人打哈哈,直入主题道:“方才在下跟王大人也说过,陈千户和他的手下都是海上雄兵,两位大人把陈千户安置于此,并非有何私心,实在是为防建奴细作浮海而来,在我大明腹地兴风作浪,这层意思杨大人应当是懂的。如何安置好陈千户和他的手下,便关系到这海上巡防的实效。”

    “还是宋先生说得透彻,下官必定安置好。”杨云浓小眼睛转动几下,他其实没太明白两位大人安插陈新的意图,捉建奴细作的理由只是骗小孩子的,这威海卫又非要地,况且现在辽东沿岸小岛都在东江镇控制下,建奴又没吃饱了撑着,跑来威海干什么,他最后估计是江南海运粮船的夹带太多,两位大人要来分一杯羹。

    那王元正乘机过来说了陈新的情况,杨云浓还是一副平和的表情,看不出什么心思。

    杨云浓看着陈新问道:“陈千户既然是海上巡查,那便一定要靠海安置,以便停泊船只,我威海卫有几处良港,两处面朝辽海,两处面朝东海,看陈千户愿选何处?”

    “下官职责是巡海防奴,便朝辽海一方好了。”威海卫城便面朝东海,若是在这附近就不太方便,北方的海岸和卫城稍远,中间又有两座山,位置更好一些。况且威海卫城前面锚地的避风性能一般,虽然有刘公岛作为屏障,但从南北两个自然水道过来的东风和东北风无法躲避,且受东海波浪影响较大。所以陈新选择面向辽海一方的锚地。

    杨云浓与王元正商议后对陈新道:“向辽海有两处不错的港口,一处叫石岛港,一处叫麻子港,离卫城大致十里。只是这住所和田土……”杨云浓也露出些为难的神色,田土实在没多余的。

    宋闻贤皱起眉头:“陈千户是实授百户,孙大人是再三叮嘱,不可寒了天下义民之心,杨指挥使无论如何要拨些人口,另外若是无住所和耕地,这一百多人如何安生。”

    杨云浓忙解释道:“宋先生,眼下军户逃籍甚多,上次办了纳级文书之后,我多方腾挪,也只能分出二十户,北边那两处港口附近田土出产甚少,倒是也能分出一两千亩来,就是怕收成少了,不如陈千户的意,不过这两处出海,鱼利颇丰。”

    “哦。”宋闻贤眉头稍稍舒展一点,做戏做得差不多了,他跟陈新对一对眼色,“既然是条件所限,也怪不得杨大人,住所可以自己造,不过此处少了田地收成,还请杨大人酌情减少些分派。”

    杨云浓知道宋闻贤意思了,只差一点就可以把这事办妥,反正这些人是多出来的,又有这么强的后台,他也没想从陈新身上捞到多少好处,“下官省得,那春税秋粮就不来扰陈千户了。”

    宋闻贤补充道:“陈兄弟人手不够,这春秋两季的班军……”

    杨指挥使爽快道:“也不扰陈千户。”,他表面上爽快,其实心中还是心痛,每年威海卫出的两季班军也是让他烦恼的事情,山东处于内地,一向就不是九边的镇戍制,战兵很少,但朝廷并不打算让山东无所事事,每年春秋两季,就要山东各卫所派出班军到蓟镇,这些人都打不了杖,主要去打杂的,宁锦防线修乌龟壳那些苦力基本就是这些班军,饷银很少,路上的粮食还得自己负责,是山东各卫所的沉重负担。宋闻贤这个老麻雀用田地把自己堵死了,不但要忍痛放弃这百十号人手,反而还要搭进去二十户。

    宋闻贤和陈新来之前商量过,陈新眼下官职低,人手少,能捞点地就种,没有地就把负担减少,能多点时间练兵和搞海贸,特别是这个班军,一定要推掉,好不容易招来的人,岂能拿去做苦力。

    宋闻贤看事情如此了结,也算不错,当下浮起笑脸道:“那就烦请杨大人早日发下田契,拨些耕牛农粳这些人也就安心了。”

    杨云浓知道躲不过,这些农具反正不是他私人的,给一些也无妨,他转头就把这事推给了王元正,大声吩咐道:“王大人你分理屯田,陈千户所需耕牛种子农粳你要全力筹措,不可误了他们耕种。”

    “这……下官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