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高

作品:《一品富贵

    宋九暂时未去,那些学习过的二十名官吏先去了,至少学过,研究过,宋九也叮嘱过,他们是半个内行人。

    宋九带着学生研究另一样东西,先用高价请来三个宋朝烧琉璃的工匠。宋朝烧琉璃的作坊还不少,但从开始时就走错了道路,因此烧出来的是真正琉璃,而非是玻璃。有的作坊效益好,有的作坊效益差。

    不过相对而言,他们都有了些实践基础,只是偏差了研发方向,宋九三个老匠人请来,付了高薪,签订了高额赔偿的保密措施,但后面奖励也十分惊人。然后在屋后又盖了一个院子,院子里建了一个土窑。

    宋九未提交,也没有人提出来要他交。甚至大半人对他能否烧出大块琉璃感到怀疑,宋九学问来自那个西方的老师,能烧出琉璃不奇怪,但大食那边烧了多少年,也未看到过大块琉璃销到中原。

    那会关系到他画上的美丽房屋能不能造出来,是一种奢侈品,与军用民用关系不大,可能会有人在成功后垂涎,但也不好意说出口。况且能否成功还是两回事。

    赵匡义拨了一匹马让宋九学骑。

    会骑马是一件好事,这时代速度太悲催了,只有骑马是最快速度。宋九抽空练习,摔得鼻青脸肿,终于能勉强骑着马小跑,还是不能疾驰。可宋九不知道,赵匡义让他骑马是有原因的,赵匡胤与赵普说了一句话,南方……

    几天后,宋九顺着官道奔向那块盐碱地。离东水门不算太远,就在开封县与陈留县交界处。

    整个开封地界土层多,土质劣,多属于黄河冲刷下来的细沙,盐碱地到处都是。但百姓也有百姓的办法,朝廷有朝廷的办法。种庄稼不适合,能适合种果树、桑林,天气凉爽,适合蓄牧业,朝廷能用来做优良的牧监。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引黄河水继续冲刷,水退后会有大量淤泥留下,那么瘠地会变成沃土。

    这个宋九知道,但现在宋朝不是缺地,而是缺人,河北那一行,让他触目惊心,相州磁州离京城并不算太远,居然空旷如此。他更不想多事,提都不会提。

    骑着马,赵匡义给的马不错,一匹上等乌雉母马,长了七八年,比较通人性,性格温顺,不然这几天练习骑术会摔得更惨。若骑着它上阵杀敌,恐怕马速跟不上,用来做普通的座骑,却是最佳不过。

    来到工地上。

    很多人,一千多号人,到处都寿兵与工匠。远处是几个窑炉,烧砖头用的,很早就有了烧砖历史。但成本比较脯在宋朝出现了一些用煤烧砖的土窑,设计皆不合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南宋,砖瓦仍然很贵。

    宋九未来就打了招呼,进行改进,先将许多砖窑工匠喊来,然后根据朝廷送来的如今窑洞形式,与后世记忆中砖窑形式进行对比。设计了八个土窑。

    最后便守健的,钢。

    灌钢法是一个进步,但无论是熟铁往生铁里灌,或生铁往熟铁里灌,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当时宋九差一点惨叫就是这个原因。一是铁水不是很好的渗碳剂,二是地球重力,铁水熔化后会向下流,冷却后钢坯下部含碳量脯上部则含碳量低。要么反复灌,那么它的塑性会变得很差。因此往明朝去,又进一步改进,有泥封铁灌钢法,还有苏钢炒钢法。天竺还有印度坩埚炼钢法。

    这三种方法宋九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弊病还是很多,其实知道了原理,也不是那么复杂。主要原理就是使铁含碳。有了高炉,便有了质量好的铸铁,没这个又不行。转炉炼钢在这时代是不切实际的,但有办法。有了质量好的铸铁,再建造一个大型渗碳窑,在窑内用熟铁棒与木炭交替叠装,一定要用木炭,不然的煤会含有大量的硫,碳渗透了,硫也渗透了,一旦含硫量超标,就是钢也是不合格的钢。然后起炉火保持四到七天高温反应渗透,出炉后锻打减厚,去除杂质,就是优秀的钢,至少比现在除真正百炼钢外任何钢都优秀。并且宋九最看重它的地方就是量产化,大型量产化。

    随着工程进度加深,朝廷这时候也陷了下去,宋九要什么有什么,最多时几乎派来两千多力役参加。

    其实宋九担心的硫,用了焦碳冶铁,比以前那种真正用煤冶铁炼钢含硫量最少减了一大半,除非用木炭,但木炭冶铁弊端更多,特别是温度根本跟不上去。

    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地浪费,也不断地修正。如果宋九不亲自坐镇,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

    天气越来越冷,因为这种水泥抗寒性差,凝固性慢,宋九让人在四周将石炭燃起,升起一堆篝火,强行将周围地区温度升脯最后随着高炉越来越脯又在周围砌了八个高台,高台上再度生起篝火,强行升高空气的温度。效果比较差,但提高五六度气温还是能实现的,对这种水泥有这五六度与没有又会是两样。

    钱用得三司与内藏库官吏心惊胆战。

    但高炉一天天成型,接着搭更密集的脚手架,砌砖头。一层层砌上去。因为水泥没有完全凝固,里面的木头泥土高台未拆,那将等高炉全部凝固了,慢慢地将它们弄出来。

    人多力量大,一个月后,就在汴水起了一层融冰时,一个古怪的烟囱终于立在汴水河畔。

    毛竹搭的脚手架还不敢拿,炉里面还要建造一些布置,四周的煤炭篝火同样也不敢停,但开始将里面的泥巴与木头往外吊运,高炉理论上是竣工了。

    离京城不远,于是赵匡胤带着大臣过来观看。

    不是宋九禀报的,实际要看最好还要过十几天,高炉出铁,然后再炼钢,冶出好铁,炼出好钢,再来看,不知道用了朝廷多少钱,但想来不会少,甚至他那个正店的钱也早用下去了,但看到成果,就会觉得这个钱用得值。

    浩浩荡荡大队人马过来,宋九与诸官吏迎接。

    大家抬头看着高炉,脑海里只有三字:脯好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