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节 黎区工作(二)

作品:《临高启明

    这支奇怪的队伍走在通往黎畔都的大路上。八个黎人背着作为贸易商品用的盐,穿越众们武装齐全――路上可能会遭遇明军或者土匪,这两者在见财起意方面不相伯仲。

    路上已经有了往来的行人,看到他们这么支奇怪的队伍开来,远远得就都从路上避开了,田地里的农民没什么惊扰,还是忙活着收割前最后工作,稻田里的水已经放干。稻子快要成熟。随队的农业部门的人员正估计着大概可收多少稻子。

    徒步不到一小时,县城已经出现在大家的视界里了。上岸二个月来,穿越众和这城里的大明地方已经狠狠的打过一仗,但是除了监视县城的军事组和通讯组的少数人员之外,多数人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座大明临高县的统治中枢。原有的紧张气氛已经消失了,城头上的民壮们少了许多,城门也开着,路上人来人往,有点热闹的气象。城门口有乡民在摆摊售卖蔬菜鸡鸭和柴火。一片安宁的景象。

    看到他们的到来,城头上似乎有一阵紧张,带队的陆荣看到有个穿甲的人在城墙上张望。为了避免无谓的误会,整个队伍没有靠近城门,保持着距离慢慢的通过,原本在收摊准备跑路的农民,见他们秋毫无犯的远远的过去了,都松了口气。

    根据几个俘虏的说法,他们的峒离县城有一百多里地,所以一天之内是走不到的。途中要歇息一晚上。

    “没想到沿路这么荒巍”幕敏惊叹着。沿途很少有田地,大量的都是长着大片高过人头的荒草的草地。

    “临高本身就是一个偏僻的小县么。”文德嗣也在队伍里,不过他参加这次行动纯属是好奇加散心,D日之后每天都忙着开会批阅文件,起草材料,搞得比过去更忙,连一贯喜爱的户外运动也没时间搞了。正好趁此机会去恢复一下。

    至于安全性问题,他没觉得有什么危险,在一个身上不离防刺服,袋里不少防狼喷剂,又颇为喜欢耍弄和随身携带长折刀和长达1.2米的西洋手半剑的人来说,不管是中外海盗还是大明官军、乡下的团练,外加土匪,统统都是渣。更别说这身边的二十来号人个个都武装到了牙齿,除了钢盔――为了轻便起见,换上一色藤编安全帽,这批产品胜业部门研究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制造出得第一批成品,原计划是做成殖民地风格的,但是出来的产品却有点四不象,不过装上皮革的悬挂之后戴着感觉还行,帽子后缀还缝上了俗称屁股帘的遮阳布。

    “好奇怪,既然有这么多荒地,为什么没有人垦荒呢?那些俘虏,无论黎汉,不是佃种就是当长工。这里又不是没有水,土地看起来也不贫瘠啊。”

    “缺水。”文德嗣没干过农活,基本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瞎讲,这么大一条河,缺水?”

    “这都什么玩意啊!”陆荣吃了一个酸得连牙都要掉下来的饭团――这个食品虽然不好吃,却成功得把他走了半天路之后的旺盛食欲全部打消了,也算是达成了效果。

    “大家休息一会,马上出发。”刚说着,忽然看到慕敏从一块石头后面慢悠悠的走了出来,拍了拍手。

    “好像瘦了,打起来不带劲――”

    一路上平安无事,随着离黎区愈来愈近,地面愈来愈崎岖,从平缓的坡地变成了起伏的丘陵山地。路上的行人也少见了,偶然有遇到挑担的汉人小贩,带着货物去黎区,也有黎人的带着货物出来交易的,一见到他们都躲得远远的。陆荣想找几个人问问前面的情况也做不到。

    队伍的行进速度放缓了,勘测队员们不时会停下来修正地图,有人还会跑出去捡几块石头,采摘些植物回来,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就乘机休息一下,舒缓下筋骨。

    勘探的结果让他们很兴奋:这里有煤矿带的分布,虽然品质很差,是热值很低的褐煤,而且储量不脯但是煤带应该往南延伸得很长,现代的南宝煤矿就大致在这个方位。褐煤不大适合做燃料,但是可以加工成很好的化肥,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发行了许多褐铁矿的矿脉痕迹,而且埋藏比较浅,可以小规模的露天开采。

    “我们得尽快把这条贸易通道打开才行。”文德嗣十分兴奋。

    “路上的明军是个麻烦。”陆荣皱起了眉头。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二座明军的哨卡和一座营地,不过看到他们全副武装的经过,守卫的士兵都没理会,文德嗣乘机观察了下未来他们的军事对手模样:士兵们个个面黄肌瘦,身上别说盔甲,连完整的衣服都找不出一件来,心里不由得纳罕:就这副模样的军队,几百人居然就能镇守住黎区边界,要么他们战斗力很强,要么黎人的战斗力很差。

    “嗯,”文德嗣点点头,“先和黎人谈好条件,我们派技术人员,他们来负责开采。用产品交换,省得还要另外开分基地。”

    早饭以后,根据俘虏所说,这里已经是黎区边缘了,不过汉人商贩还时常来往,再往前赚就是居蹄村,那里有座明军的大营称为南略营,是镇守监视黎区要隘番豹山的,不过营里都是黎兵,虽有盘查勒索的事情,却无大碍。

    文德嗣在情报资料组给他的《黎情通报》里知道:番豹山地形险恶,只有一条一人宽的山间小路通过,这个地方是汉黎双方分界的主要隘口。如果没有安全保证,最好不要穿越这个地方。不过这几个俘虏的黎峒都在隘口的北面,据其说过了番豹山,就是生黎居多了。生熟黎各有方言,生活习惯也不大一样,彼此间很少交往――只有造反的时候才会联合到一起。