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夜

作品:《回唐

    巍巍秦岭,滔滔大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天险,这就是潼关。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依秦岭,北临黄河,东南有禁谷,周围相连,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官道,守中的第一要道,古时候有“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说法。

    这时候的潼关驻扎着数万军队,时刻护卫着大唐京都长安的门户。

    夕阳西斜,晚霞似火,阳光照在巍峨的潼关樵楼上,雕柱斗角,飞檐钩心之间,有七色光彩浮现,“谯楼晚照”,是潼关的美景所在,然而从下往上望去,一队队巡逻的士兵在城楼之上来回穿梭,无暇顾及这美丽的景色。

    “师父,前面就是潼关,过了潼关,我们明天就能回到长安。”

    这时候在前往潼关的官道上,几辆马车在缓缓行驶,最前面一辆马车上,驾车的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年轻道士。这时候看着已经近在眼前的潼关城楼,走到马车的车窗外轻声跟里面的人说道。

    “岐苏,入潼关后找家客栈,歇息一晚,明天再赶路。”马车中人从车窗里面露出头来,却是宗圣观的观主尹乐,赶车的是尹乐的弟子岐苏,后面的马车是宗圣观其他的随从和物品了。

    岐苏重新坐在车辕上,驾车往潼关城门而去。

    “师父,那智藏当日急匆匆的下山来,想必是已经回到长安了。不知道回去之后还会不会再次生事?”岐苏说道。

    “含这次佛门惨败,那兴善寺有何脸面再向我道门挑衅。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会理会之前的冲突。回长安后告之全观弟子,以后少去惹是生非,都在观中好好修行。”尹乐说道。

    其实宗圣观中子弟是什么样的,尹乐大致也是了解,有些弟子确实平日里疏于修行,专门找些其他门派众人惹事生非,一般门派大都畏于宗圣观的威势,选择忍气吞声,而之前与大兴善寺发生冲突的时候确实有些意外了。

    大兴善寺可是说在佛门之中算得上是领袖地位,寺中弟子也都趾高气昂,哪里会受宗圣观弟子的侮辱和挑衅,期间双方发生了几次冲突,最后才有了这次的佛、道两门的比试。

    “师父,这次佛门败了,那兴善寺和其他佛寺既然不敢再与我宗圣观为难,观中众师弟们相必会有所收敛的。”岐苏小声说道,其实自己也有些底气不足了。

    “是,弟子定为约束门中师弟们。”岐苏说道。

    马车缓缓驶进城门,入了潼关城,天已经擦黑,晚霞的最后一抹亮光在大河的那岸慢慢消失了去。

    夜色笼罩着整个洛阳城,这时候洛阳的夜比以前变的热闹了许多,宵禁的鼓声刚刚停歇,各大坊门已经上了锁,洛阳的大街之上身影稀少,闷热的夜里就连巡逻的武侯和金吾卫的士兵们也少出来走动。但是在各个里坊之间,人头攒动,出来纳凉的,买东西的,酒肆中闲聊的,寻欢作乐的,应有尽有,仿若这是一个不眠的夜晚。

    修文坊,李家的大门这时候打开来,一辆马车进了大门,李仁济从马车上下来,去了后堂。

    这时候老太太还在后堂的庭院中乘凉,边上伺候的丫鬟们用扇子给老太太扇着风。老太太见李仁济进来,仰起身来,急切的问道:

    “打听到了?我那孙儿在山上过的怎么样啊?”

    “母亲放心,二郎在山上一切安好,听广化寺的僧人回来说,李清前些日在山上倒是风光的很,跟大兴善寺的智藏大师辩论,竟然驳倒了对方。哈哈。”李仁济笑道。

    “有什么好笑的。前些日那佛门的高僧们去王屋山,听说是要与司马道长比试,清儿这么小,怕是会被吓到。”老太太关心的说道。

    “二郎从回来以后虽然说话少了,可是行事更加成熟,前些日的两首诗现在还在洛阳传唱呢。总归是见过世面的,又是在王屋山上,那里能够吓到。母亲不用担心。”李仁济说道。

    “这次司马道长胜了就好,老身也就放心了。这么长时间没有见过我那孙儿了,老身向他了,这几天你派人上山看看,再准备些东西拜谢拜谢司马道长。”老太太说道。

    “好的。想来二郎上山快要两个月了,自己不能下山,也许会派昆仑下山回家里说说山上情况的。母亲不用担心,明日我再派人去王屋山,过几日就有二郎的消息了。”李仁济说道。

    “阿嚏。”

    王屋山的晚上倒是有些微凉,李清裹了裹自己的被子,转个身又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