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提升业绩

作品:《民国之纺织霸主

    杨家是个外来户,在武进也没什么亲戚。正月里,也就是买了一些礼品给杨浦村的叔叔婶婶们拜年。

    在刘伯刘三福家拜年,刘虎还是老样子,总是唠叨在三阳泰没意思。听人说上海滩很热闹,又嚷嚷着要到上海滩这个大世界闯闯,让刘三福好生恼火。

    杨邵文给了刘伯每月1元的船舶租赁费,刘三福听说他买卖做得颇为顺利,也就没过多推辞。他也答应,帮助杨邵文照顾香香。闻听杨邵文要再租船,在这行干了多年的刘三福很清楚其中的门道,主动要求帮他联系。杨邵文自然是求之不得。

    正月初五,杨邵文重新起小舟,沿河收布。

    同船的还有杨邵明。新船还没有到位,几个弟弟妹妹也要熟悉业务流程。这几天,他们三人都要轮流跟着杨邵文学习做买卖。

    买卖不怎么好,应该说是很清淡!

    同船的杨邵明很泄气,一天辛苦下来,就没做成功几笔买卖。“哥,你是不是骗我们的啊。卖布的人这么少,怎么可能每月赚到30元?”

    今天一整天只收了4匹布,也就赚了1角多钱,这与大哥宣称的每月30多元收入相差甚远。

    “咱们做买卖,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抱怨!”

    趁着晚上的闲暇时间,杨邵文抓住一切机会教育自己的弟弟。“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大哥去年一开始也没生意的,但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改正,最终还是打开了局面。所以,你遇到问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然后去着手解决。”

    杨邵明点点小脑袋,接受大哥的教育,随即便开动脑筋找原因。

    “我觉得,咱们这买卖开张但早了。很多人都还没走完亲戚,应该还没开始织布,所以也就没什么布卖给我们。”

    杨邵文点点头表示赞许,虽然是个很浅显的理由,但小孩子嘛,还是应该多鼓励的。

    “还有吗?”杨邵文进一步引导弟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还有……”或许是对他有些难度了,杨邵明皱着一张小脸,苦思良久也无甚头绪,颇为苦恼,杨邵文也不去催他。

    大约一盏茶时间后,杨邵明有些不敢确定的说道:“年尾,因为要准备过年,村里的织户一般都会积下很可观的布匹出售。节后,织户的库存则大多都被清空了,所以我们现在才收不到什么布。大哥上个月能赚到30多元,那是特殊情况,不能当做平时的参考的,对吗?”

    “玉华,你单独经营一条船,我别的倒不担心,就怕你在外面遇到歹人。”杨邵文颇有些骄傲的说道:“瞧我们玉华,那么漂亮的姑娘,肯定会遭人惦记。你记着,万一遇到坏人,千万别逞强,要赶快拉着邵明跑,只要跑到船上,你就安全了。”

    杨玉华觉得这个主意不怎么英勇,不过大哥拳拳爱护之情她还是能体会到的,点了点头同意了。

    “大哥,我们为什么不一起经营日用品买卖啊?”她看船上给村民们带的日用品很多,就起了干脆一同经营日用品的心思。

    “要是这么一来,可就乱了主次了!”觉得说得有些笼统,杨邵文更加细致地解释道:“经营日用品我们只能减少村民们赶路之苦,经营花纱布,我们还能免除村民现金积压的苦恼。我们运营资金有限,船的空间也有限,势必要选择利大的买卖。你也看到了,我选择的日用品,一是占地小,二是价值低。说到底,这不过是个促销的小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花纱布的买卖服务。”

    “促销?”这对杨玉华来说,是个新鲜名词。

    “对,促销。我们每匹布的毛利为三分钱,大约是一成的毛利率。玉华,你觉得咱们这个毛利率怎么样?”

    “当然是很合理啊!咱们撑着船,走村串户,就赚个一成的毛利率,那还不是很公道吗?”

    杨邵锡了哑然失笑:“你倒是角色转变够快的,马上把自己看做花纱布店的老板了。以前花纱布店收货价低个一两分,我可是经常听见你背后骂娘的。”

    杨玉华有些不好意思,想一想还确实如此。事实上,杨邵文一开始也觉得10%的毛利率很低了。但深入了解后,还是对织户们为区区三分钱的犹豫感到了部分理解。

    “织户织成一匹布,原本只能卖3角钱,去除棉花的价钱,每匹布只能净赚1角3分。这当中祛棉籽、松棉花、除杂质、搓棉条、纺棉纱等等到最后织成土布,历经数道工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在他们看来,我们只是撑船过来运一运,就要走三分钱的利润,很多人觉得太贵,也是可以理解的。”

    杨玉华默默点头。几天前她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每天起早摸黑,就为了每月几角钱的收入。三分钱的利润,她绝对会锱铢必较的。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要想打开局面,就必须打消她们被占便宜的心理。怎么办?只有让她们觉得,她们也赚了我们的便宜,这才能让她们心理平衡。说起来,这些日用品只是占了我们船只微不足道的一点地方和些许流动资金。但却打开了这些保守的织户的心,又增加了我们花纱店的口碑,何乐不为呢?”

    杨玉华细细咀嚼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与增加的花纱布买起来,这点日用品的小利润又哪里需要放在心上。促销,果然是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杨邵文其实也是生意场上的雏儿,但他来自于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商业技巧多少听过一些。他人也不算愚笨,花点心思琢磨一下,买卖自然做得顺当。

    随着农村织户的陆续开工,更主要的是,杨邵文每天根据织户生产情况而精心规划的行船线路慢慢发挥作用,杨记花纱布店每天的交易量节节攀升。

    光绪二十一年,杨邵文在新年第一个月的收入达到了28元,真正做到了淡季不淡。而且,他每天的交易量增加的相当显著。小小的杨记花纱布店注定会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