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洛阳、上元、夜(五)

作品:《回唐

    说实话,这首《好了歌》应情应景,近乎白话似的道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人物百态。其实仔细想想,每一句却是警示名言。前一句说的是人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后一句紧接着就师名利禄如烟云散去,妻子儿女在岁月中消失。

    细细品味,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人世无常、虚幻飘渺的气氛。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简洁而层次丰富的句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实,这种表现出来的意境跟道家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吻合的。那道人在李清身后细品这首诗词,这些年道人身处世外,看惯人世间红尘种种,期间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善恶美丑……今猛然听到李清吟出这首诗,正契合自己坚持这么多年的信仰。自己是在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些,而小小的五六岁的孩童又如何就对这人世看的如此透彻?

    “说的好。”

    那道人赞道。然后看到吟诗的孩童扭过头来,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孩子,脸上有些许的惊讶,随后他旁边的那女子转过身来,看到一老一中年两位道士,没有说话,只是下意识的把小孩子拉到自己身边。

    李清听到有人叫好的声音,确实有一点点的惊讶,他只是随口说出来这首诗词,没有想到被身后的人听了去,好像还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回头看是两位道士,赞赏的话是那位老道士说的。

    “当不得道长夸赞。”李清道。

    “确实是好诗,可有名字?”老道长问。

    “好了歌。”

    “好了歌,好了歌,好一个好了歌。好即是了,了即是好。”道家宣扬的清静无为、主静去欲、修心得道的道教修炼思想与这首诗暗合。道长略微停顿了一下又问道:

    “请问……这是诗词为何人所作?”

    在道长心中自然是不相信是李清随口而作的诗词。但谁知道呢,大唐可是盛产“神童”的年代。

    “去年有位道士从我家门前经过,看小子有缘,顺便教会了我这首诗。”被用了无数次的理由依旧是最好的理由,李清没有犹豫就把它搬了出来。

    “那位道兄可有名号?”

    “当时没有问,我也只是见过一面,但据说是一位游吟道长。”李清道。

    “吝悭一面,实在可惜。那位道兄没有说过其他的?”看来老道长确实好奇。

    “不曾说过什么。教会我这首诗后,曾对此诗做了一番解注。可惜那时候我太小忘记了。”李清说道。

    那道人露出惋惜的神情,没有说什么。

    “不过我听过别人讲的一个故事,不如说与道长听?”李清看了看那道人,突然说道。

    “哦,不知是什么故事?”老道长问。

    司马承祯道:“这世上是有些人是有宿慧的,大概这孩子就属于这种。”

    “那师父真打算收他为徒吗?“

    “以后再看机缘。我上清一派说不定会在其手发扬光大。”

    坐在回去的马车上,李清透过厚厚的帘缝不舍的看着外面热闹的夜和美丽的夜景,花解语坐在旁爆扶着李清,没有说话,但是看李清的眼神有些奇怪。倒是两个小丫鬟叽叽喳喳的数着一晚上猜了几个灯谜,赢了多少文钱。

    待李清回过头来时,看到花解语的眼神问道:

    “怎么了?”

    “小郎君之前什么时候碰到的教你诗词的道士?”花解语问。

    “哦,一年前的事,记不太清楚了。那时候你又没有伺候我,你那里知道。”李清笑了笑。

    “我知道哦,小郎君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什么道士,嘻嘻。”旁边的一个叫蓉儿的小丫鬟说道。蓉儿是一直伺候李清的,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

    被揭穿了。

    李清道:“好吧,我承认,刚才是骗那两个道士的。谁让他们想让我当道士来的。”

    “那诗词又是怎么回事?”花解语又问。

    “书上看到的,虽说我还没有正式开始读书,但是些许还是认得几个字的。”李清有点无奈,机会主义要不得啊。

    “我可以作证哦,以前大郎君经常抱着小郎君教他认字的。”叫做蓉儿的小丫鬟又插话。

    “刚才叫做白云子的道长看起来很厉害的,想收小郎君为徒呢。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碰见,如果碰见的我们就躲开,因为老太太是不会同意小郎君去做道士的。”花解语随口说道。

    “嗯,当然厉害了。听说当今圣上还他请教长生道术呢。”李清说道。

    “啊,他难道是大唐国师吗?这么厉害的人想收小郎君为徒呢。”花解语刚才还是拒绝的语气现在变得有些骄傲的味道了。

    “那老太太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同意呢。”这时候的花解语又有些不太肯定了,毕竟司马承祯的身份摆在那里,老太太又一生信奉道家,说不定会同意。

    “哪里可能,再说我也不会去做什么道士。”李清说道。

    几人边走边聊,马车慢慢的沿着大街驶向修文坊。身后是开始静下来的洛阳的夜晚。出去了半天,受了一场惊吓,看了几场歌舞,猜了几个灯谜,认识了一位名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这属于开元二十三年的上元佳节就这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