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比较(上)

作品:《一品富贵

    冲干净了,但个个成了落汤鸡,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大笑。这一刻十分温馨,再也没有皇弟、衙内与普通学子之间的区别。

    宋九做面包。

    所有人全部雀跃。

    上次二十几个衙内吃得好,但宋九没时间了,随后去了河北,接着又研发黑火药,他忙得团团转,一群衙内无所事事,找吃的找乐的,古代有古代的美食,例如饭,有二红饭,蟠桃饭,脱粟饭,乌米饭,岭南的盘游饭,用煎虾、炙鱼、鸡、鹅、猪羊肉灌肠等食材,再配以姜、桂、盐、豉为调料,烧好后浇在饭团上,是不是很熟悉,它就是盖浇饭,不过花色没有后世的多。

    粥的种类更多,早点也有各色面条,馄饨,汤饼,馒头包子,面饼,薄脆饼,糖榧饼,蒸饼,广寒糕,五香糕,如果要一一罗列细分,能分出几百个品种。比不上后世的繁荣,但远超过唐朝时各种食点。

    一群衙内到处转,看有没有类似的果子,从正店转到酒楼,到各色小吃店,包括大姐家的小酒肆都有人“”了两回,就是没有找到。物以稀为贵,况且它本来就是一种美味,便传得比较邪乎。

    早有准备,符昭寿将两个博士拉到一爆说:“燕博士,张博士,麻烦借纸给我们用一下。”

    “不行。”两个博士想都不想,立即拒绝。

    “是借,不是讨要,我们借一张以后还十张。”

    “你们借纸做什么?”

    要带面包回去,这个衣袖是湿的,怎么往里面塞?借纸包面包,再装到衣袖里。燕博士道:“不行,成何体统。”

    慕容德丰终于从丧父悲痛中清醒过来,今天也随着衙内大队人马来到河洲,听燕博士不同意,说道:“燕博士,真不行,我们借一张纸补偿二十张,你记账。”

    “补三十张。”

    现在一张纸若不切割出来,是很大的,足够包很多面包了,三十张纸虽有些贵,对于这些衙内来说,也不算什么,慕容德丰道:“行。”

    燕博士打开教室边上的小库房,让衙内进去拿纸,然后记账。学子也不反对,反而高兴,甚至希望他们拿得越多越好,以后就发更多纸写真正的毛笔字。

    赵匡义看不下去了,连这个方正的燕博士也似乎有渐渐被宋九带坏的趋势。

    他走到厨房。

    宋九正带着四个画家、朱三,以及三个会做一些菜的学子,玉苹与翠儿在做面包。人多,没办法。幸好宋九父亲在的时候,一度家中仆役不少,厨房面积大,宋九又提前做了两个特大号的烤锅。不然到子夜这群人也未必能吃饱。

    赵匡义说道:“宋九,它就是物格学。”

    “二大王,是啊,许多人认为它是小道,奇技淫技,二大王,扪心自问,这种学问能否算是奇技淫巧?”

    赵匡义摇了,真不能算。

    “夫子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何为先,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宋九,你不要曲解圣人言,”赵匡义哭笑不得道:“我问你,它的成本是几何?”

    说完赵匡义神情复杂,这个宋九太胆大,敢情大哥想吃一个果子,还要靠自己偷拿过去。

    “是,”老太监飞快回宫报告喜讯。

    宋九在里面一锅一锅地做,但做了一锅出来,马上就消失不见。眼看太阳落山,一石多的中种都快烤完了,端到外面还是飞快不见。最后两锅,不能再消失下去,还要留一些给自己两个姐姐孩子吃呢。他跑了出来,问道:“你们是怎么吃的?”

    一石多中种,等于一百多斤优质面粉,两百个鸡子,好几斤肉松,以及其他食材与调料,就算有武松的肚子,也早喂饱了。

    学子不敢说话,几十个衙内窃笑。宋九扫了一眼他们的衣袖,甚至发现赵匡义衣袖也装得满满的,宋九无语地指着他们说道:“你们知道它以后会卖多少钱一个吗?”

    朱三问:“多少钱?”

    “差的五百文钱,好的一贯钱。”

    朱三一哆嗦,这一晚吃了多少钱?燕博士道:“宋九,你太黑心了吧。”

    都在装,连他也装了,只有一干学子害怕,仅吃了几个,不敢携带。

    “燕博士,它美味,你可知道它用了多少食材,并且还用了许多糖霜。”

    宋朝糖制品主要有五种,第一是糖水,将甘蔗运来,榨成汁出售,有季节性制约,甘蔗又是产自南方,非宋九选择糖品。还有唐朝从天竺带来的制糖技术,石蜜,那也不行,另外就是砂糖,也就是红糖,因为甘蔗产地一是吴越,一是后蜀,国与国的隔阂,北宋经济还不那么发达,好的砂糖很难看到,劣制砂糖会败面包的味,凑合也行,但会让面包档次下降,宋九也没有用。还有一种小吃,一文钱一个,饴糖,也就是麦芽糖,显然更不能用。最后就是糖霜,不是白色砂糖,而是一种落后的冰糖,制作工艺复杂,产量也低。但有一个优点,可以从色泽来区别质量好坏,然而好登霜太贵了,一块几斤重的上等紫色糖霜能售价几贯钱。一斤糖霜能买吕蒙正那所一平方米的豪宅!

    若全是上等糖霜,那是值这个价,但问题是能用多少糖霜?

    贵不贵,也没有人理他,一起使鄙视的眼神,随后笑咪咪地回去。

    ……

    来的人都有收获,人越多收获越大。

    收获最大的人去了皇宫,宋九不提技术要保密,赵匡义也想到了,难怪那个新房屋弄得如此奇怪。但问题是它终是要民用的,怎么办,宋九未想,这兄弟俩却要想。

    余下的收获就是一大堆面包。

    潘家来了三个人,收获不小,兴冲冲地回到家中,田夫人怒道:“你们兄弟俩出去厮混,还带着惟正不学好。”

    惟德急得用面包往母亲嘴中塞。

    儿子能带吃食回来,孝心也有的,田氏吃着面包,说:“这个果子味道不错,从哪儿买的。”

    弟兄三全部语塞,若能买到贵一点买就买吧,那怕少买几个,关健是现在宋九根本不可能卖,他说了价钱,多半是吓唬大家。就凭借他做出那个物事,前程似锦,还会靠卖面包度日?又不敢答,母亲最反对他们与宋九裹在一起。

    兄弟三齐声唱喏,丢包逃出客厅。出了客厅,潘怜儿又将他们堵上,问:“那个猴子后来怎么了?”

    兄弟三人一起无言以对,先打猎,后是火药,又回到宋九家等面包,那个猴子,早丢到爪哇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