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白玉谁家郎(二)

作品:《回唐

    今晚整个洛神诗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只有韩知贤和高子玉等寥寥几人。才情即脯名气又盛,兼之人风流倜傥,广善交际,不管数来的其他才子还是被请来助兴的歌舞伎们都存了心思想上去攀谈。

    大概是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管是韩知贤还是高子玉都是热情洋溢,与走过来的人热络的说着话,但讲话举止得体、进退有度,并没有陷入被人包围的尴尬困境中。

    韩知贤和高子玉等在画舫起程不久,就去了主船上拜见了张九龄等几人,之前算是正式的拜访过,应该是给张九龄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这次诗会上过去拜访算是执晚辈之礼。张九龄位居高位,自有一种位高威严的气度,但是对于自己欣赏的晚辈还是亲切和蔼,与专门过来的韩知贤和高子玉等人聊了些诗文等学问方面的话题,勉励几句,话语中也透露出极欣赏的意思。

    在上船的时候,韩知贤和高子玉都已经被安排到了不同的画舫上面。过来主船上还是存有拜见张九龄、希望得到对方赏识的意思。交谈中的不漏声色,张九龄隐隐透露出来的意思两人是知道的,随后在主船上没待多长时间,别过张九龄等人回到了各自的船上。

    叫好的声音就是从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上传出。

    虽然高子玉和韩知贤的诗才相差仿佛,但至少在今晚的洛神诗会上隐隐有被韩知贤压过一头的架势。虽说一开始两人都没有出手写诗,但是今天的洛神诗会谈到比较多的话题却是有关牡丹的,在以牡丹为题的诗作中,韩知贤相对比高子玉要更加有名气一下。从跟其他人见面闲聊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与韩知贤见面的时候,一般人都是问:

    “韩兄最近有什么咏牡丹的新诗没有?”

    “今晚上牡丹诗还要看韩兄的了。”

    而与高子玉的对话基本上是省去了牡丹的字样。当然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高子玉有什么不高兴的神情,但是其内心还是希望能在今晚的诗会上压过韩知贤的。

    佳句偶拾,刻意的去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就有些颠倒始末了,其实韩知贤也不一定就能再写出太好的牡丹诗句的。总之,从刚才主船上开始这两位才子之间的气氛就颇为有些微妙,当然也许只有两人心中知道。

    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上自然是以高子玉为中心,其他的人在畅饮闲聊的时候一直在观察高子玉,看其是否有什么新的灵感,顺便写出一、两首好的诗词来。当然,珠玉在前,有一部分人是熄了今晚写诗的想法的,于是只顾着听歌赏舞,饮酒看花。

    当然不可能因为高子玉在,整个画舫的人就不再写诗,依旧有跟高子玉比较熟识的人在陆续的写出一、两首诗来供大家鉴赏,语气说道就比较委婉许多:

    “某偶有灵感,有几句诗请大家品评品评,正好高兄也在,还望不辞吝教。”说完大都拱拱手,向着高子玉道。

    这时候高子玉也会把写好的诗词拿过来,认真的品读一番,说的当然失维的话:

    “崔兄的诗很好,这句道尽了牡丹花的雍容华贵,颇得文字精妙。高某如果没有灵感也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诗的。”

    高子玉写好之后,退后一步,站在那里微笑着望向众人。早就有人上前拿起来大声读了出来。

    从整首诗来看,写的是紫牡丹,但是诗的格调远比刚才那些诗要高。通篇只有第一句点出诗咏的对象,喻作紫锦,却是道出牡丹的柔嫩如锦缎,光泽色彩绚丽。第二句转而赞叹牡丹花香,后两句诗意更进一层,由花色浓重如泼,转而叙说在今天的诗会上得见这些牡丹,不枉此行,同时也暗指与在座诸君相识,也是一场缘分了。

    这首诗被人诵出以后,在场的其他人略微沉思就已经明了其中的意思,其实高子玉自然知道自己写的诗要比其他人作的要好很多,自己颇有这种自负。众人也明白与高子玉之间的差距,只是怕高子玉与自己做的诗差距太多,落了脸面。但是高子玉最后一句“不愧逢君翰墨场”却是把自己与众人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来,并没有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

    在场诸位也都是文人才子,自然明白高子玉的意思。于是上前满口的称赞:

    “高兄大才,这首诗一出,今天的诗会高兄就要技高一筹了。”

    “高兄这首牡丹诗雍雅脱俗,确为诗中第一品。”

    “怕是那韩知贤在这首诗面前也要退避三分。”

    赞叹声、喝彩声响起,有人鼓掌高呼“

    “好,好诗……”

    随后李颦儿就这这诗词浅浅吟唱起来。

    早有人誊抄了一份,快速送到主船上去。大概主船上的人听到刚才的喝彩声也在等着有人过来禀告事情的经过,顺便了解一下是谁的诗作能够喝的满堂彩。

    没过多长的时间,高子玉的这首诗便传到了李清所在的船上。众人赶紧接过誊抄着那首诗的笺纸,围了上去。

    于是有人大声的念了出来,赞叹声又起,许多人都在评说估计这首诗算是今晚的最佳诗作了。也有人叫过船工,看样子是要上前面的画舫上去,大概是想去拜访高子玉了。

    李清默默在心中读了两遍,也不得不感叹是一首好诗。其实,应该来说李清的诗词才能并不出众。后世虽然是大学教授,但是学的、研究的都是历史方面的东西,在诗词歌赋上面并不出众。即便是后世专门研究诗词的人水平也不一定就比现在的这些在场的才子们好。

    古时候的读书人在诗词歌赋上下的功夫绝对的令后世的人汗颜,更何况这时候正是历史上诗作最为辉煌的时期,任何一个穿越过来的人大概都不会故意表现出自己在诗词上的所谓“天赋”。

    也好,今晚就好好的欣赏这洛阳城的夜色好了。李清心里道。

    在画舫的一层楼待的时间有些长了,虽然来来往往的人不少,作诗唱曲颇为热闹,但是要看洛阳的夜色风光还是要站的高一些。李清站起身往外走去,花解语紧跟着,两人沿了楼梯上了二层楼。作者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