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名臣周处

作品:《五胡贼猛

    岁月洗刷记忆,时间可以淡忘一切。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周处的谦恭有礼终于获得了乡亲们的谅解。

    浪子回头金不换。周处的好名声很快传到了州府。对于改邪归正的道德模范,各个官府都非常重视,纷纷派人他到里做官,给社会上的坏蛋们做个表率。周处经过了母亲的同意,做了吴国的东观左丞,以后官至无难督。

    无难督又称无难监,东吴特有的军队职官,统帅无难营。

    吴国灭亡后,作为前政权的高级官员,周处成了晋国的阶下囚。等到了刑满释放,回家种田务农。现在晋国的高级,前魏国大臣王昶的儿子王浑受命管辖江南故地,在建邺的旧皇宫举行宴会,周处参加。

    或许是酒喝多了,王浑就变得有些张扬,拿周处开涮:“吴国灭亡了,难道您不觉得悲伤吗?”

    周处博学多才,脑筋急转弯很快,哪能吃这个暗亏,毫不客气的挖苦说:“汉末天下三分,您的魏国灭亡于前,我们吴国灭亡在后。要说亡国之恨,哪里是周某一个人的事。”

    这话说得堵人,就是号称铁嘴的庞统也不一定喘过气来。王浑当时就傻了,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恨不得扇自己一个耳光,唯有举手表示歉意,以示再不敢得罪。

    是夜明珠总会有发光的时候。不久,西晋朝廷听说了周处的好名声,他到朝廷做官,任命他担任新平太守的职务,随后转任广汉太守,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因为多年战乱,政治环境恶劣,上一届长官忙于战争,很多民事案件没有得到处理,最长的达到了三十年,有的当事人都不在了。周处走马上任以后,亲自审查陈年案卷,遇有疑难问题,亲自到民间调查,直到水落石出,数十年积存的旧案一扫而光。因为周处断案公允,人民送他青天称号。

    在任上没有多久,楚地的封国招他做内史,朝廷征召他为散骑常侍,跟从皇帝,参与机要。两份任命令同时到达,谁都以为他会到朝廷任职,做一个有名声有权利的京官,而且提拔的机会更多。但出意外的是,周处竟然选择了出任楚地内史。

    所谓内史就是封国内的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郡守。如果还不清楚,可以参照现在的市长,不过,那时可没有市委书记分权。

    实际上,周处淡泊名利,他需要的只是一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而已。在楚地内史任上,周处济危扶困,打击当地的流氓黑恶势力,因此名声鹊起,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戴。不久,被朝廷提拔为权力很大的御史中丞,专门监察郡国行政。

    这个兔崽子注定是尾巴长不了,自己家的产业遭受了如此大的危机,不仅自己不干正事,还在陷害为自己打工的优秀员工。纨绔子弟做到如此程度,也算前无古人了。可惜的是,司马家的败类,不是仅仅这么一个。

    在领导的公然陷害下,一代名臣和他的弟兄们陷入了死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处口占一首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这一首诗作得不怎么样,起码没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激扬壮丽,但同样表露了大丈夫的激扬情怀。意思就是说,率军征讨边塞,往事不堪回首,风中摇曳着蒺藜和藿香,闻到了高粱和小米的芳香,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

    这是一个饿着肚子的诗人的故事,吃饱了谁也不会歌颂高粱米。混蛋的司马家兄弟,人家为你家打工,你却如此算计,这个朝廷不灭亡,简直没有天理。老天爷是睁眼的,所以,司马家兄弟都没有善终。

    周处的军粮吃尽了,唯有速战速决,死中求生。他率领军队拼死杀入齐万年的大营,战斗从早晨开始,一直到月上柳梢头。晋军在主帅忠义的感染下,人人奋勇,斩杀敌军过万,吓得齐万年心惊胆裂,如果不是小弟们太多,早就跑他娘的。

    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直到晋军的强弓拉断,箭矢用尽,战刀砍断,晋军没有后退一步,仍然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

    晋军赤手空拳,已经没有再战之力。这时候任何的坚持,都是无谓的牺牲,左右的小弟劝说领导周处撤退:齐万年已经丧胆,绝对不敢追击。

    周处已经打定了舍生取义的主意,因此按剑斥责说:“这正是我授命效忠的时刻。自古以来,良将领兵有进无退,我身为大臣,以身殉国,不是死得其所吗!”

    周处在战斗中牺牲,时年六十二岁。他所率领的五千名战士,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于沙场。可见,只要领导以身作则,群众自然齐心协力,领导光想着自己,谁卖命就是傻子。

    虽然周处英勇殉国,但是,经此一役,齐万年已经丧失了勇气,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流寇。自古以来,流寇就没有能够成功的。

    战后,朝廷为周处的忠勇所感动,追赠周处为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赏赐了大片田宅。无偿的供应给他的母亲医药、酒米,在京城颐养天年。

    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周处的子孙继续将老爹的英雄故事发扬光大,十几年后,在江南危难之际,周处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晋王朝为表彰其功,将他的家乡更名为义兴郡(今江苏宜兴市城区)。

    可见,忠义无私的人,在哪个朝代都会受到尊敬,自私的人在什么时候都会受到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