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消失的巴库

作品:《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中将阁下,请您组织部队突围吧,敌人的炮火太猛烈了,市区三道防线已经全部告破,德国人完全是不顾城市居民的伤亡使用了地毯式覆盖炮击。”

    维勒安和日本人扯皮砍价的日子里,战争是不会停歇的,依靠前后围困夹击碾碎了苏军部署在南高加索两大重要隘口内的防御部队后,隆美尔和莫德尔的部队如同脱缰的野马锋芒毕露,把科兹洛夫的部队切割得支离破碎。

    激烈的爆炸,嘈杂的电磁杂音伴随着断断续续的惨叫,把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部内的氛围烘托地无比惨烈。每个军,每个师的防御阵地上的都传来了各种各样的坏消息,德国人的2艘‘的里雅斯特级’战列舰几乎每分钟就能向巴库市区抛出上百枚320mm高爆弹,成群的苏军NKVD战士直接在堑壕和碉堡内被炸得五脏碎裂七窍流血而死。

    “突围?他麻的我们往哪里突围?什么进攻性反坦克武器都没有,直接在隆美尔围城倒克部队面前撞死么?还是跳进海里游过里海?”

    科兹洛夫中将烦躁地掏出手,把眼前的几个接线员统统毙了,罪名就是“违反第《227号训令》关于‘决不后退一步’的指示”。

    在市区,FW-Ta400轰炸机群一刻不停地使用燃烧弹和巨型云爆弹撕裂着城市,这座石油城里每一寸可燃物都被点燃,烈焰风暴形成的局部窒息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憋成尸体,再把一具具尸体烤成人干、人碳。

    在一些燃烧弹不容易发挥作用的场合,德国人则在确认摧毁对方的一切通信设施后用轰炸机集中投放了沙林毒气弹,并且在此后再以燃烧弹洗地,把容易遇热分解的沙林毒气毁尸灭迹——反正,这座城市已经被突破了高加索山口的隆美尔上将的部队彻底包围了,包围圈内仅有的几个机场也全部炸为了废墟,科兹洛夫中将麾下一只蚊子都跑不出去,而且巴库作为一座石油都市的产业特征,也让德军攻城部队在进城时全部戴上防毒面具变得顺理成章——石油城市嘛,在油田和化工厂炼化厂被摧毁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可控的有毒物质的,不是么?为了士兵的安全,带个防毒面具再正常不过了。

    在维勒安的计划里,巴库这座城市也不需要有一只生物在战后活着作为人证。巴库,没有人证。

    战争开始以来,没有哪一座城市经受过的反复清洗如同巴库这样酷烈。因为维勒安部长很清楚——在这座170万人口的苏联第一大石油都市里,无辜的高加索山民和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只有20万左右,剩下的150万都是从沙俄时代起就因为石油产业的发展而移民过来的俄罗斯族人口,有石油工人,工程师,还有他们的家属和相关产业人员——就好像一个和谐教的自治粥在地下发现了石油后就会升级为地基市,巴库在旧时代曾经是阿塞拜疆的首都,但是在石油开发兴起后,外高加索被强制组合成一个加盟国,首都迁到了第比利斯,巴库则成了非俄罗斯人传统聚居地区中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城市。

    维勒安不会在乎多花一点弹药和毒气的钱就轻松屠灭150万俄罗斯族人的,至于那20多万阿塞拜疆人和波斯人,只能怪你们命不好了,反正你们到时候也是到真珠那里去的,没法到上帝那里告黑状。

    只有有证据的恶行,才是真正的恶行,美式文化教会了维勒安这一招,他就决定一生把这一招用足用透。

    “NKVD第171、173、174师的阵地都已经联系不上了,最后一次联系时,NKVD第171师表示全师仅剩1个步兵团的编制,第173师已经呼叫‘向我开炮’,目前应当已经全部战死。”电话里的噩耗,催命一样在科兹洛夫中将耳边响起,拖走了前面几个被毙的接线员的尸体后,后面接班的人倒是不敢再把下属部队请求突围的要求转达出来,但是损失该报的还是要报。

    “完蛋了,我们已经完蛋了。你们投不投降,我也看不到了,都完蛋了!”

    科兹洛夫夺过身边一个NKVD士兵的波波沙冲锋对着无线电室和电话室里面一阵猛扫,在弹匣快要打完的时候借着惯性把冲锋扫向了自己,五六颗子弹扎进了科兹洛夫肥胖的身躯,射得油膏飞溅,然后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身边督战的NKVD卫兵也没多活多久,两小时之内,这处巴库城内最坚固而隐蔽的指挥所也在德国人云爆钻地弹的攻击下灰飞烟灭。

    “没有别的了吧?那我就去办”

    看着阿米娜公主离去,维勒安在心中忐忑等待了半晌,觉得各方准备都已经充分了,蒋校长总不该再有什么推脱吧。

    ……

    “土耳其人已经收复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失地?德国人真的把德军攻下来的那部分格鲁吉亚土地也归还了土耳其?包括高加索油港巴统么?”

    “是的,委座。不仅德军控制的格鲁吉亚占领区刚刚被德国人通过密约归还给了土耳其,连苏联第一大产油城市巴库,这两天也刚刚被德军光复,而且立刻就被德军宣布按照所有阿塞拜疆领土的处置原则一样,归还给了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礼萨汗国王——只是在战争结束之前,其工业运作需要纳入德意志帝国的军备配给体系内,但是所有未来战争期间从巴库油田开采出来的石油,德国人都会作价购买而不是征用。这个问题这几天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博士已经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德国外交部和宣传部的口径也是一样的。”

    面对蒋校长的问话,何应钦恭顺地据实回答,没有任何增减或者回避,他知道,所有的决断,都必须由蒋校长亲自做出。

    “和德国人的合作,我这些年也是看在眼里的。不过,真的如同巴库油田那样的处置方式的话……莫不是‘首义者赏,末降者杀’?”

    “此事,么,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从现在的形势来看,估计不会如此。”

    “哦,敬之有何高见?”

    “我觉得,德国元首希特勒先生,对俄国人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变态仇恨,一个多月前被攻陷的圣彼得堡,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但是俄罗斯人死伤者足有数百万之巨。最近石油城巴库光复,各国女支者一周都没能进得了城——德国人宣传部的发言人对外宣布的是苏军为了防止德国人利用巴库的石油资源,在城破之前选择了焦土之铂把全城和油田尽数付之一炬,以致毒焰大张人不能近,全城两百万生灵无一幸免。”

    “敬之的意思是,巴库这场屠城的大火……”

    “虽然不能确定是否是苏联人放的,但是城内两百万人,又岂能全部和苏军的内务部队一样坚定一致?就没有溃散作乱伺机投降的么?如果德军在大火爆发后有心抢救城内的石油设施,趁机攻城扑灭大火的话,也不至于损失如此惨重吧。因此无论大火是谁放的,德国人宁可半年之内用不了巴库油田,也要杀尽两百万俄国人,其刻骨之仇已经昭然若揭。这种形势下,德国人显然是在告诉全世界——只要和俄国人为敌的,他们都支持,只要是和俄国人为敌的,就不必顾忌俄国人的仇恨反噬,因为如果俄国人要报仇的话,德军已经把俄国人的全部主要仇恨都吸引过去了。”

    何应钦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他说不出后世那些很潮的词汇比如‘嘲讽’,但是这不妨碍他的表达力度,蒋校长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而且,我们一直担心会在我军和苏联人两败俱伤的时候背后捡漏的日本人,现在也已经服软了,听从了德国人提出的亚洲势力范围划分方案;日本陆军主力,现在正在马尼拉和麦克阿瑟的3个美军师和15个菲律宾师死战。此时此刻,我们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

    “吾意决矣!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既然俄国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份上,日本人也已经低头愿意和我们划菲律宾-马来为界共建大东巡荣,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传令各军,两个星期内做好全部战争准备,7月20日,按照原计划全面进攻,收复关外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