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李特起义

作品:《五胡贼猛

    在辽阔的关西平原,西晋步兵和氐族齐万年的骑兵了旷日持久的战斗,血腥的战斗持续了四年。双方的军队都是窝头踩扁了—不是什么好饼。打仗捎带着抢劫,致使美丽富饶的关陇残破,十室九空。

    有人祸必有天灾,这是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共生现象。老子曾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在燃烧的战火之中,关中地区爆发了各种自然灾害,蝗虫到了让人不相信的地步,“草木牛马毛皆尽”,除了人的脑袋,带毛的就不剩一个。蝗虫过后就是旱灾,百日不见雨水,沃野千里的关中赤地千里,土地龟裂的就像八卦图,没有水分滋润的土地是荒漠,导致粮食产量锐减。

    农民还没有从饥饿之中缓过劲来,接着瘟疫开始。死神在关中大地游荡,死亡几何般向四周扩散。

    早在一九五五年,我国医史学家范行准就在《预防医学思想史》中提醒人们注意瘟疫在改变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传染病足可亡国,罗马亡于疟疾,埃及亡于血吸虫病,也有金、明两个朝代亡于鼠疫。”这些断言有些危言耸听,反正我不信。你信吗?你真傻!一个朝代的灭亡,最终是人类的选择起到了决定作用。谁要是证明李自成和张献忠是老鼠,那可是振聋发聩的事,虽然这两个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瘟疫是人类看不见的杀手也是无情的事实,助长了国家衰亡的速度。

    天灾人祸接踵而来,搞得民不聊生。劫后余生奠水、扶风、阴平和武都等关陇一带的郡县,十多万百姓没有了生活来源,只得背井离乡,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四川是天府之国,气候温暖,人民富足有饭吃,因此,流民潮水般涌进四川,希望在异地他乡找到一口吃的。

    蜀地险阻,蜀道艰难,没有英雄主义支撑,谁也爬不过那一段连绵数百里的山路。巴氐的大豪强李特兄弟也在逃难之中,他在经过剑阁的时候仰天长叹,深为蜀汉刘禅拥有如此险关而束手就擒惋惜。

    蜀道艰难,是因为横断山脉横绝了南北交通。蜀地自古闭塞,只有一条小道和关中连接,出来进去都不容易,因此没有受到八王之乱的破坏,形势较中原好得多。涌进四川的民众,散居各处,为豪强地主打工维持生计。

    这样的苟延残喘的日子也没有维持多久,益州刺史赵廞奉朝廷之命,让这些流民限期返回家乡,否则格杀勿论。

    水是家乡净,月适乡明。人是最离不开故土的人民,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离开家乡都是蝗虫和兵火逼的。家园残破如此,回去就是死路一条。而今寄人篱下,想被剥削做一个奴隶都不行,天下哪有这样不顾人民死活的!

    人民的怨气一旦得不到释放,就有阴谋家趁火取栗。这时,巴氐人李特而出,充当人民的代言人,与官府交涉。李特很有谋略,懂得收买民心的作用。史称,流徒之中,“道路有疾病穷乏宅特兄弟常营护振救之,由是得众”。

    因为实力的扩大,更因为看透了朝廷外强中干的本质,李特兄弟已经有了割据巴蜀的野心,不甘心被遣返,因此站在流民的一边。他们要求官府将遣返流民的日期延后,等候秋收之后,人民分得了佣工的粮食,然后流民自然回乡。在向请求的同时,李特还准备了革命的一手,在绵竹建设大本营,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民安居。流民缺的就是一个家,少的就是一口吃的,仅仅一个月时间,李特兄弟的营地就有两万流民归附。

    李特出身于世家,管理人民有一套,以兵法布勒部众,将这些杂牌军分为两营编制。李特率领主力自居北营,兄弟李流率领一些小弟居东营。

    李特兄弟的实力膨胀迅速,引起了益州刺史罗尚的警觉,他一方面安抚流民:正在奏请朝廷允许流民安居,大家放宽了心等一等,朝廷是不会忘记天下子民的;一方面暗中整顿军队,准备以武力消灭李特兄弟的力量,劫夺流民积累下的财产。

    罗尚趁火打劫的功夫估计是石崇教的,人在这方面总是学得很快。问题是,打劫得看清火候,碰上硬茬子可没有好果子吃,这个功夫罗尚还差得远。

    李特兄弟的代表阎式在谈判时察觉了官府的异动:运粮的大马车源源不断的向绵竹方向进发,车轱辘的动静震得耳朵生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在老子穿开裆裤时就知道。

    阎式深知刀兵凶险的道理,不想打仗,因此委婉的警告官府:“弱而不可轻宅百姓也。现在一再要求而官府置之不理,众怒难犯,恐为祸不浅!”

    罗尚是一个阴险而愚蠢的政客,根本没有听出阎式话语中的钉子,打着哈哈送别了阎式。

    李特兄弟得到了阎式的报告,心里十分气番你丫的暗算老子,还当老子是个傻子,老子就祸害你个娘希匹的。

    果然,罗尚派出了三万大军,夜袭绵竹李特的大营,企图将流民一网打尽。然而,李特兄弟早有准备,军队环形布置,犄角相连,应战,将官军打得大败。

    罗尚偷鸡不成蚀把米,主力被消灭殆尽,只好龟缩到成都苟延残喘,等候朝廷的救援。

    打了胜仗的李特兄弟名声鹊起,四方走投无路的流民纷纷赶来投奔,李家兄弟的实力迅速扩大。为了收买人心,李特兄弟与流民约法三章,赈济贫困,优待读书人,竖起了义旗,李特自称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大将军。经过短暂的休整,李家兄弟拥兵数万,公开和朝廷叫板,流民起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