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温度

作品:《一品富贵

    知道那后面一段历史,心中总有点戚戚,先是赵普与赵匡义争,不知道中间倒下多少大佬,甚至死了多少人,那些死的人不入流,不会让史官记于史册。然后大赵父子三,还有三赵,等等,最后连赵匡义的儿子都看不下去,开始得失心疯。这个大势比后面那些开工商的推土机可厉害多了,一路辗过去,天知道死了多少人。

    但现在肯定没有人会想到。

    宋九也不能想,别以为自己聪明,有金手指,还是不完全的金手指,历史记得多少?若非看了几本架空小说,自己恐怕连宋初的一些内幕都不知道。就是这样,又能知道多少宋朝大人物的详细故事?这个金手指是不完全的。

    数理化不错,还要感谢自己在大学时的家教与外侄子,然而将前世的知识,转到这个落后时代实用当中,会有多难?

    还是装糊涂吧,自己就是一个散官,一个技术官员,在宋朝技术官员不值钱,事实自己手中什么权利也没有。他们又能拿自己怎么的?装糊涂,不要卷进去!

    想通了,他开始认真讲授,甚至还点名问赵德昭,你有什么地方听不懂,请提问。

    吕端暗点了一下头,他哪里知道宋九心中想法,认为很正常,皇子来观学,是何等荣幸,这个小九吓得有些傻。不过胆子还是不小,自己稍一点拨,就恢复了正常。也很聪明,不然换其他人遇到了那个西洋老先生,未必能学到什么知识。

    他的想法要向赵匡胤汇报的,这个评价也会当成赵匡胤以后看宋九的一个参考。

    一堂课下完,小女孩子昨天让哥哥带出去玩了大半天才回来。这时候老百姓子女多,不稀罕,自己又要忙于生计,因此孩子散放。宋九也散放,让男孩带着小姑娘出去玩,只戒告他们不要玩水玩火。

    男孩子叫大狗,女孩子叫小狗,都是这样,达官贵人家的孩子小名字起得也贱,宋九小名字叫九猪,小时候长得胖,肉多,因为前面死了几个孩子,父亲索性取了一个通俗很“贱”的大名字叫宋九,也就是通久,希望宋九能活下来。宋德那时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字给儿子带了大大的好处,宋九,宋久,赵匡胤立国号为宋,看到这个名字能不高兴吗?

    男孩子叫狗猪什么的没事,女孩子叫小狗总有点不大好,宋九想给他们取一个名字,然而老妪可能因为是北汉人,又可能儿子儿媳死得早,性格变得古古怪怪,沉默寡言,生人勿进,或者说她内心潜意识处看到宋朝京城越繁荣她越仇视,宋九也懒得多事了。

    小姑娘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不在外面玩了,跑回家,看到宋九伸开手说道:“爹爹,抱抱。”

    宋九无奈抱了抱。

    赵德昭愕然问:“承事郎,你成亲了?”

    宋九要喷血,这个不要提,一提满纸辛酸泪,咬牙切齿地说:“殿下,这中间的故事你问你的二皇叔。”

    说起来容易,研发起来困难。

    一般来说,它的凝固性只相当于二三百号标准水泥,若是马虎可能连二百号水泥强度都不到,那个不能用,若是标准严格考究,说不定能超过三百号,甚至能达到四百号强度。若能达到四百号强度,只要不修摩天高楼,普通四五层楼房与高炉不惜成本地往下砸钢筋,都可以实现。

    还没有的技术难。

    无论是冶铁或者未来烧质量好的瓷器,一个关健因素,那就是温度。

    想要温度必须有焦碳。

    这个出现时间较早,似乎在南宋末年就出现过,现在宋九未看到。说简单也简单,只要将烟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就可做出焦碳。

    但焦碳也有好有坏,首先就是区别烟煤种类,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及贫煤六种烟煤,各自制焦情况不一样,想要做出好焦碳,必须将它们识别出来,再进行搭配。

    然后再进行各项技术研发。

    还有一个问题是宋九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含硫量,若是硫含量脯必将硫带入冶铁中,铁质量就会差。以如今条件,宋九怎么可能做到去硫化,只能说用高炉冶铁,冶出碟肯定比河北那些小土炉子好,另外不会形成严重浪费。

    随着学习的官吏禀报,朝廷渐渐重视,现在不需要宋九买材料,只要宋九一声吩咐,开封府就会派人将相关材料送过来,替宋九节约时间。还没有奖励,这个也少不了,一旦成功,就是朝廷发放奖励的时候。

    院子里东西比较杂,不会建造高炉,也不用建造高炉,各种基础的技术研发出来,高炉也就有了,好一点的钢铁同样也有了。只是火药没有放多少,只有几斤数量用来做讲解的,不然后面在试验,离不开火,火药放在前面太危险。

    宋九带着学生捣鼓,赵德昭趴在边上观看,不停地询问。甚至因为年龄小,想要动手帮忙,宋九那敢让他帮忙,马上回去,一脸黑炭末,赵匡胤准得与自己急的。

    用胳膊将他挡着,不让他动手,看可以,问也可以,绝对不能伸出手碰。

    实际在那次炸城墙时宋九就带着学子研发,这两样东西皆有了一些眉目,到了天快黑时,一行人回去。宋九未敢留赵德昭吃饭,那才是真正失了体统。

    然后将四个画家喊来:“从今天起,每隔两天可以去御街贴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