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白玉谁家郎(一)

作品:《回唐

    已近酉时,画舫上又陆陆续续的上来了很多人,李清是一个都不认识的。只是偶尔有同船的人相互打招呼:

    “张兄,最近可好?”

    “子旺兄,好久不见。”

    偶尔也有比较出名的人过来,惹的其他人纷纷议论:

    “看,韩知贤来了。”

    “高子玉到了。”

    “没想到金凤楼的楚三娘也被了来。”

    “刚过去的是云良阁的李仙儿……”

    李清看时,这些人在三五丫鬟、仆役的拥簇下上了前面的几条船。那韩知贤、高子玉估计二十几岁模样,头戴幞头,身穿浅色和青色圆领长袍衫,袍下施有一道横襕,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垂,腰间挂着一、两胭脂白玉佩,看上去颇为风流潇洒,气度翩翩。

    那楚三娘和李仙儿倒是没有看清楚,都带着一种宽檐的帽子,有长长的罩纱退下来,遮住了容颜。看上去都身材窈窕、丰润多姿。两人刚一到就被接到前面的画舫上去了。

    临近开船的时候有几位老者姗姗来迟。都是骑了马的,身边跟着几位年轻人,周身众多仆人、随从跟着。早有组织诗社的郑、王两家的主人出来迎接,说笑几句,上了前方最大的一艘画舫。

    人应该是已经到齐了。随后不久,画舫上的船工撑了船桨,点离洛水河岸,向着下游驶去。

    洛神诗会算是正式开始了。

    从洛河岸上望去,十二艘画舫依次排开,灯笼高悬,人影闪动,每艘船上都有丝竹歌语,喝彩声、鼓掌声不断响起。有的人在吟诗,有的在行令,总之,气氛从画舫离开的河岸的那一刻开始变得高涨起来。往岸上看去,却是在通明的灯火中人头攒动,往来交织。

    其实这些画舫距离间隔都不是很远,不时的有船只靠拢,有人从这艘船上去到另外一艘船上。水上还有跟着的小船,间或在这些画舫之间传些什物。

    二楼上大约十数人,并不像其他画舫上人满为患。郑、王两家的家主就在二楼就坐,陪着今晚的嘉宾。算起来真正的贵宾应该是坐在中间的三位,年纪大约都有五十多岁的样子,正中间的那人面色白净,三缕美髯,浓眉阔目,颇具威严之相。另外的两人一眼望去也是德高望重之辈。郑、王两家家主在下首作陪。

    五人半围在一张曲足案周围,蜷坐在边上的软榻上。足案前面放着几株正在盛开的牡丹花,并有其他几盆盆景。曲足案上放着各种吃食及白瓷的酒杯、酒壶之类的器皿。

    在前面不小的宽阔场有一舞姬在翩然起舞,身段婀娜,轻盈优美,舞姿妙曼、衣袂飘飘。仔细看,却是李仙儿在场中舞蹈。身上穿的是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单丝红地银泥帔,衣衫随舞而动,亦幻亦仙。边上弹筝伴奏的是楚三娘并数位弹奏不同乐器的艺伎。楚三娘同样是衣着华丽,盛装端坐。众位周围被几扇屏风围住,莺歌燕舞,场面十分欢庆。

    场中是正在演奏的歌舞,上首的几人正在就手中的诗作讨论着。

    “千红万紫吐芬芳,含香百态醉春装。洛神河畔若为看,夜色月照一缕香。……张相,今晚到现在为之怕是这首诗是目前最好的了,就是诗作者却是从没有听过。”王家家主王家看着手中的笺纸对着正中间就坐的那人说道。

    坐在上首的人接过低声的读了一遍,点点头:

    “这诗的确不错。难得的是切题、应情应景。算是一首好诗。不知道那韩知贤、高子玉等人是否有诗作出来。到时候可以跟这首诗比较一下。”原来是姓张。

    “子寿兄看来是颇为期待他们几人的诗作了。”边上一人说道。中间坐着的人却是张九龄,现在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就是当时的丞相了,难怪刚才王建称呼其张相。同时张九龄也是这时期最为有名的诗人了,才华横溢,位高权重,能得他的夸奖确实不易。

    “之前几人确实专门拜访过我。看出来谈吐不凡,确有些才华,如果机缘巧合,我是想提携一二,毕竟人才难得。”

    “哦,那对今晚上的诗作点评,子寿兄可不要偏心,偏袒了这几人。”那人打趣道。其实另外的两位也是身份尊贵的人,只是从朝堂退下来闲居在洛阳,但之前都是重部高官,才华自然是有。

    “哈哈,那里,今天我也不是什么评审,只是兴趣所致,点评一下,何来偏袒一说。有好的诗作我等自然要大力推介。”张九龄笑道。

    其实在各个画舫上,新出炉的诗作都会被人点评一番,但是能拿到这艘主船上的诗基本上应该算是比较公认的好诗了。

    这时候奠还早,画舫刚过新中桥,往下走过了浮桥才会拐进运渠,路程走了不到一半。一般有好的诗作也不会这时候拿出来。都是在近午夜的时候,诗会的气氛到最的时候,才施施然说出自己的诗作以求震慑群雄。韩知贤、高子玉等人估计这时候正在其他画舫上与人闲谈,并不着急。

    主船上的这些人边饮边聊,欣赏着歌舞,品评着诗作,气氛融融。正待拿出其中一篇大家讨论时,有喝彩的声音从后方的船上传过来:

    “好,好诗……”

    看来是有不错的诗出炉了。作者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