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制造标准

作品:《一品富贵

    他这一回判断有些失误,漏掉了一场重要大戏。

    宋九一番大道理将那几个贵人都差点忽悠住,何况这些老百姓,七嘴八舌地议论。宋九使了一个眼色,胡老大会意,也向使了一个眼色,他手下的几个小弟得带头,先是由他谬来签名按手印。

    写住址不是宋九动手,而是请河中几个能识一些字的代笔,但记得惨不忍睹,宋九伸头看了一眼,居然发现了许多错别字。也不纠正,背着手来到汴水爆斜对面就是下土桥,隔着汴水,河对面也不知道这里发生什么,于是一起站在桥上观看。

    他们看这里是风景,宋九看他们是风景。

    互相看着。

    忽然宋九眼睛一亮。

    在桥上站着一个少女,身边还有一个丫环,看样子是大户人家出身。

    但是身材极其婀娜多姿,曼妙得就象一朵花儿在绽放。

    可能是沾了遗传因素的光,宋九虽读书,但视力很好,汴水虽宽广,毕竟入了城,非是黄河与长江,能看清楚一点对岸人物的相貌。

    于是多盯了几眼,忽然一颗心怦怦跳动起来。

    那个少女肤色赛雪,脸如粉玉,眼亮似漆,站在哪里宛若含苞欲放的莲花,宛若美玉,宛若灿霞,宛若仙子……

    世间竟有这样美色?

    宋九看痴了,都有些失魂落魄。

    那个少女没有注意宋九,只是盯了一会,与丫环低语几句,飘然上了马车离去。宋九才醒过神,心想,惭愧啊惭愧,自己当真看清楚了那个少女相貌?难道是以前那个宋九又在犯春?

    重新走回,可心中隐隐地还有着失落感,不由又连叫几声惭愧。

    人类有盲从心理,有人带头,仔细想一想,宋九那个黄金河就不当真了,但眼下这件事对大家确实有好处,开始越来越多的百姓签字画押。

    又有一些人提出疑问。

    契书上什么都写了,对于宋九来说,它是一个原始的惨不忍睹的起重吊机,但对于现在人来说,它简直就是一个神迹。不仅能提高效率,还释放了大量劳动力。

    所以契书明确标注,巡逻保卫,管账接货,轮值维修等分工事宜。还有许多人性化的措施,例如家中有特殊情况,可以与亲友商议,互相换值,若有工伤事故,大家一起凑钱替其治疗。有许多是外地人,有的以后会留下来,成为新的京城人,有的会回老家,还有一些人另谋高就,或其他原因,付出的本金必须大家凑钱补还。一旦大规模上马,一个劳力有可能得付两三贯钱,对于这些苦哈哈的百姓,不是小数字,但大家凑一凑,一人一文钱就解决问题了。

    重量的十六进制与长度的十进制,宋九不想动,虽那个十六进制计算很麻烦,但这时百姓习惯了。动的就是重量与长度、体积的标准。在河中制造一次小范围度量衡标准化。

    不是向全国推广的,也没有必要惊动开封府那个二大王,更没资格惊动皇城的那个武术高手。

    实际一尺多少厘米,一斤多少克,一升多少标准毫升,这个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这个标准。有了统一的标准,那么斗、升、秤、尺才能统一。不但制造时成本会下降,成产的部件才能替换,否则一个部件坏了,整体都要更换,成本会严重提高。

    宋九想到它的深远意义,但不会刻意去多想。这个得强力人物推动才行,象宋真宗推广了占城稻,朱元璋推广了棉花,否则就象江东犁一样,出来两百年历史了,如今全国各地还没有全部使用这种先进的耕犁,棉花从唐朝就出现了,却一直在岭南与西域种植,中原未见。各种杂粮全部在明朝出现了,但因无大人物强行推广它,结果明末旱灾,农民起义,明朝灭亡,清人入关。

    百姓根本就想不到它,宋九说了,胡老大也派人去开封县请来各种度量衡,就以开封县的各种度量衡为标准,制造各种测量尺寸体积重量的器材。

    河中只有李铁匠一家铁匠铺,宋朝使用的是两税,夏税与秋税,马上夏税就要到来,吞吐量大,必须提前将各种吊机造好,李铁家一家铁匠铺是不行的,还要在城中找另外找几个家铁匠铺。

    事情并未结束,还有,河中地区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一旦拢成一起,必须要有人管理账款,可有几个人识字,能管理好这个账目?还得各户选派一些少年,宋九来教他们。

    那样都不容易。

    首先是度量衡,不但统一,现有工具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三角尺、直尺、卡尺、还有软超前三种尺比较好弄,用木料就行了,软尺当用什么材料?将宋九脑袋砍了,也变不出来PVC塑料和玻璃纤维。

    还有大形圆规,各种更精密的测量标准,长度必须精准到五分之一毫寸,也就是零点六几毫米,体积必须精准到千分之一升,零点六六标准毫升,重量必须精准到三十分之一两,也就是四百八十分之一斤,一克多点,这样才能实现器材部件标准化。

    教学生也不是好教的,到现在宋九还没有想到该如何教。

    听宋九将它讲完,百姓一起默然,原来这个钱同样不好拿,终于服气。

    早在他们之前,胡老大同样不大服气,但听宋九将这些难处一一提出后,也不能吭声。

    很多事,纷至沓来。

    天色渐渐黄昏,胡老大说道:“让乡亲们先回去吧。”

    宋九一把拉住他:“胡行头,别急,你还没有覆行赌约呢。”

    “唱歌啊?”胡老大并没有忘记。

    “对啊,你要带人去唱歌。”

    “行,”这个是捣蛋的,胡老大也喜欢,带着一群小弟来到朱家门前引吭高歌,一时间各种黄色小曲儿俚歌儿在朱家门前鬼哭狼嚎,久久飘荡。白天还好一点,晚上夜里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