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用银子砸出来的实验...

作品:《民国战神

    西北军成立实验师,这是沈凝云十分上心的,实验师的士兵全是其他师里调来的老兵、精兵。

    上等兵数量就占到了实验师的二分之一,而且对文化要求比较脯那些士兵都是军中文化学习比较多的,这些士兵调入实验师,日后是要送进陆军讲武堂深造的,然后准备提拔为各级军官,将实验师的东西普及到每支部队中去。

    这个实验师在胡静林的主持下很快组建了起来,沈凝云并不直接参与实验师的管理,而是将战术训练交给胡静林去完成,而他主要负责亲军营的训练,同时负责研发新型军事装备。

    “实验师的技术革新,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炮兵,一个是航空兵,一个是步兵。又分为火力强化、战场通讯、侦查指挥、机动优化、战术演练(进攻、防御)、后勤补给六个领域。”沈凝云将实验师的建设计划移交给胡静林,胡静林看过这个计划后,不由心下惊讶,看来少帅并非是来镀金的,还是有点本事的。

    胡静林是1901年西北陆军讲武堂,并不是很清楚沈凝云这位西北少帅的经历,加上沈凝云这些年来甚是低调,很多事不需要他出面,因此在胡静林的印象中,沈凝云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这样的年纪想来是没什么能力。

    然而看到这个计划后,胡静林发现自己对这位少帅的印象有些不对。

    只是很快,让胡静林无语的是,沈凝云把这个计划交给他后,便将实验师丢给他了,平日里沈凝云基本上不怎么到实验师,也就是三五天才去巡视一遍。然后胡静林就集结士兵,高喊:“效忠少帅!”

    这方面胡静林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西北必然需要一个继承人,这样才不会乱,因此胡静林非常配合,在实验师大力倡导效忠少帅的思想观念。只是沈凝云这样不经常来实验师,让胡静林又开始猜测,少帅估计真是来镀金的。

    不过胡静林很快就发现,他又大错特错了。

    118部队在沈凝云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起来,这支部队装备了刚刚制造出来的防毒面粳以及芥子气。沈凝云对胡静林提出研究项目,那就是训练118部队的专业毒气战理论,要求118部队掌握毒气弹就地释放、空投释放、炮击释放技能。

    空投?炮击?

    胡静林有点晕,飞机上可以装得下吗?另外,毒气炮弹技术也还没有。不过沈凝云很快就又建立起了陆军航空兵团,这是西北军第一支成建制的航空兵,此前航空兵虽然已出现在了西北军当中,但一个师大多都是只装备十几架侦察机而已。

    航空兵团的编制为三个飞行大队,九个飞行中队,二十七个飞行小队,每个飞行小队装备三架飞行。

    目前空军还未成立,因为空军技术还未成熟,所以沈凝云暂时将这支部队编入实验师管辖,日后再成立空军。

    除了飞龙3型侦察机,西北飞机制造厂为实验师制造出了‘近1型轰炸机’,简称‘近轰1’。

    近1型轰炸机,载弹量为800公斤,作战半径300公里,可投掷航空炸弹。

    同时沈凝云还调来了一批芥子气航空炸弹、芥子气炮弹,这是西北军工业早就按照沈凝云设计的图纸制造出来的玩意。

    沈凝云还给了胡静林战术设想,然后由胡静林去实验和修改其战术。这些战术是后世的主流战术,不过细节上不够完善,时代也不是太一样,需要胡静林去摸索和修改。

    118师的训练目标,即是掌握芥子气的投放专业技能,从而在战场上可以对投放芥子气的航空兵、炮兵进行指导。即要熟悉投放手段,也要熟悉芥子气在什么样的风向、风力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如何防护毒气。

    航空兵团则是要进行轰炸战术、机场选择构建、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摸索。

    沈凝云与胡静林很快确定了分工,沈凝云负责装备的研发和配发,胡静林负责战术的具体训练和摸索。

    在军事装备的革新上,沈凝云除了为部队装备对外战争中可以使用芥子气,以及空军轰炸技术。同时还在研究新型榴弹炮和迫击炮。

    实验师的装备变化速度很快,成立一个月后,实验师又接到了一批新装备——汽车!

    ‘西风A01越野卡车’,这是一种载重量5吨的风冷式军用越野卡车,这种卡车的轮胎用上了西北轮胎制造业中最新技术,质量大大提脯抓地力更强,可以适应较为复杂的道路。不过轮式的自然是比不上履带的越野能力,不过功率大,速度较快。

    西风A01的出现,使实验师的作战方式发生了的改变,首先如果有足够的汽车,部队可以在无铁路的地区实现快速的就机动,并且可以用于输送作战物资,还能对火炮进行牵引。

    西北炮兵将在汽车的出现下,摆脱落后的畜力牵引。而此时世界各国,使用的都是畜力牵引手段。

    新型火炮方面,西北炮兵制造厂制造出了一种新型155mm榴弹炮,这种榴弹炮与之前使用的150mm榴弹炮不同,首先射程上更远,重量也有所减轻,同时仰角被增加到了75度。此时世界上的榴弹炮,仰角最大的也就是45度。

    45度仰角即可大出最远的射程,那么大仰角有什么用呢?

    当然是有用的,首先更容易进行隐蔽,可以更加靠近掩体。再则,可以通过仰角的调整,以及弹道的计算,将前后打出的好几发炮弹几乎同时(间隔3~5秒)掉在敌人阵地上。

    炮击的杀伤效果当中80%是前一分钟造成的,如果一门火炮可以将好几发炮弹几乎同一时间打在敌人阵地上,那么杀伤能力无疑增加了好几倍。这样还可以减少时间,进行一轮炮击后炮兵部队即可立即进行转移。

    根据这种155mm榴弹炮的性能,理论上只要作熟练,最少可以将4发炮弹几乎同时打在敌人的阵地上。

    第一批155mm牵引式榴弹炮装备实验师后,实验师即开始了战术训练。

    很多学生来到西北后还自主创业,更是为西北经济添砖加瓦。

    话说秋瑾被西北军情局特工救出后,在浙江乡下躲了几个月,也断了寻死的念头。因为她看到了西北的反清力量,已经渗透到了大大小小各个省份。

    在乡下期间,秋瑾一边联络光复会成员,一时间光复会在遭到重创后再次恢复过来。尽管浙皖起义死了一批骨干,但是大量的成员还是安然无恙的。如陶成章等人,都还没有被满清抓到。

    然而接下来的却发生了又一次巨变。

    因为满清抓了西北潜伏进新军的军官,西北军悍然发动了战争,在陕西一进攻,新军纷纷临阵倒戈,这让秋瑾再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既然新军士兵都分得清自己是汉人,那么满清的气数定然不长了。

    接下来的发展更是让人意想不到,西北军一路北上,以雷霆威势歼灭了满清禁卫军,然后攻入北京城,将满清的达官贵人,宗室成员都抓了起来,一个接一个抄家。

    尽管最后在列强的干预下没有成功推翻满清,但是却签订了《丁未北京条约》,西北军割据西北已成定局。

    热血沸腾的秋瑾随即起身前往西北。

    秋瑾坐火车来到甘肃,一路上看到的是显得与江南截然不同的黄土地,以及平原地带。平原的农业很繁茂,一路上都是绿油油的麦苗。不过那黄土地就略显荒凉,但是一路上铁路两旁经常能看到许多工厂,这是在沿海任何一个省都看不到的现象。沿海任何一个省份,都没有这么多的工厂林立在铁路两旁。

    西北的工厂规模,甚至是比日本还要多。前往日本留学过的秋瑾对此在心中有了明确的对比。

    同时还能不时看到田野中的拖拉机,以及边上道路上的汽车。

    火车上的乘客则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是其他省的商人,前往西北考察投资环境的。更多的则是各省的贫苦百姓。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的前往西北,有的则是有把力气的年轻人和中年人。

    秋瑾发现还有很多老百姓是之前来到西北的工人带来的,这些老百姓都是听他们说西北饿不死人,挣口饭吃容易才来到西北投奔张奎发大帅的。

    火车上,人们聊得最多还是西北的制度。

    “我们老百姓到西北去,从此就不再是什么大清子民了,而是堂堂正正的汉人。张大帅会把我们当亲人一般对待。就是乞丐到了西北,都有一口饭吃。到了西北,有力气的可以去干活,一个月可是有五块大洋。有文化的可以去公司和部门里面上班,或是进学校当个老师,那每个月起码是十块打底。要是没有工作,每个月还有救济粮和救济金领取,根本不用怕被饿死。”

    一名到西北当了两年工人的小伙子手舞足蹈的说道,所有工人都是一脸的向往,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这些贫苦老百姓们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好日子。

    当火车到了兰州,所有的人都下车了。

    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身份证,没有省份证的一律被安排到一边。接着第一件事就是剪辫子,自兰州学生游行之后,西北已不允许任何男性留辫子了,不管有什么理由。

    一根根的辫子被剪刀咔嚓一声剪了下来,然后仍进了箩筐里。

    接着是登记户籍,办理身份证了。每个人都能拿到一个临时户籍,具体落户到哪里,可以根据日后的工作或居住地点进行选择,在西北更改户籍比较容易,交一笔手续费就行了,手续费也不贵。

    在办理身份证的时候,会询问是否具备文化。有文化的分成一爆没文化分成另一边。接着就是体检,看是否有传染病。有传染病的立即送医治疗,一律都是免费治疗。通过体检的则拿着澡票到公共澡堂洗澡,如果没有衣物御寒,还可以领取一套棉衣棉裤棉袜,还有一双鞋子。

    不过这些衣物,料子虽然很足,但是都是走实用路犀做工比较粗糙,样式也不是很好看。

    接着那些前来西北的文盲群体就被带去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分配,很多都将重新坐上火车,被分配到其他城市去工作。

    就像是一条流水线一样,一道道的程序下去,这些老西北谋生的老百姓,便被分配到了各个城市进行工作。

    而那些知识分子,经过体检之后,则被直接送到了学校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再教育。这样的再教育,主要是给他绵输民族主义思想,以及教他们一些西北的法律、常识。半个月后进行一次考试,可以根据自己地长进行考试。

    可以当老师的马上分配到师范学校学习,来西北求学的学生,马上送到各所对应学校。来西北找工作的,则根据自己地长,可以到部门或公司去当文职人员,除了部门会主动吸纳一批外,如果是要到公司去上班,都要去人才市场应聘。

    秋瑾却是刚下火车,就有西北的人员开着汽车起来迎接,不过秋瑾还是兴致勃勃的看完了这个流程。然后才坐上车,前往酒店下榻。

    一路上只见兰州街头商业繁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街上的行人都显得很精神,远没有其他省份的老百姓那样的枯瘦面色,身上的衣服都是染色的服装,穿得比较简朴的知识分子,虽然依旧是一身长袍,但是长袍的布料都显得比其他省份高档。这主要是因为西北根本没有卖什么粗布的,这里的棉布上色后的销售价格并不比以前的粗布高多少。

    街道上更是显得十分干净,行人都很有秩序。秋瑾甚至在车里,看到了一些穿着汉服的学生。

    “想不在西北,竟是这样一番景象。”秋瑾不由心中澎湃的想。作者钧申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