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白玉谁家郎(五)

作品:《回唐

    “没想到能见到张相。”

    回来的路上李瑞一直在感慨,今晚的经历确实比较神奇。李瑞是有着在诗会上结识郑、王两家的意思,当然一开始没有打算认识郑、王两家的家主,毕竟这种情况不太可能,那怕能结识一位主事的人也不错。

    但到了画舫上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机会,主船并不是谁都能上去,其他负责招待的人是郑、王两家的仆人们,即便认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后来与长安来的人起了争执,被人打脸又打了回去。总之,一晚上的遭遇没有按照李瑞的计划进行,但是结果还是不错的,最后被张九龄接见了,并且见到了郑、王两家的家主,嗯,算是认识了郑家的嫡子郑远明。

    一路上,李瑞都在兴奋的说着诗会上的事情,心中盘算着有机会去正式的拜访一下郑远明,虽然说郑远明是洛阳有名的才子,自己在才华上面是比不过对方,但是郑家生意上的事情在逐步的由郑远明接手,这方面大概还是有些共同语言的。

    李清并没有像李瑞那样兴奋,能见到张九龄确实在意料之外,但初始的激动很快平复,大约是后世经历,并没有让李清觉得自己与这位高居相位的历史人物与自己有多大的差距。虽然一个是商贾之子,一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这时候的人们的眼中确实是地位相差悬殊。但总之,今晚李清在张九龄等人面前还是表现的镇定且处事不惊的。

    边上的花解语同样兴奋,一路上在诉说着刚才的场景,大约到了明日,整个李府的人都会知道吧,李清看着花解语,心里暗想。

    在李清作出这首诗后,画舫上的喧闹更加激烈了,周围的人都在议论:

    “这是谁家的孩子?”

    “不清楚。”

    “听说是在场那人的兄弟。”

    “是伯昌兄的幼弟。”有熟识的人说道。

    “难怪。”那人恍然大悟样,“没想到这小小孩童竟然有如此才华。”

    “可不是。呵呵,不知道魏兄的诗才是不是能及得上这个孩童?”有人打趣问。

    “我是不行了。想要胜过这小孩子还需要齐兄你出马啊。”那人确也光明磊落,。

    “我么,哈哈,哈哈哈哈……”

    在陆潜正式的道歉之后,对方争执的场面算是消除了。林姓花商坐在边上沉默无语,脸色当然十分难看,但陆潜既然说了道歉的话,也算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这时候的李瑞和王四郎也表现出事过风平浪静的样子,大有一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鞋,但是语气上还是缓和了很多。双方坐下来,姓刘的那人说些圆场的话,化解彼此之间的尴尬,但场面已经没有刚开始的时候融洽了。随后坐在那里无语欣赏歌舞姬的表演,过了一会儿,林姓花商说:

    “下去透口气,失陪。”随后直接去了一楼。

    这种场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随后有一主事模样的人上来,问道:

    “谁是李瑞李郎君?”

    成为满场焦点的李清这时候正在头疼,正跟花解语商量如何躲开这种情景,听到有人问,颇有点疑惑的答道:

    更何况,短短的四句诗确实符合当时的场景,应该是现场临时做出来的,看不出有预先写好的痕迹。

    单从诗来看,这首诗写的极好,写诗之人必须有极高的才情才能在临时状况之下做出来这样的诗来。但洛阳城好像没有听说有什么新的才子出现,如果是从外地过来的才子大概主船上的这些人也都知道,诗会之前也都发了,这些人怕是没有理由代笔。

    看来这首诗的确应该是李清所作。

    郑家家主在边上为李清安排了座位,随后有人布置了些糕点瓜果之类的食物。

    在场的众人对李清很是感兴趣。随后的闲谈中李清才知道坐在最上首的人竟然是张九龄,心中一开始是有些激动的,终于见到历史上的名人了。这时候的张九龄正处在一声之中的最,再过两年就会远离大唐的政治中心沦为开元盛世的看客了。

    虽说心情很是激动,可是不可能真像五、六岁的孩子那样兴奋的语无伦次,说话、对答等还是对应得当,进退有度,看上去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样子。

    张九龄看到这些很是奇怪的,没有想到六岁孩童竟然比很多成人还要稳重成熟,知道自己的身份的时候没有太多惊诧,也没有表现出畏惧的样子,这恐怕连一般的成人都做不到。

    随后问了些李清的事情,问道曾读过什么书,家里都有些人什么人,是做什么的,平日里是否有其他的诗作。总之,还是把李清当作了一个还做来看待,问的东西无非是最基本的情况,这时候也不可能再把李清考校一番。

    李清都一一答了,问题没有任何掉战性。就算真要写诗的话,恩,再借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随后的介绍中李清才知道,韩知贤、高子玉、郑远明等洛阳有名的才子都在列的,其余的几人是跟着张九龄过来的,听说是从外地来的才子。这些人也都问了些读书的诗,随后就是品评李清的这首诗了。

    诗自然是好的,谈论些诗中表达的内容,接着倒是好奇李清刚才在画舫上的事情。

    李清把画舫上的事情略微说了下,倒是没有提李瑞、王四郎跟对方争执事情,只是说有人提议作首牡丹诗,自己正好想到了几句就写了出来。

    张九龄听到李清是跟李瑞一起来的,问了几句晚上路上的情况,接着竟然让人请了李瑞上来。大致问了李瑞几句是做什么,李瑞回了是商家,经营布匹绸缎之类的生意。听到是做生意的,张九龄没有说什么,倒是坐在上方的郑家家主问了几句。

    随后李清随李瑞下了楼,郑远明送了下来,临下船的时候,郑远明对李瑞客气道:

    “某最近倒是在管理些家中的事物,以后还要与李兄亲近亲近。”

    李瑞忙答了,说了些场面的话。

    在回来的路上,李瑞才知道刚才那人是张九龄,激动的一路在说。倒是有点疏忽李清为什么突然有了如此好的诗才了。

    花解语却是知道在上元夜的时候李清也作过一首诗的,今晚上李清再作一首就没有了太多的惊奇,诗的好坏花解语倒是并不能完全分辨,但看样子小郎君的诗是极好的,要不也不会被人请去主船上了。

    从诗会上回来已经过了午夜。圆月高挂,河水静流,天津桥上依然热闹,但是回去路过的大街上开始冷清下来。

    洛阳城已经入了深夜,路上朦胧的灯光在月光下显得暗了些许。

    夜已深,李清众人急着回了家。

    明天还有更热闹的事情。作者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