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及思想罪

作品:《公元1282

    学术界公认《水浒》成书在元末明初。而在宋代晚期,宋江等三十六人纵横河朔的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元代已有人编写宋江等人的杂剧,在戏台上演。施耐庵等人根据民间传说,进一步整理、润色、创作而成《水浒传》的结论,应当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那么,《水浒》中一些场景描写,一些社会背景的描述是忠实于宋代的历史状况,还是作者据元明之际的社会现实加工而成的?或者两种状况都有?宋江在杀阎婆惜后,通过运动官司已经被从轻发落,刺配江州。他最终被判处斩首而被晁盖等人劫了法场,上了梁山的根本原因是浔阳江头题写反诗。蔡九知府等人判处其斩首并未涉及到前罪,——杀阎已被处罚,看来一事不二理之原则当时似乎也有。那么单就题写反诗这一情节,宋江是因言获罪,他遭遇到典型的"文字狱"。

    历史上宋江因为"文字狱"而上梁山的到底是否为事实,今已难以考证,宋代的《宣和遗事》已有《宋江杀阎婆惜题诗于壁》,那么宋江获罪是因为"杀阎"还是"题诗"呢?而《水浒》中已经把两个情节完全分开,历史上读书人因言获罪的事例举不胜举,因此施公将此情节作为宋江最终落草的直接原因,是很有典型性的。我们今天将宋江的一首《西江月》,一首七绝来做文本分析,这无非是一个有抱负的能吏,遭遇人生的打击,发泄满腹牢骚和怨恨,表示了对社会不满,对他曾效忠的大宋王朝不满,但罪不致死。这要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完完全全是个言论自由的问题。"自幼曾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逐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两首诗词还不如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起开"那样直白。

    《西江月》前六句叙述自己空有权谋、壮志不酬而虎落平阳的境遇。后两句是在发泄不满,可是"报怨仇"和"血染"没有特指,不是说要杀掉大宋皇帝取而代之,也不是说要杀死江州的官员。他说的"血染"无非是对自己流配所表达的愤怒之情,就像某些妄人受了欺负,不服气地说:"老子将来发达了,将你们全部杀掉"一样。宋江没有"血染浔阳江口"的任何行动,包括纠集团伙、准备武器等等,完全是酒后思想的流露,但思想怎能有罪?

    "敢笑黄巢不丈夫"也是一种艺术手法。也许可以说宋江佩服犯贼黄巢,有学习黄巢的意愿,但也仅仅是意愿而已,据此就判定宋江要推翻现政权,要行凶杀人完全是凭判案官员的主观意志的陷害。宋代的文字狱不若明代残酷,因此蔡九当初并不当回事,"量这个配军,做得甚么!"当黄文炳将宋江和童谣联系起来,昏庸的蔡九才警觉起来。立功心切的他哪管宋江有没有犯罪的事实?本知府说你犯罪你就是犯罪。

    至于和梁山强寇结连,是戴宗传假信事发后的事情,可在此之前,宋江已进了死囚牢。2000余年的帝制社会中,言论的禁锢是越来越紧,文字狱也越来越严酷。而且在一个越是开放越是强大越是自信的王朝,言论越是自由。汉代的史马迁因给李陵说情被yan,将转变为创作,愤而做《史记》,里面有许多对汉高祖和汉武帝不恭敬的言语,而且对高祖的死对头项羽评价很富李隆基爬灰,搞了自己的儿媳妇杨太真,这可是大唐王朝的A级国家机密,可白居易那厮竟将这段糗事编成歌谣,传唱宇内,说什么:"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说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礼部不但没有发戊下,禁止炒作这首诗歌,而且当时的皇帝看了后,还很欣赏白居易的才华,白居易悠哉游哉享尽富贵。要是搁在明清,太史公和白香山肯定被杀头,说不定还要株连九族。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不满,被贬至湖州,按当时的规矩向皇帝上表称谢,里面有:"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等句。朝中章惇、蔡确等人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这章惇原是苏轼的同年兼朋友,大概因为嫉妒苏的才气,变成了陆虞侯那样的人。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黄文炳",举东坡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攻击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还从他的其他诗文断章取义来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自谦读书很多但对治国的"律"不熟悉,无法辅佐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这种用法已有成例,杜甫就说过:"致君尧舜上"。"黄文炳"们指控苏轼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写《梦溪笔谈》的沈括又不甘寂寞地溜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惇等人便以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黄文炳"氓击说:"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指控几乎要了苏轼的命,"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苏东坡在狱中饱受与体罚,和他同时下狱的官员后来回忆,苏东坡被殴打时的哀号整个监狱都能听到。

    豁达的东坡以为这次死定了,写下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实为托孤:"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残酷的文字狱让学通儒释道的大才东坡也有"心似鹿"、"命如鸡"的恐惧感。诗写罢,狱吏按惯例,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不禁为他的不世才华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被东坡攻击过的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凭王安石这种胸襟,千年后都值得后人崇敬。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江没有东坡的名气,也没有功名,他的生死一个小小的知府就能决定了,所以他也就没有东坡的好运气了,只等待他的晁盖哥哥来救命.

    在帝制社会,文字的禁忌往往只针对皇帝和皇族,范围有限,民间讽刺当地官员的文字歌谣不少。而后来当禁忌针对特定的组织时,范围就广了,因为声称能代表某组织的人太多,你无意之中也许就"题写了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